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以貌取人”的争论,从来没停止过,即便“颜值经济”已是共识的今天。
从孔子错失品性纯正但相貌丑陋的好弟子澹台灭明,到延续整个封建时代的“体貌丰伟”“仪容端正”的选官潜规则,我们遮遮掩掩地表达对颜值的推崇,现在,终于放飞天性,可以诚实又骄傲地杠一句:“我就是颜控,你能怎么地?”
其实,早在500年前,就有一位欧洲全民精神导师般的人物,以他的热情和行动告诉我们:“颜控”有理!
(上篇)
精神导师是个超级“颜控”
中世纪即将结束之时,尼德兰诞生了一位巨星——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神学家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
他才华出众,学识渊博,通晓圣经和古代文学,笔锋犀利睿智,受到全欧洲文化界、宗教界的景仰。人们给他王者般的待遇,同一时代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丟勒等完全无法与之匹论,马丁·路德在他面前更以“小弟”自称。直到今天,伊拉斯谟仍是欧洲一体化的象征。
谁会想到,这样一位精神境界极高的人物,曾经夸张地把自己的一幅肖像画“批量复制”了N多张,凡是认识的人都寄去一幅。
德国 小汉斯·荷尔拜因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肖像》 木板油画 约1523年 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就是这幅《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肖像》。画面上,伊拉斯谟呈现经典的四分之三侧面姿态,身穿黑色翻领毛皮外衣坐在书桌前,神态儒雅而慈祥,旁边一个华美的带有莨苕装饰的方形壁柱展现了浓郁的古希腊风情。他手中的书籍上,用希腊文和拉丁文写着:“巨匠之作,来自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这是一幅古典主义纪念碑式的肖像构图,让人们领略到如定格在永恒瞬间中的人性美——作为一名博学睿智的大学问家,伊拉斯谟整个人散发出一种理想化光彩。
借助这幅画,确切地说是借助颜值,伊拉斯谟成功地大量圈粉。但其实他更喜欢另一幅肖像——出自同一画家之手的《伊拉斯谟肖像》。
德国 小汉斯·荷尔拜因《伊拉斯谟肖像》木板油画 1524年 巴黎卢浮宫藏
这一次,伊拉斯谟是正侧面坐姿。靠侧面来刻画人物,作为灵魂之窗的眼睛又向下注视,这打破了常规构图模式,对表现人物的个性是极大挑战。于是,画家着意描绘了他奋笔疾书时的神态。顺着他的目光,我们会自然地看向正在写字的双手。那熟练、松弛的握笔姿势,与伊拉斯谟的脸互相呼应,构成唯二的亮点,既写实,又给人无限遐想。
而伊拉斯谟对这幅肖像的评价是:不仅神似,更表现了人物性格的本质。
电影《公主日记》
我们常常通过面相学来推断一个人的性格本质:耳朵的位置、两眼的间距、嘴巴的形状、鼻梁的高低等,由此判断一个人性情的善、恶、强、弱。
在西方,这一学说最著名的一次失误与达尔文有关:1831年,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环游世界。在他登船时,船长罗伯特·费兹罗伊十分瞧不上他的鼻子,说他的体力和决心不足以完成这次旅行,差点耽误了进化论的诞生。
小 猎 犬 号
这一学说也被很多“有心人”利用。据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托多罗夫研究,长得像比较有能力的人在选举中能多得5%的选票,长得更帅的能多得10%到20%的选票。
林肯因为长得太“爱国主义”,就留了胡子,以争取更多人支持;伊拉克战争期间,小布什好战的外表帮他在选举中战胜了克里。
没胡子的林肯和有胡子的林肯
乔治·沃克·布什
今天,我们不讨论面相学的缺失,因为没有这一学说,艺术会失去很多乐趣。
那么,借助面相学,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伊拉斯谟?
文雅的?深沉的?冷静的?智慧的?好脾气的?至少,那雕塑般的挺直鼻梁,是不是能让你赞一声:嗬,侧颜杀!
艺术史给我们的答案是:那高高的鼻梁、专注的目光、紧抿的嘴唇,都极富个性,表现出伊拉斯谟充满智慧、坚毅果敢、沉着稳健的内心世界。
据说,《鹿特丹的伊拉斯谟》是画家见到伊拉斯谟之前,出于对他的仰慕,完全靠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伊拉斯谟的肖像》才是应本人允准而作,并得到他极高认可。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断:相较于《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中那下垂的眼角、略显松弛的皮肤、单薄的有点没个性的表情,伊拉斯谟更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不但相貌英俊,还是一个坚定果毅的人。
可惜,这位大学者的“柔弱”有史实作证:他是思想上的斗士,却是行动上的和平者。有人批评他缺乏斗争勇气,他笑着回应:“我是一名学者,为了工作,我需要安宁。”晚年时,由伊拉斯谟发轫的宗教改革洪流让他彻底陷入困顿,而运动的领袖就是他曾经的“小弟”马丁·路德。
难怪王尔德说:“男人的脸是他的自传。”
说回艺术吧,后来,《伊拉斯谟肖像》成了卢浮宫最受欢迎的肖像画之一。
而为伊拉斯谟作画的画家——年轻的小荷尔拜因,在他的推荐下去了英国,从此人生开挂,以他自带美颜效果的绝技,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唯一一位终生从事肖像画创作,且成就斐然的大画家。
(下篇)
小荷尔拜因:谁能拒绝我的“美颜神器”
之所以叫他小荷尔拜因,不是因为他年轻,而是因为他出身于十五六世纪的德国绘画世家——著名的荷尔拜因家族。
被世人熟知的有老汉斯·荷尔拜因和他的两个儿子西格姆德·荷尔拜因、 亚姆勃罗塞·荷尔拜因,而西格姆德的儿子小汉斯·荷尔拜因,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小荷尔拜因。为了避免啰嗦,我们叫他小荷好了。
小荷尔拜因的《自画像》 彩色粉笔 1542年
小荷很早就表现出绘画天赋,但令他获得国际性声誉的,正是他为伊拉斯谟所作的肖像画。
当他准备大展拳脚时,宗教改革的激进派在巴塞尔采取暴力行动,艺术家的创作环境变得险恶。
于是,伊拉斯谟热情地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朋友——大名鼎鼎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乌托邦》的作者、深得人民信任的大法官托马斯·莫尔。在后者帮助下,小荷很快在英国站稳脚跟,并从伦敦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政界大腕那里,获得大量肖像画订单。
不少人曾在伊拉斯谟赠送的肖像画中见识过小荷的神笔。他也确实不孚众望,这些画作色彩完美、亮度饱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滤镜效果极佳。小荷因此享誉全欧,并赚了个盆满钵满。
《托马斯·莫尔爵士肖像》 板上油彩 1527年 弗里克收藏 纽约
像这幅托马斯·莫尔的画像:他眼神坚定、面无表情,身披貂皮大褂,宽大衣领上挂着一串奢华精美的金链子,坠着都铎王朝的金蔷薇徽记。这是一个无懈可击的政治家形象——合乎身份的端庄服饰,时刻隐藏真实情绪,保持客观冷静的精神状态。
但九年后,小荷的这位“大靠山”被关进了伦敦塔大牢:他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并对他混乱的婚姻生活深恶痛绝。
这位“颜控”兼“直男癌”的国王,在位三十八年,先后结婚六次,前五次婚姻失败的原因分别是——“老婆生不出男孩”、“老婆还生不出男孩”、“老婆死了”、“老婆长得太丑”和“老婆给我戴了绿帽”。
《托马斯·克伦威尔像》 木板蛋彩与油彩 约1532–1533年 伦敦国家肖像美术馆
最终,托马斯·莫尔被斩首,而小荷很快找到“新靠山”——新任首席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并经他引荐成为亨利八世的御用画师,“伯乐”伊拉斯谟因此批评他的行为是背叛。
《亨利八世肖像》 木板油画 约1540年 罗马国立古代艺术美术馆藏
小荷为亨利八世创作了大量肖像画。像这幅正面视角的半身像,凸显了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感:他身穿华丽外袍,头戴有羽毛的平顶帽,项链上镶满华贵的珠宝;一手握紧手套,摆出武士般的威严姿态。
其实,真实的亨利八世根本没这么精神,他有多年疾病和外伤,又因暴饮暴食变得又虚又胖。但小荷发挥了超强的“美颜功力”,使国王呈现出年轻时最理想的状态,虽然从他的表情上,我们依然可以看见自负和残暴的影子。
《亨利八世肖像》约1537年
过了一年,亨利八世的第三任妻子终于生下一个男婴,却在产后不久死于感染,于是,国王又要忙活一遍结婚的事。出于政治目的,克伦威尔建议他娶克利夫斯公爵的妹妹,而小荷的任务是:去一趟克利夫斯,给这个姑娘画张像,让国王看一眼再做决定。
这一次,小荷的美颜绝技却让国王吃了一个哑巴亏,因为,这位满脸痘坑的公爵之妹在小荷笔下是这样的——
《克利夫斯的安妮肖像》 木板油画 约1539年 巴黎卢浮宫藏
看上去是不是很优雅端庄、肤白貌美?
等亨利八世在婚礼上见到真人,一切为时已晚。他把所有怒火都发泄到克伦威尔头上,最终以“叛国罪”的名义将其斩首,还把他的头挂在伦敦大桥上示众。
小荷却逃过一劫。据说,亨利八世曾公开表示:“只要我高兴,我能把七个农民变成七个伯爵,但即便是七个伯爵也变不出一个汉斯·荷尔拜因,或是像他这样杰出的艺术家。”
德国 小汉斯·荷尔拜因《大使们》 木板淡彩与油画 约1533年 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在英国时,小荷最惊艳的炫技之作其实是这幅《大使们》,画中人据说是从法国来伦敦的访问使者——让·丹特维尔和乔治·塞尔夫。
丹特维尔是贵族领主,身穿带有毛皮装饰的时髦外衣;塞尔夫是一名主教,穿着一件深色牧师长袍;中间的桌子上,上层有地球仪、象限仪、黄道仪和多面体日晷,象征两位大使广博的知识;下层放着一支断弦的鲁特琴和一本敞开的赞美诗集。地面上的装饰图案说明他们身处伦敦的著名地标——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大使们》局部:骷髅头
最特别的是画面下方的诡异阴影——一个大大的、拉伸的骷髅头。这个奇怪的符号是小荷留下的一个谜团:似乎是在暗示人们死亡的必然性?
从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到,伊拉斯谟、亨利八世等人追捧的小荷式“美颜”绝技,除了他对人物容貌的适度美化,更重要的是精准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和谐的人物比例、雕塑般的厚重感、丰富的装饰或象征性元素、瓷漆般富有质感和光泽的画面。
结语:
人类从未停下过追求“美”的脚步,无论是博学睿智的大学者、坐拥天下的国王、时刻保持冷静的政治家、标榜精神超越的宗教人士。
罗素说:“一个人的脸,就是一个人价值的外观。它藏着你自律的生活,还藏着你正在追求着的人生。”
正所谓“有颜才有值”。
女人如此,男人亦是。
关键字: 内容标签:亨利八世,伊拉斯谟,卢浮宫,小荷尔拜因,欧洲文艺复兴,肖像画,,托马斯,鹿特丹,伦敦亨利八世 伊拉斯谟 卢浮宫 小荷尔拜因 欧洲文艺复兴 肖像画 托马斯 鹿特丹 伦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