“中国的当代艺术绝不仅仅只有三十年。”这是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当代著名艺术家、学者,国际资深策展人郑胜天在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系列活动之一的讲座中表达出观点。
2017年3月19日,在雅昌(深圳)艺术中心 GF多功能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当代著名艺术家、学者,国际资深策展人郑胜天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主题为“我所经历的当代艺术三十年”的讲座。以他个人从事艺术工作多年的经历,向深圳的观众阐述他所亲身经历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这30 年来的发展历程。
讲座在下午2点半正式开始,虽然深圳中午下过一场暴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一些不便,但仍然没有影响到观众前来聆听讲座的热情,讲座开场以前现场就已座无虚席。郑胜天老师用他平和的语调将他眼中中国当代艺术过去的一些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郑胜天老师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不是突然发生的,艺术的发展是需要有一个堆积的过程。我们追溯中国当代艺术的这个“堆积”应该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当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思想、艺术、文学,由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这样的一些先驱率先从欧洲引进现代艺术。这些西方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因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中断,一直对中国的艺术发展产生着影响。
随后郑老师又以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为例,从1979年北京机场的壁画事件,北京北海公园的艺术展览,再到“星星画会”,都是中国当代艺术上的一些重要的活动,当时在80年代中国的当代艺术还是处于一种半地下的状态。但是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中国的当代艺术并不是靠完全西方艺术冲击而发生的。
在向观众讲述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时,郑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美国的一个外交家尼尔逊因为在几十年前曾在上海看到过中国的情况。在多年以后他又来到中国,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当代艺术,他就希望将中国当代艺术带到美国,让美国的观众知道中国的当代艺术。于是在1986年他和其他一些美国的机构将《开门之后-中国当代绘画展》安排在美国加州巴萨迪那的亚太博物馆举行。之后1991年亚太博物馆再次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展出徐冰《天书》、耿建翌《第二状态》等重要作品 。从此以后中国的当代艺术逐渐走出国门,为美国的观众带来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当代艺术。
此后中国的当代艺术的进入了关键时期,艺术家的队伍也壮大起来。1988年中国的一批当代艺术家为了筹备一个展览,在安徽黄山脚下歙县召开了中国当代艺术上著名的“黄山会议”并在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现代艺术展,在这次展览上也发生了著名的艺术家肖鲁的作品《对话》的“枪击事件”。国内外媒体对此事件争相报道。《对话》枪击事件因此也成了89艺术大展的标志。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之后1989年6月上海戏剧学院画廊开幕也标志着正规画廊模式进入中国。
在此之后中国的当代艺术逐渐也摆拖了半地下的状态,1992年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举行;1999年在威尼斯举行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工作会议,蔡国强的装置《威尼斯收租院》在该届双年展上获金狮奖;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开幕。 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慢慢出国参加国外的展览和博览会。2005年后中国的当代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一直持续至今。
最后郑胜天老师表示,他希望AAC艺术中国的活动可以持续不断的做下去,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作里程碑一样的记录,让以后我们看到AAC艺术中国活动的获奖名单就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志性的人物。希望AAC艺术中国的奖项可以承担这样重任。
讲座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郑胜天老师回答观众提问
主讲人:郑胜天
第11届AAC艺术中国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
当代著名艺术家、学者、国际资深策展人
曾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主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圣地牙哥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梁洁华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及温哥华当代亚洲艺术中心创会理事。2002年起担任英文当代中国艺术学刊《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典藏国际版)》总策划至今,现兼任温哥华美术馆亞洲馆总监、加中当代艺术协会主席和纽约亚洲艺术文献库理事。历年来策划过许多艺术活动与展览。其论著也频繁在中外刊物上发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了四册《郑胜天艺文选》。2011年因担任温哥华双年展亚洲资深策展人被颁发策展终身成就奖。2013年加拿大艾米莉·卡美术与设计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
关键字: 内容标签:郑胜天,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系列活动,雅昌(深圳)艺术中心,“我所经历的当代艺术三十年”讲座,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郑胜天 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系列活动 雅昌(深圳)艺术中心 “我所经历的当代艺术三十年”讲座 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