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玻璃博物馆外景
3月4日晚,上海玻璃博物馆正式宣布,邀请当代艺术家林天苗、毕蓉蓉参与今年的“退火”项目,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将于今年年底正式与观众见面。
“退火”始于2014年,是上海玻璃博物馆联合当代艺术家和项目策划李力一起完成的跨界艺术项目。在过去的两年中,艺术家张鼎、廖斐和杨心广先后以玻璃为材质创作不同的艺术作品。2016年,上海玻璃博物馆正式将该跨界艺术合作项目命名为“退火”,并沿用至今。据介绍,“退火”是玻璃制作的重要环节,也是玻璃成型的关键所在:当炙热的玻璃在上千度的温度下被塑型,之后经过加热-保温-慢冷-快冷四个退火步骤,方形成作品。过程期间,可控性与不可控性相互作用,带给玻璃艺术品不可预知的宿命。
艺术家林天苗
截至目前,两位艺术家并未公布自己的创作计划。不过,肯定的是,他们将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发挥玻璃这种独特的材质的特质,完成新一轮的艺术作品。
对此,上海玻璃博物馆理事长兼执行总裁张琳表示,上海玻璃博物馆邀请了几位当代艺术家参与‘退火’项目,不仅是玻璃工艺与当代艺术的跨界,也进一步传播玻璃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展现出的魅力。“两位艺术家将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和工艺,为我们带来全新的‘退火’体验。每一次玻璃与艺术家擦出的火花都是对艺术的一次重铸,而上海玻璃博物馆所做的就是减缓这一温度的下降,把当代艺术所受的“应力”减小到最低,从而保证艺术本身的最完美展现。“退火”不仅使得材料能够充分绽放,更使得艺术的生命力持续加温、并延展至最无边的未来。这就是“退火”带来的无穷魅力。”张琳说。
开幕仪式上,观众现场观看玻璃制作工艺
关于跨界“退火”项目:
2015年,上海玻璃博物馆举办张鼎个展“黑色物质”,拉开玻璃工艺跨界当代艺术的第一章。去年11月,艺术家廖斐和杨心广受邀,分别带来作品《平坦》与《玻璃肠》,试图再次触发当代艺术与玻璃材质的沟通、交融与迸发,是玻璃无限如何延伸至当代艺术领域的又一样本。自此,“退火”项目成为上海玻璃博物馆常年项目,每年邀请两位当代艺术家尝试不同玻璃工艺,完成跨界作品。
关键字: 内容标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