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范迪安缅怀司徒兆光:以生命之塑_见内美之光_司徒兆光-木雕-范迪安-雕塑-雕塑家--艺术-作品-苏联

编辑:刘倩 来源:雅昌网
 
司徒兆光2020年3月4日下午18:00,著名雕塑家司徒兆光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司徒兆光

1tSggw6Bb5wfspUUd0VTMoVPZ07udfpR4Ywyjz7t.jpg

司徒兆光

2020年3月4日下午18:00,著名雕塑家司徒兆光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司徒兆光,1940年6月生于香港,擅长雕塑创作。195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是苏联著名雕塑家阿尼库申的学生。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雕塑系第四工作室主任、教授。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城雕艺术委员会委员、首都城雕艺术委员会委员。

ieW2mo82eWuwqbtroVsY6t2T61ejIRMM6NcQ62qo.png

以生命之塑,见内美之光。 深切缅怀司徒兆光先生  范迪安  挽书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代表中央美院、中国美协对司徒兆光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致以问候。范院长说到:司徒兆光先生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优秀雕塑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为中国雕塑事业和雕塑教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司徒先生早年赴前苏联留学,形成了坚实的雕塑造型功底,他留学期间的一批“雕塑体”的素描在美术教育中曾引起广泛影响。在创作上,他吸收融汇欧洲古典雕塑的优长和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经验,作品富有刚强雄健的艺术语言,更有深沉含蓄的内在意蕴。他关注现实,深入生活,注重雕塑的公共文化意义,在艺术质量上精益求精。他的人物肖像雕塑将“写实”与“传神”融为一体,尤其注重塑造刻划人物的性格、气质与精神,创作的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朱德、廖承志、贺龙、郭沫若、马寅初、梁思成等一大批肖像雕塑犹如凝固的人物传记和静穆的生命形象,富有经典感和永恒性,是新中国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

在美术教育层面,范迪安院长谈及,司徒兆光先生长期在中央美院任教,怀以大爱之心培育青年学子,在教学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同时爱生如子,以自己朴素真诚的品德感染和引导晚学。他担任雕塑系主任期间,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和师生创作,以宽厚的胸怀和宽容的态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深受同事们和青年学生的敬重。他在晚年虽遭受病扰,但仍关心学校事业和中国雕塑的发展,体现出高尚的精神境界。

“值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我们不能面向司徒兆光先生告别,但司徒兆光先生的艺术人生已如他塑造的永恒形象,让我们永远铭记。”范院长深切缅怀。

BZyrc2xcowiusXlKnlDsfibgshhu3sow6lhZEi5P.jpg

创作中的司徒兆光 1984年创作《廖公》

2OugboZ396Xqb5HkK8nf1zxhaHSmDiWw4L0HSS2e.jpg

教学中的司徒兆光 1994年中央美术学院王府井时期

5Tn19w98t56YNEhRjziOqXGmJNLQoCrwQ29d0uNi.png

2013年,国家大剧院“生命之歌——司徒兆光的艺术情怀”展览上,司徒先生与他的雕塑作品

国家大剧院:司徒兆光雕塑艺术路上的“生命之歌”

关注生活 坚持现实主义

司徒兆光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雕塑家的代表,他关注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擅长将生活的体验和对艺术的领悟相结合,从细微处发现美。

1961至1966年,司徒兆光被公派留学苏联,师从著名雕塑家阿尼库申。在长期的创作和教学中,他兴趣广泛,不仅注重吸收西方经典艺术的精华,而且重视对中国传统美术技巧的学习和传承,亲手临摹泥塑学习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正是凭借着对东西方造型艺术的深刻领悟,司徒兆光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雕塑手法与风格,《遐思》等作品曲线奇美、韵味十足,西方造型技法与中国传统的写意风格融会贯通,一气呵成。

Dq43RtB7v5X7dn1oYfUBETKD1xasbFoBUnmauc4m.png

司徒兆光《解剖课作业》 素描  1965年

Yk8IrxUwiWAHXLNON35mBpzpuTb8QTiqe8BwfsKS.png

司徒兆光  西藏人物速写 上世纪70年代

艺术源自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悟。1974年,年仅34岁的司徒兆光,第一次踏上西藏这片土地,从此他与“西藏”结下不解之缘。在藏期间,他被藏族牧民的勤劳、彪悍和虔诚所打动,创作了三四百张素描头像和一批优秀雕塑作品。

1duPgTSLRw6VwerCzI96Ta8VOAAJUceh7uaAcsYd.png

《扬青稞》 木雕  高94cm  1981年 

MiPfe0JKiZXEafIqU3IRv2MjWbNg3W1DumgzOAJL.png

《高原之子》 木雕 高35cm 1980年 

Dxi7fy42MDNjUNPgyI9DYbVCFk75gJZGdkmDpqUZ.png

《背》 木雕 高51cm  1980年

a13TVSxuUvERjnLJgOcLOZHZjIhVDoWWVNJsXiwc.png

《春》 木  高37cm   1980年 

X6cdhxTLIG0pXTLlZDz9XKrEAwShJqYU2dYy79G4.png

《妮》 木 高46cm 1984年

在西藏,他开始木雕很感兴趣,有意寻找合适材料,创作小型木雕作品。《妮》《扬青稞》《雏鹰》《多多》《背》《喂鹿》《提桶的姑娘》等一批鲜明质朴的作品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朴实的笔调、丰满的情感,让人触摸生命原始的脉搏。在司徒兆光的木雕作品中,已经清楚显露出他的极富个性的艺术风格,那就是他的作品取材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能够从平凡生活中挖掘其精神内涵,珍视自己的第一印象,表现切身感受。

著名理论家邵大箴认为,司徒兆光是上世纪80年代最早自觉探寻形式语言表现力的艺术家。他在写实的塑造中,重视人物形象的动态、神情的表现,强化雕塑块面体积的形式美感,吸收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与技巧,注意追求语言的韵味。

2H9c1z3RpP1n76t0banwgAGsUGEdJAF9XKTdFW4H.png

《音乐家吕骥像》 青铜 高42cm 1982年 

WmBnkzf5LKRHXLY8HgRPrrDnlqmAAukRBfJhZwuo.png

《伊文思》 木 高58cm 1982年 

JDCWe8eIb7NBrZlEUr0ZPLbSHVtHpuvTx66abIIJ.png

《复苏》 木 高50cm 1986年

I5iHBSAPoWFqiUgn6e4C6dr1zpdf5vuHqLWOQSkK.png

《祈福》 木 高52cm 1992年 

vEmjOfPpQH3Q2wXC56ZfXz1NqcKPXbxBROQsbmRO.png

《麋鹿(小稿) 》青铜 高 18cm 1982年

C0bbtvXAhmdpinaAgbbzJaXwq3TAjYwVM6bXNMYu.png

《男人体》 青铜 高55cm

KCcwDk8KIzES1beuq0GH8C5xK8EsBoSwt0gn3IE0.jpg

第四套人民币百元钞四大领袖浮雕稿为司徒先生所作

城市雕塑领域先行者

作为中国城市雕塑领域的先行者之一的风范,司徒兆光不仅倡导城市雕塑的概念,而且积极地创作,以作品装点生活,为生活带来美的享受。1983年,司徒兆光和其他一些主张发展城市雕塑的同行一道,专程到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现俄罗斯圣彼得堡)、斯大林格勒(现俄罗斯伏尔加格勒)等地考察城市雕塑,为我国城雕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yUQw8PnLUpw4i9XBj4EhtIyGppWjtYnP902aHTxI.png

作为主创人员参与创作毛主席纪念堂大型群雕 

司徒兆光曾为毛主席纪念堂、北京郭沫若故居、北京宋庆龄故居、国家体委、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故居博物馆等地创作铜像。他为北京东长安街正义路街心花园设计的石雕《读》,是最早建立在公众休闲地带富有诗意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艺术作品。此外,坐落在北京奥体中心的室外人体雕塑《遐思》以及为西昌发射中心创作的《劲射》,也是他的力作,是我国城市雕塑中的精品。它们都兼有美感和力感,前者以美见长,后者以力取胜。他还被授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称号。

96NRGZLMT93ARDGXICxuFcZbAXknqgpowpMKzCyq.JPG

石雕《读》

KAkxJ1CqeuwYsxs7CurAyGlM7bm3IEVJ8VTtl8Wd.JPG

《郭沫若像》

sEwMIFjwyZakmyTcP4kcUBFfUtBCj7l4bPqdsLjU.png

1987 年,郭沫若纪念像创作中

fdaO1zERA4APGkH46YSCtJelBbdKas4bFk8ao21f.JPG

司徒兆光《遐思》青铜

qImvoxDXu8ddKJX28w0s3WuFpI7LWHBgWSsEGnk6.png

《农奴愤》作品局部  1975年

司徒兆光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肃,创作过程中广泛搜集素材,认真研究客观对象,精心构思,反复推敲,作品都有很高的艺木质量。他对城市雕塑创作中一度出现的乱像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城雕不宜盲目发展,主张“宁可少点,但要好点,也要精点”。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认为,司徒兆光的雕塑受到苏联雕塑的直接影响,也潜在地呈现了欧洲古典雕塑的沉静内美和高贵典雅,从而为新中国现实主义主流雕塑的革命激情,注入了一股清新浪漫的抒情意味,丰富了新中国雕塑的内涵与气质。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央美术学院,司徒兆光,木雕,范迪安,雕塑,雕塑家,,艺术,作品,苏联中央美术学院 司徒兆光 木雕 范迪安 雕塑 雕塑家 艺术 作品 苏联
下一篇:警惕艺术圈“疫”外反噬!_疫情--东京-疫情-原定||上一篇:古代近东艺术:“汉谟拉比法典”的时代_艺术史阅读计划--巴比伦-近东-苏美尔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