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重新认识“会议”_规则--皇帝-主持人-大臣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重新认识“会议”》选自第一辑“社会观察”。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可操作的民主——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全记录》是一本可以贴很多标签的书:纪实文学、社会观察笔记、会议规则实用操作手册、民主理论普及读本……不过,最核心的,是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会议”。

uOLZRYwiWbxoO5dVxu6t8tyFnEmy7z7HzwjGfaiP.jpg

所谓“会议”,无非是一些人凑在一起,讨论事情,形成决议,人们俗称为开会。在时下流行的古装剧中,皇帝“上朝”,就形象地为我们演示了皇帝的每日例会。会议的主持人当然是皇帝,上朝后通常是大臣们“有本要奏”(提出议题),大臣奏完,皇帝一般要听听其他大臣的意见,于是,形成了朝廷辩论,当然,辩论有风险,持不同意见而又坚持的,可能被砍头。皇帝是朝会的唯一主持人,也是唯一决策人。

现代会议用一人一票的表决制,代替了皇帝的一言堂。尽管如此,如果细究,发现不论古今,有关会议的大结构并没有变,仍然沿袭了某种共同模式:会议设有主持(或主席),他常常成为会议中最有权力的人;会议须有议案;议案提出后,与会者讨论;最后,或者由主持人进行总结、拍板,形成决议;或者进行票决。

问题是,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规则,如何保证现代会议能真正和古代会议划清界限呢?今天,皇帝是没有了,一言堂在理论上也被废止了,但实际上,一个会议是否能真正保证每个与会者都享有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呢?会议是否能够程序公平、有效率地进行呢?会议最后是否能够通过平等地讨论,相互妥协、让步,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家共同意愿,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决议呢?

基于这些问题,罗伯特议事规则(简称“规则”)便应运而生了。这套现代会议规则是由美国人罗伯特在1876年推出的,经不断实践、完善,迄今已经出到了第十版。《可操作的民主——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全记录》就是两位《规则》的中国推广人以轻松的叙事笔调,讲述《规则》如何在中国安徽的南塘村对农民进行推行、实施的过程,同时介绍了这个规则的基本内容,

《规则》尽管已经成为了一门学科,形成了洋洋数百页纸的一套体系,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它并不要求机械照搬,而是根据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化繁就简地进行编制,当然,它的基本精神是共同的。

《规则》有一项重要规定,会议主持人只中立地掌握会议规则和程序,不发言,不表态,不总结,其角色如同“杀人游戏”里的那个法官,这和我们过去主持人权力最大的“常识”明显相悖。

《规则》要求发言者必须举手,而且限时;讨论中,主持人要照顾肯定和否定的意见交替表达,以免形成一边倒的局面;发言者之间不应面对面辩论,只能面向主持人阐明个人态度;会议表决只有肯定和否定才是有效的,弃权不计入票数,当票数相同时,视为没有通过……

在我们过去的会议经验中,要么冷场,要么抢话,这些在《规则》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会议冷场时,我们习惯于主持人点名发言,但在《规则》看来,沉默是每个人的权利,无人发言,只能说明会议没有必要召开。

了解了《规则》,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过去以为开会是最简单的事情,而实际上,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开会。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会议,规则,,皇帝,主持人,大臣会议 规则 皇帝 主持人 大臣
下一篇:顶撞皇帝boss之后_北宋文人集团“清平乐”依旧_中国书画-宋仁宗-文人集团-苏轼-西园雅集--苏轼-清平乐-林逋||上一篇:蔡威廉:启发吴冠中_立志成为中国达芬奇_吴冠中-林文铮-蔡威廉--里昂-孔德-比利时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