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斫竹歌》:中国最早古歌谣的发现和认定

编辑:Jina 来源:世华网
 
         ——江苏张家港市河阳地区流传《斫竹歌》、兼谈吴歌传唱6000年

缪 克

        这是张家港市凤凰镇的山明水秀的村野。山是平缓的小丘,山上到处毛茸茸地绿着。明净的水,环绕着小丘悠悠然因风皱成水波层层。水里是天上的云,白色的和彩色的,徘徊着。这一切写出河阳山的风情,她本来就是诗,就是画。
        一群群农人,正在合力拉着砍倒的树木,或者拉合力着鱼网,或者抬着船……这个时候,有谁起头,一下子唱起来,歌声就扬起:“斫竹,削竹。弹石,飞土,逐肉。”反复喊唱愈益昂扬雄壮,“杭唷嗬唷”附丽于它,也终于成为一种经典的节奏和衬辞。振动着山,振动着水中的云,和云中的水,激情飞扬,于是这里的诗和画就配上了最优美的歌。这里不再是寂寞的美,有了飞扬的美,有了回环的美,有了社会历史的美……
        河阳山边唱一曲,声调抑扬顿挫,震天动地,作为吴歌可以追寻的源头,数千年前从强悍的口,青年口,各种年龄的口,传布着到了河阳一带婆婆公公奶媳妇姑娘口中,又由河阳地区71岁的农人张元元缺齿少牙的嘴里唱出来,倒底让我们领略当年的一种元气淋漓的劳动的美,社会的美。
       抹开了岁月的风尘,穿越时空的邃道。由张家港市民俗学家虞永良先生以四十年之绵绵之功,首先听到了岁月中的回声,吴歌从源头来的呼唤。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学校回家乡河阳山务农,一次他看到二三十个农民分列两旁,把一只水泥船从一条河拖到另一条河。他们在拖船时合力唱着:“杭唷,斫竹,嗬哟嗨!杭唷,削竹,嗬哟嗨!杭唷,弹石,飞土,嗬哟嗨!杭唷,逐肉,嗬哟嗨!”他听到几十人齐声唱着,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他十分感动,但并未意识到它就是《斫竹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采集河阳山歌时,阅读了相关资料,他才猛然醒悟,农民们哼喊吼唱的歌谣,和远古时期的《弹歌》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一下子意识到,说不定它就是《弹歌》的前身,或是《弹歌》的传承。后来千方百计找到(辛庄的)山歌王张元元再次听他唱这一首歌。张元元不但会唱短歌,长歌也来事,最长的《赵关圣还魂》唱了三天三夜。这首《斫竹歌》他毫不费力地纵情唱了起来,而且配以猎物的动作,并演示了劳动场景。他觉得,只是他唱的中间第三句多了“弹石”两字,其他几乎与《弹歌》一样。他就问张元元这首歌是哪里来的,他说是祖辈传下来的。
        那时虞永良先生背着被人目为“憨徒”“傻子”,默默收集着吴歌等民俗资料,背着人们沉重的误解,背着在昧而不明的暗道中前行,把那一份对先民遗产的执着,热爱,小心翼翼地藏着掖着。
        只有一个人心中起伏着波涛,在脑海中还原了那个情景,那只是诗经时代的就已经出现的劳动场面。劳动和诗歌,劳动的神圣其实也就是对劳动的崇拜,有个这个时期吗?应该说是有的,生殖崇拜、某某崇拜等等(后一种集体劳动的崇拜),我们就可以闻到它的气味。诗歌呢不就是它的一种意识形态化的产物。这样看来,诗与劳动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那么再朝前推呢,这就是河阳地区的《斫竹歌》,一个人心中得意着。
         他的默默的发现,并没有想到引动了大波大澜。因为这个发现涉及与古歌《弹歌》的关系,但无论那一点,都带有首创性质。如果与《弹歌》同源,它作为变异的“活化石”被发现,那也是令人惊喜的首功。如果是早于《弹歌》,那就更是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1998年7月1日,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与14位专家学者来张家港考察河阳山歌。听了当地的山歌王张元元的唱的《斫竹歌》:“杭唷,斫竹,嗬哟嗨!杭唷,削竹,嗬哟!杭唷,弹石、飞土嗬哟嗨!杭唷,逐肉。嗬哟嗨!”歌声掀动了他们的感情,大家非常激动,认为这一发现将震动中国诗歌界、音乐界。是中国民间歌谣中珍稀的活化石。
         专家学者们对山歌王和虞永良的劳动表示了敬意的同时,他们想得更深。似乎回到了问题的起点,就是与《弹歌》的关系,要把虞永良的发现更理论化。
      《斫竹歌》与相传黄帝时期的《弹歌》非常相似。而一般认为黄帝时期的《弹歌》是中国最古的歌谣,它出自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虽《吴越春秋》为“小说家言”,但《吴越春秋》一类的小说在小说发展史上属“史传文学”,“它是带有文学色彩的传记文”(周先慎《明清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页五),书中的记录其真实性应是没有问题的。但它对应的地域在何处?《弹歌》的地域如果说只有推想,《斫竹歌》却直接从现在河阳地区的老农口中直接唱出,这龅赜虻娜范ㄊ敲挥形侍獾摹5窃挤缑猜穑我粤鞔两瘢?BR>        北京大学教授、民俗文学家段宝林从古歌谣表现的流变中认定二首歌为同一首母歌,只是在传承过程中因虚词和衬词变化,而有所不同。这里最主要的认定了《斫竹歌》中的虚词和衬词,从而进一步认定了它的可信性。他说:《斫竹歌》的古老性表现在一个它是二言,肯定比三言四言更古老;第二,是它里面肯定带有一些虚字的。但古时候没有记录(传承)下来,而你们(指虞永良)现在把它记录下来,可能古代也有虚词,椐我研究的结果,最古老的几万年前的歌谣,语言很不发达的时候,就用音乐、虚词来表现感情。后来逐渐增加一个字、二个字。我觉得不应该是两首歌,也有可能是一首歌一直传下来。在传承过程中有一些变异,或者在曲调上,或者衬词、虚词有些变化,或者增了个别的词语。我觉得基本上还是保留了原来的。
        华东师范大字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民协秘书长陈建勤则进一步认定:张家港市发现的这首《斫竹歌》,很可能是弹歌的原型。这就是说,《弹歌》可能是从河阳山歌中的《斫竹歌》演化而来的。从历史上看,河阳地区属于东夷族活动的范畴。从东夷人生活形态看,他们就和弓箭有关。“夷”就是一个人背着大弓。这就说明在河阳地区的远古东夷人实际上用了箭作为一种狩猎武器。“斫”字在东夷地区的方言中,还存在着这种读音,如斫稻,斫草。从“斫”字看,它就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的传承。所以,从“斫”它可能比“断竹”更古老。“断竹”总觉得还带有一种文化的修饰在里边。这就确定了《斫竹歌》与东夷地区即现在的河阳地区的对应关系,并且从语音上指出《斫竹歌》可能早于《弹歌》。
        从考古发掘表明,从新石器时代至现在,河阳地区周围有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学和良渚文化等大文化,更近的在张家港市境内内有东山村文化、徐家湾文化等到小文化,在这块土地上人类从没有间断地活动过,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繁衍生生不息,形成了这块南方富庶地区。查阅地方志,从古至今没有发生过战争,使这块土地有必要的连续的文化积累,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加之河网密布,自然村落的封闭,民歌一般为家族传承和小族群传承式,使古歌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上世纪九十年,在张家港市河阳地区劳动中哼唱的《斫竹歌》等山歌(吴歌),使得流传了五、六千年的歌谣大体延续了当时的风貌,推至当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阳地区的老人几乎人人会唱,在劳动中成了一种劳动号子,是更为热烈而壮观的景象。到九十年代还有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农会唱《斫竹歌》。
        当然,文字的流传与口头的流传是两种不同的系统,有它自身遵循的规律。文化部文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集成》责任编辑:www.zgny.com
关键字: 内容标签:歌谣,中国最早,认定,发现,斫竹歌
下一篇:戏剧:感性摸索到理性思考||上一篇:我的关于解读中国五大经典之心得概述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