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
策展人简介: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受聘支持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0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作为最早把中国当代艺术带入美国的人,巫鸿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风潮”席卷美国的全过程并成为早期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在美国的“引路人”。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提高国外对中国现代艺术的理解和研究水平,加强国内外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之间的交流的层面上,举办了大量跨学科跨领域的大型学术展览。2010年,由巫鸿策划的曾梵志个展《2010•曾梵志》亮相上海外滩美术馆。
艺术活动:
2019年8月24,“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在OCAT研究中心开幕,该展览是“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七份入围方案的公开展示。OCAT研究中心主办,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支持。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馆长毕大松、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巫鸿、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郭伟其及七位入围策展人参加了开幕。
策展理念:
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巫鸿在谈到此次展览的初衷时讲道:“OCAT研究中心的此次项目主旨在于实验性,把学术研究和当代艺术的创作,美术史和当代艺术、美术批评等等在常规的学术分类中是分开的。而通过大家的力量重新考虑它们的边界和混杂方式。”
2019年是OCAT研究中心发起“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第二年。经过一年的尝试与探索,项目运作日趋成熟,也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经过今年年初三个月的方案征集,共收到完整策划方案45份。根据项目主旨,评选组将“研究性”放在评选标准的首位,共选出七份入围方案:“幼年与历史”(策展人:Andris Brinkmanis、Paolo Caffoni、印帅),“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策展人:陈淑瑜),“再思考当民族志作为艺术的方法论”(策展人:杜帆),“全球回响:声音的人类学研究”(策展人:潘雨希),“光音恒久”(策展人:Rupert Griffiths、朱欣慰),“寻异志——人迹、城际与世变”(策展人:王欢、王子云),“苏格兰高原的狮子——写作的平行展览”(策展人:赵玉、龚慧)。
七份方案的策展人/团队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出发,或是对既定历史叙事、理论观念进行反思,或是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某种现象背后所被隐藏和遮蔽的部分,或是关注于某种艺术形式及艺术创作的方法论,研究对象与范畴清晰明确。如果说去年的入围方案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巨大差异反映出当代艺术策展中的活跃思想和动能,今年则更趋于多元化和国际化。入围结果公布后,七组策展人/团队对原有方案进行了调整和深化,最终呈现出一场高度凝练、多样态的,兼具研究性与视觉性的方案展示。
展览现场
关键字: 内容标签:AAC艺术中国,OCAT研究中心,巫鸿,,方案,艺术,研究AAC艺术中国 OCAT研究中心 巫鸿 方案 艺术 研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