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杨国新:东西之间_似与非似_国画-杨国新-安徽省美协--创作-国画-安徽省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网
 
杨国新杨国新非常通透。他深知自己的俗世职责,却深谙从艺初心。行政工作的红尘历练让他具备职业艺术家难得

Cldg6RkQ2CE4JO8ZflVoNByhfuHnQhT2IB08wNUQ.jpg

杨国新

杨国新非常通透。

他深知自己的俗世职责,却深谙从艺初心。行政工作的红尘历练让他具备职业艺术家难得的宏观格局与开阔视野,而以画为核则让他得以紧摄文化之魂,始终立于专业之内关照四方。因此,其作或油性斑斓,或深摄传统之魂,在过去与未来的时空交错中深谙艺术家的当代性,较好地把握着“泥而不古”与“西为中用”间的微妙尺度。

故已逝知名人物画家萧玉磊先生视其为莫逆交,在他眼里,杨国新画好、人好,重情重义,是一个真正凭借自己实力和人品从基层走上来的人。

0hAOuCXOtMqgjw3xCPpBbK5Z9F0J1ln2Ys3RbXWB.jpg

杨国新  丰年  油画  2010年 

杨国新,1956年出生于阜阳,祖籍山西长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安徽省油画艺委会主任,九三学社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

1EIX3a7ibQmtoItgzTvy0HuHQKk62LoHDJmJLuik.jpg

杨国新  走出丛林   51x70cm  国画  2014年

2020年初疫情突至,席卷全球。他难抑激情,在有限的创作环境中数易其稿,为心中英雄创作了一副肖像:“特殊时期不能到一线非常遗憾,但我依然可以通过手上画笔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

来看看艺术头条与他的深度交谈,或可采撷些许心得。

Q&A

Q:艺术头条

A:杨国新

s7sFLZqkwDcG8bcyqf8aKqAsbcnifs86N2s9WlUo.jpg

杨国新   妮妮的早晨  120x90cm  油画

Q:黄宾虹曾言:“画无中西之分,有笔有墨,纯任自然,由形似进于神似,即西法之印象抽象。”理解您的艺术创作,“中西融合”似乎是关键词之一。您如何理解东西方艺术的共性与差异?

A: 作为一位中国的油画家,“油画本土化”其实是我持续思虑的重要命题。且自建国初期始至今,一代代油画家都在研究它,都在努力地寻求一种突破。现在中国的油画品类虽多,但都为西方的语言,属中国的语言既未形成主流,也没能汇聚成强大力量。我想这可能是油画界的普遍认知。

当下,油画界的有识之士都在推进这方面的探索,但毫无疑问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结果也必利好,因为艺术总是要往前发展。

4TsjAXaBKxzdIjl1UW3ariKepnx1ohqVE8OYTR1h.jpg

杨国新   归栖图  85x100cm 油画

Q: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A:西方油画代表某种理性,含有诸多科学思考:光色的关系,结构、造型的分析、肌理的流动穿插等,这类知识有清晰的发展脉络且始终未断。但东方文化强调感性,从古代绘画到宋元明清文人画,国人早已意识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心性的表达而非完全的理性分析,强调的是情感、状态的物我两忘,看重的是似与不似之间的微妙过渡。

实际上,我始终在这两者之间寻找、摸索与探求,希望找到它们的结合点,如同行走在两座高山的峡谷间,只不过有时走的快,有时慢而已。当然,此摸索过程很痛苦,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也不知道界限在哪里,但我一直在坚持。

CQg5njSNIUOa8AyoSeEWjiBZuglHssoNWjm9uNv0.jpg

杨国新  秋漫荷塘   80x60cm  油画   2001年

sTzGlMow7JEXnR6pM8JWVclHCfY6IaheacVthj4F.jpg

杨国新  皖南风景  油画  100x80cm

Q:1995年,您的《泼水节印象》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铜奖,这是您首幅对油画与中国画进行探索的作品,色、线、面的交融充满了神秘色彩。能否简要描述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

A:90年代初期,我前往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有幸得到油画家、教育家葛鹏仁先生的指导,他不仅教授给我很多先锋观念,还领我至工作室亲见其创作,加上北京优质的艺术氛围,那一年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EX7vyLA0hYqUHcLG99Qq7SBwU2Qs0E3ugWe24onS.png

杨国新   泼水节印象  油画  1995年

从北京回来后,1994年我到西双版纳釆风,赶上傣历新年的泼水节。那些傣族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形与现场欢快、热闹的气氛以及无处不在的泼水让我产生了要画这个场景的强烈愿望。我试图用“印象”来诠释我那几天身临其间的感受。而当动手起稿到完成作品时我才发现我的感性的東西逐步消失、我痛苦的发现我内心深处的那个顽疾也就是强调造型、结构、色彩关系又重新主导了我的创作过程、又毫不留情地淹灭了我试图突破的欲望从而让我又回到了原点。在这幅作品面前我面临着一个决择——破坏与重建。最终我决然地毁掉画面、在画面上重新寻找并建立色彩与造型的新的秩序。也让我兴奋地看到了新的希望。

所谓“不破不立、先破再立”或许正是如此,我没有停止思考和前进的脚步、先前的诸多积累和信息的储备才能通过这次创作得以释放从而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状态。

ETUtC1wPUOOi4z14ZxpGAbqQPw0UkIxaoPFFRj6E.jpg

杨国新   沐  28x69cm 国画  2011年

Q:“画张好看的画”是一份朴素的艺术观。您是如何理解“好画”这一概念的?或者说,构成“好画”的必备要素有哪些?

A:有人会觉得“好看”太简单,其实我觉得这个词内涵丰富。它不仅是画面的好看,还包括绘画的精神、品质,以及色彩、笔墨、结构、节奏等的综合处理,可谓所有一切都在“好看”这俩字里,差一点就不是“好看”,甚至会变成反面。

当年我在美院进修时,老先生们来看画,有时看了半天会指着某处说“这一点好看”,那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能让他说整个都好看?要达到这个境界其实很难,需要画家一辈子的努力和奋斗,以及不断地学习和充实。

QhkzgaVsBJ6YPk9phN6il7tx9en9FHrgH3VSLkta.jpg

杨国新   待  21x26cm  国画   2015年

Q:所有的当代性,最终都是为了民族性。您的某些作品,如《秋漫荷塘》、《皖南印象》、《秋山纵逸图》等,有着接近中国画写意之“感觉”性表达。这类重组性体系的构建是源于何种机缘?亦或,这几十年的实践锻造出的“中国现实”与“东方情怀”相契的艺术语言是如何成为您作品的基因密码和创作方法论的?

A:我从未将自己局阈于某个领域。画国画最初是出于工作需要,但在过程中,逐渐认知与理解到线条水墨的趣味与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

​当下绘画而言,不可因画种而人为分割。越来越多的画家己不滿足于本画种的局限而开始涉猎于兄弟画种的探求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越界”己成为一种趋势、相互借鉴、相互映衬达到相互促进从而不断艺术的进步。好的艺术终将殊途同归。黄宾虹晚年的山水与莫奈的《睡莲》都在似与不似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艺术最后终将殊途同归,所以“好画”没有界限,艺术总是共通。

Q:对艺术的挚爱,源自您什么时候的生活记忆?小时候的您是不是就很喜欢画画?

A:画画是每个小孩子的天性,我也不例外。我的父亲有一定的艺术天赋,有次放学回家,看到父亲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我立刻照着画了一张,就这样每天都画。父亲看我喜欢就不断地拿粉笔回家,有天甚至给我买了盒水彩,那个时候,这可是非常稀有的画材。我用水彩临摹了一张风景,画的是北京的一个公园,有柳树和小桥流水,父亲觉得画的很好,还把老同事叫到家里,很骄傲地给他们介绍我幼稚的作品。

这种兴趣一直持续到中学,始终没断,但也没有正规学习,那个时代社会环境比较复杂。直到有一天,我的小学校长帮我介绍了一位文化馆的画家做老师,安排我临摹连环画。因此,严格意义而言,我正式习画是从连环画开始,这种对线条的记忆在我的画中依旧可窥一二。

EGsiiEV0fLJkbOOvVsGy3aQhL2W0u1sO1C7hA5we.jpg

杨国新   秋意  20cmx28cm  国画  2014年

Q:成长过程中,有哪些阶段或哪些人对您的艺术之路有重要影响?

A:这个过程中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和老前辈,虽然他们没有耳提面命,但他们的行为、思想,甚至是作品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安徽现在很多年轻画家基本功都很扎实,但创作能力和艺术视野都有局限。我常会劝他们到北京找个地方进修一下,真实感受纯良艺术气息的每日萦绕,这种氛围影响着你,感染着你,总有一天会浮现出来。果不其然,很多进京进修的年轻画家很快就展现了创作方面的爆发力,因为视野打开了,这很重要。所以我想,传承的作用可能就体现在这里。

jiixf9ExZa303iN1LzLl6onIbfQdGv5nQT5jbdw2.jpg

杨国新    逝  34x23cm  国画  2013年

Q:当下,您的彩墨国画已开启和构建了某种国画新境域,这些年的创作也为艺坛带来了久违的趣味精神。您的理解中,中国绘画“写意精神”的本核应该是什么?

A:实际上,我理解的“写意”不仅仅是笔墨和技术,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事,是心灵深处的感悟而不是形式和套路。

Q:无论世界多大,家乡永远都是艺术家创作最深刻的精神资源和地域标志。您如何理解“新安画派”?这片土地和它孕育的文化传统对您的创作又有何影响?

A:新安画派的诞生并非源于“打造”,而是数位喜爱画画之人的自发聚集、写生、研究与探讨。因此学习新安画派的精髓不是学习它的套路,也不是学习它的风格,而是学习其作学问的精神,以及对自然创新求变的追求。

VZkqkLVmmOn8wqN92sDBaIjYURKFJDSTSTakgpvO.png

杨国新   境  33x33cm  国画   2007年

Q:2020年初这场新冠疫情的影响深刻且恒久。如愿意,可否谈谈这段特殊时期您的生活与创作状态,以及对这件社会事件的看法。

A:这段时间,我始终关注着疫情的发展,每天都被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子弟兵、工人、农民、快递小哥等各种事迹和精神感动着,有时候,看着看着就会泪流满面。如钟南山老先生,非典时他的形象已深浸我心,这次我发自内心地决定给他画张大尺寸肖像,以承载我对老先生的尊重与钦佩。

这张画我画了六遍,非常投入,画好后可谓如释重负。其实,艺术家的感情很朴素,也很直接,特殊时期不能到一线非常遗憾,但我依然可以通过手上画笔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


关键字: 内容标签:油画,国画,杨国新,安徽省美协,,创作,国画,安徽省油画 国画 杨国新 安徽省美协 创作 国画 安徽省
下一篇:西方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误解,竟与《最后的晚餐》有关?_伦勃朗-胡安·德·华内斯-葡萄酒-达芬奇-面包--保罗-面包-芬奇||上一篇:徐震®:我对现有经验如何产生新经验感兴趣_行为艺术-进化-徐震®-永生-《只要一瞬间》--堪培拉-澳大利亚-雕塑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