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他诞辰120周年,世人怕早已慢慢忘却了章草大家王蘧常,更别提“黄阿龙”了。
章草大家王蘧常(1900-1989年)
王蘧常说,父亲甚至都忘记了自己幼时的别名,阿龙,所以回家之后兴致勃勃的把这个“黄阿龙”的故事讲给自己听。
王蘧常之师、中国大儒沈曾植(1850-1922年)
父亲说,这个叫“黄阿龙”的孩子,得到了大儒之家沈曾植先生的赏识。殊不知,黄阿龙正是王蘧常,王蘧常正是沈曾植口中那个写书法不错的孩子。
时年,王蘧常不过17岁。
不过,这对于3岁识字、4岁画画、7岁作诗的神童王蘧常来说,得到沈曾植先生的肯定亦是莫大的赞誉。
原来,这个青春期又带有旧时文人骄傲的王蘧常,因不敢当面请教沈曾植,偷偷托名黄阿龙请教沈曾植。兵荒马乱之年,父亲也忘记了,王蘧常出生在鼠年,但觉得十二生肖中龙为大,所以才有一个阿龙的乳名。
也正是在这次和沈曾植的一来一往之后,王蘧常拜师沈曾植,成为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章草大家。
王蘧常 草书七言联 立轴 纸本 书于1989年
上海匡时2018年春拍 94.3万元
但不知为何,当下艺术品市场中并未见有王蘧常的名字,鲁迅区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八字价值300百万元,但王蘧常目前书法作品的最高价不过百万元,这对于书法功底深厚、艺术风格鲜明的王蘧常来说,实在是一种价值悖论。
要知道,和其他动辄就题字的人不同,做了一辈子学问、教了一辈子书的王蘧常,很少应人索字,除非是书写十分尽兴之际,旁人才能顺势求得一二字。
这也是王蘧常人物性格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执拗不喜交际。
王蘧常在其自传中曾经写到,在家族族谱中王家是王羲之的后代,常常引以为荣,这也是鞭策他成为立志成为一个博学之人,父亲也未曾能动摇他的心志。
王蘧常在家备课
父亲曾经命王蘧常报考杭州法政大学,但王蘧常一向不喜欢为官,立孔子之教人和孟子之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终身志愿。但不能违背父亲之意,王蘧常不得已前往,当时的作文题目是《述志》,王蘧常随即洋洋洒洒,一述心中对于官场的不快,并直接在试卷中表明,希望考官能够达成自己的心愿,不要录取自己。
说来也巧,这所学校的校长和王蘧常的兄长是旧熟识,校长和其兄长说,打算成全王蘧常的愿望,不作录取。兄长听了之后,也只能苦笑一番。
这才让王蘧常得偿所愿。
无锡国学馆旧影
好在父亲也并非是不通情达理之人,1919年,学养深厚的唐文治得到当时大总统徐世昌的襄助,在无锡举办国学馆,王蘧常欣喜报考,最终从15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唐文治门下徒。
晚年的王蘧常在回忆起这次堪称高考的难关之际,还记得一件考场上的趣事,现在看来也是觉得先生十分好玩。
因为当时但凡被无锡国学馆录取,学成之后,政府将安排出路,并且在校期间所有的费用由政府出资,并有额外的奖学金,全国只录取24个人,当时的竞争十分激烈,有很多老朽也前去报考。
王蘧常旁边的考生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考试的时候,王蘧常瞥见这位老者时时偷窥自己的试卷,王蘧常数次掩盖,但都没有效果,为了不被抄去答案,王蘧常不得已用古文作答,那老者这才作罢。
王蘧常(右)和学生冯其庸
毕业之后他留校任教,开始了长达60年的教书育才生涯,冯其庸等人都是王蘧常的学生。
名门之后、国学馆毕业、前后受教于沈曾植和唐文治等大家,这就注定王蘧常是一个博学深厚之人,之于书法,沈曾植是其毕生最重要的引路人。
众所周知,学习书法是要上溯古人追源,但可曾知,王蘧常是一个写着写着就找不到源头的书法大家。
王蘧常少年之际曾经拜师沈曾植,虽然短短两年之后,沈曾植便去世了,但其教诲却影响了王蘧常的一生。
王羲之 《十七帖》(局部)
(文末附全图)
和常人教导不同,沈曾植引导王蘧常说:“凡治学,毋走常蹊,必须觅前人敻绝之境而攀之。即学二王,亦鲜新意。不如学二王之所自出...章草,自明宋祝以后,已成绝响,汝能兴灭继绝乎?”
大意是治学不能走常人都研究过的路,现在人人都学“二王”,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但是章自明代的宋克和祝允明之后,几乎没有什么大家了,你可以尝试着这个方向。
作为传统书体之一的章草,在今天会写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对于书写之人,章草也是通向高古书法的密码。在中国书法史上,章草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第一次高峰出现在汉魏时期,此时的章草基本和汉简相近,隶书的意味还是比较浓厚的。
明 宋克 《临急就章》 (并诸家跋)
中国嘉德2016年春拍 9200万元
第二次高峰则是在元明时期,此时的章草的古意已经和汉魏时期有所不同,慢慢脱离了隶味,而是以楷书的法度书写,整体的水平已经大不如汉魏,尤其是到了明代以后,章草这一书体竟慢慢的近乎消失了,问津者寥寥。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沈曾植引导王蘧常以章草为方向,希望他能复古意,开新境。
王蘧常早年学习书法的根基,是以唐碑为法度,楷书则是学习四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草书则是以唐拓本的王羲之《十七帖》。
欧阳询 《化度寺碑》(局部)
比如欧阳询所书《化度寺碑》,是楷书法度最为严谨的,也是王蘧常摹写较多的书体,偶然间的一日,王蘧常的家兄王铭远见他在临摹欧体,就问他说,为什么现在还守着唐人的书法,唐人的书法是从魏晋南北朝而来,你应该追溯源头。并且很多唐代的名碑都已经不见了,或者是翻刻的,但是北碑都是新出土的,应该学多临摹这些。
也是家兄王铭远给了王蘧常《张猛龙》《郑文公》两碑,之后的王蘧常才改弦更张,探入碑学疆域。
而真正让王蘧常立志的则是沈曾植,在和沈曾植短短两年的交往中,沈曾植直言,现在的疆域太小,难以发扬光大,建议王蘧常融合汉碑、汉简、汉匋、汉帛书,向上追溯周鼎彝,必能开前人未有之境。
王蘧常书法作品
结果,正如沈曾植所言,王蘧常独辟蹊径,专攻章草,最终改变了变草书千余年风气格局。
谢稚柳曾评价王蘧常说:“是章草,非章草,实乃蘧草。千年以来,一人而已。”
王蘧常也在《书法问答》中提出6个书写的要求:一在专一;二在敏速;三在诚正;四在虚心;五在博取;六在穷源委。
这也是王蘧常毕生书法之志。
尤其是在博取和穷源委上,王蘧常更是做到了极致。除了对章草传世的经典名作临摹和探讨之外,王蘧常更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研究章草是从哪里来的,以及当时社会面貌对于章草这一书体的发展影响等。
王蘧常在书写中
有学者曾经总结王蘧常章草成就的几大要素,亦很全面。
其一,得名师指点,“兴灭继绝”振兴章草也成了王蘧常一生所追求的不朽事业。
其二,鉴书合一,王蘧常对于章草进行简单的摹写,而是对于与章草有关的字体进行广采博取。
其三,涉奇心理,前有沈曾植鼓励王蘧常学问勿走常蹊,后有无锡国学馆的“王奇唐怪”。
其四,从面到点,王蘧常所涉猎碑帖众多,但很少用之创作,他不想成为一个兼善多能的通才书家,而是专供章草,为日后的在章草上突破积累素材。
王蘧常书法作品
显然,王蘧常的书法成就,非几句话所能述,但他今天这条鲜明的章草书法的风格线的形成,对于当代书法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启发。创新并非形式上的蛮干博眼球,而是要书家要用一生的精力来学习研究探索,以求对某一书法方面的突破。
王蘧常致汤志钧,志钧帖,书于1956年
王蘧常致张元济,晚晴帖,书于1954年
最重要的是,王蘧常早已经书法融于学问和生活,在他和学生冯其庸以及其他好友的书信往来时,也是用古章草书写。
当然,今天看来,如果一味的以收藏市场的准则来看,王蘧常并非是一个抢手的书家,其作品也并未在市场上得以广泛流通。只与古人争高低的王蘧常,在他那个时代并未与他人分美羹。
但王蘧常现象是不容忽视的,不仅仅是对于书坛,更是对于传统文化而言。
今天有学者认为,王蘧常整个中国书法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学者书法,他以“返本开新”的思辨,从新开启了唐以上的书法美学新世界。
王羲之 《十七帖》(横屏观图)
终了,以王蘧常先生的绝笔勉励,古有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近有王蘧常绝笔《十八帖》,得回他当代书圣之美名。
王蘧常 《十八帖》(局部)
十八日帖、长笺帖、逸梅帖、足下帖、新正帖、运天帖、同好帖、前书帖、春间帖、今病帖、岳麓帖、近君帖、中夜帖、理学帖、塞翁帖、承问帖、头痛帖、归本帖。
这也是属于王蘧常的回忆录。
备注:原创,非经授权禁止转载。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法,沈曾植,王蘧常,章草,,草书,书体,阿龙书法 沈曾植 王蘧常 章草 草书 书体 阿龙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