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当代书法何去何从?在“书外之书”看出门道_书法--传统-作品-当代

编辑:梁侨 来源:雅昌网
 
12月28日,“书外之书:当代书法先锋(深圳)邀请展”在深圳大芬美术馆开幕。此展以深圳市委宣传部已

12月28日,“书外之书:当代书法先锋(深 圳)邀请展”在深圳大芬美术馆开幕。此展以深圳市委宣传部已连续举办十五届的“创意十二月”文化品牌活动为契机,由张子康担任学术主持,邀请了白砥、陈求之、刘彦湖、秦风、王冬龄、魏立刚、曾来德(按姓氏排名)共七位当代书法艺术家齐聚于此,集中展现他们对书法艺术形式语言、书体结构的突破、创新与试炼,他们以一种“非书法”的方式诠释了传统书法之外的新书写方式,我们将他们的书法创作语言称之为“书外之书”。

yGgwv5SPujGe0mPkvDai6HQoYJCau4fI6nzPrD7U.jpg

展览现场

这样一个展览并非传统意义的书法展示,它是当代书法的探索,关乎于书法未来的走向。而一直以来,张子康对书法艺术的关注始终未曾停止过。“书法艺术在我的视野里是非常重要的一块,书法家是中国艺术国际传播极大的推动力,他们带来的可能性让书法不断保持着吸引力。为何?首先是它的变数,因为书法千变万化,有各种书写的发展。其次是含量,中国几千年文化进程,书法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它吸引了很多人尤其是国外专家对中国书法的兴趣,这里有永远挖掘不完的矿产。”

XTRSuJwGwxbrItiegfaJHrmjbAzYHoTZ85dElBuM.jpg

“书外之书”邀请的七位书法艺术家

此次展览在深圳举办并非偶然,作为深圳成名已久的书法艺术家、激扬文字倡始人陈求之也极力促成。“我的想法不复杂,就是希望在深圳促成这样一个展览,面不要铺得太广,而是紧紧围绕‘书法创新’的主题,深入下去,坚持下去。一次远远不够。”

TvaMaNt9MGQXrVMmefspJQCcm9GIjpk3E0Op6YyB.jpg

开幕式现场

“书外之书”这个主题让上海美术馆策展人卢缓很是感动,“我觉得今天的书法界特别需要这样的声音,让世人有机会重新审视书法本体的问题,以及从本体出发能走向哪几种方向。我在北京读书,上海工作,比较多的时间也在深圳参与一些工作,我发现十几年前北上深等大城市对当代艺术很热衷,谈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会找到贴近的逻辑来阐述中国文化;但是今天,很多大城市,甚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地区,再来谈论中国艺术的发展时恰恰相反,我们会重新审视中国本体文化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方式。换句话说,可能中国艺术处在这个拐点上,我们需要有中国自己的声音,尤其是中国自主的东方文化的审美力量和思维方式。所以,今天做这样的展览是有深刻意义的,尤其是在深圳,这里并不是一个书法大省,也不是重地,但它作为先行示范区,可以发出很多新声音。”

yARcHrXhDkJB2F07gKAxYhYOSxgkfekfRadD3zEn.jpg

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嘉宾合影

曾来德:当代书法探索的前提是认清传统书法

发出自己的声音,探索一条新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经许多书法家都走在当代书法创新的路上,但如今还在坚持的并不算多。此次参展艺术家之一、中国国家画院院委曾来德笑言,这是一条千难万险的路,注定了要背负许多质疑和反对,“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当代书法探索之所以人越来越少,说明它太难;还有一部分人彻底牺牲了书法,以牺牲书法为代价,去追求所谓的现代和当代。这个问题我觉得也是一道难题。我个人既不是最现代的,也不是最保守的,先进的人说我落后,落后的还说我先进。也许我们这一代人,既不肯抛弃昨天,又不肯舍弃今天和明天。这是我的基本立场。”

DTbEU9MltZxenJ0TvJq9bqModGrVCPVAeyqGVOO8.jpg

曾来德作品

曾来德觉得,中国书法的确很苦恼,因为它古老却并没有死亡,可以说是最长寿的艺术。那么,新的生命如何体现?除了过去的审美定义、形式、内容之外,书法在当代还有什么作为?还有没有作为?过去书法除了汉字圈之外,还能不能走得更远?在西方的现代、后现代等最前沿的阵营里头,书法能不能并驾齐驱甚至有所超越?

曾来德认为,每个书法家的当代书法探索可能千差万别,极具自己的个性化,但有一条不应忘记:就是认清楚什么是传统书法,“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传统书法是什么,盲目当代,那最后到何处去?这条线断了没有?书法这条线是不能断的。传统书法我至少在两个层面上理解:一是内容大于形式主义;二是形式和内容并重。这是几千年来书法整体的表现方式和原则。书法源于实用,可读性就是内容、可视性就是文字,这两个东西一直以来是书法的两个主体原则。”

RaRXa1uUjMFDIQvBvAiELTMEkUeklw8mmKoWOovu.jpg

曾来德作品

那么,当代书法如何体现呢?经过多年的思索,曾来德总结:在传统内容大于形式,和形式与内容并重的大前提下,有三个方面可以提炼出:1.形式就是内容。形式和内容是否可以互换或者并列?或者相辅相成?我的回答是肯定的。2.形式大于内容。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把几千年历史抛弃、超越,而应该稳步实现。3.纯粹的形式美。比如我们过去熟悉的内容是文稿、诗稿、诗词等,有较繁杂的内容在约束我们,所以在形式上也是根据内容的延伸,用相应的形式美来表现,但内容太多,在形式上就受了限制。比如现在从诗词里抽出词组来,这样在形式上就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力。再从词语里面抽出文字,这就可以更加在简洁、准确的文字下发挥形式美感的创造力。

UgALR5DBqdYJWAGQ9GnJIMAtNKwxHZIH1NSZergU.jpg

刘彦湖:面对当代书法问题要站在当代立场

参展艺术家刘彦湖则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了书法创新的问题,“我们遇到了很幸运的时代,是一个大的开放时代,从传统、书法资源和遗迹的更新,从甲骨文120年以来不断的发现,再到古文字学人才济济。书学、碑学运动是很了不起的,它突破了王羲之的笼罩,重新审视了文字的传统,其实是一种回归式。”

刘彦湖介绍道,中国的书学传统其实是唐代人建起来的,所以先秦的东西非常有限。书法的演变很多都是改革开放40年之后才有的。比如文字的非语言研究,真正大面积获得整体认知是在80年代之后开始。改革开放之后,我们首先接受西方现代科技和日本书法,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就是现代主义思考的问题。形式的东西是有了,但是后现代呢?更是转入了观念。

WI7nII5XPGDI1RLK92vNmn4AmZegRn3Jw6bBssQ4.jpg

刘彦湖作品

刘彦湖认为,文字的资源是更好地表现观念,如果把西方所有的观念艺术拿出来,抽离了文字之后,观念的东西要大大地打折扣。在这种基础上,我们不仅有了内容、有形式,回到文字之初,创造符号的时候可能还有声音。佛学引用之后,很多的文字不能转换,就用了译音,还有音译的。书体的演变,从汉代开始,我们就要把更古代的文字撰写,这就是书体的转换。“徐冰用中国汉字造型改造英文,那也可以归到书体的转化和改造,能打通古今就能打通中外,我们今天特别幸运,一代人要同时面对一百年,如果西方的文化是主流的叙述的话,我们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当代,既要不断补课,还要迎头赶上。”

在思考当下问题和面对问题时,刘彦湖觉得我们今天一定要有先锋的思考,要站在当代的立场上,而不是停留在日本战后,日本战后明确提出传统书法是读的艺术,现代书法是看的艺术,看的艺术就是视觉的、形式的艺术,当时提出了“大美术”的概念,就是绘画性放大。“从后现代到当代,这种语境又改变了,这种改变关键性的就是重新回到创造符号的原点上,它有的可能性。站在传统立场上也没有问题,就好好地把传统真正地讨论,每一个时段都好好的讨论,深入的考虑进去。”

lszwSQRD85P5VwbK4C9A3y7xqpdzX0KgVae4WsfW.jpg

秦风:“书外之书”的之外很有意思,空间巨大

现任哈佛大学当代艺术研究员并以“后现代水墨”而著称的秦风笑称自己这次参展是“打酱油”的,但他这些年的经历和实践却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了西方对待中国书法的态度。“我做水墨多一些,2000年的时候参加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展,里面展有各种东西,当代的比较少一些。西方策展人的定义是把亚洲一千年检索出来一个字‘书’,就形成了第一个字。今天的‘书外之书’我更感兴趣的是‘之外’的东西。”

0aXbACB5S9FjbeZ6WkW2dsEoL9cYtkGDnET3U9Tm.jpg

秦风作品

秦风认为,今天我们怎么去书写这种美学理论和结构?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而且当代艺术在西方受东方的影响,很多艺术家都有很清晰的脉络。“去年世界前十大品牌在北京做了个新闻发布会叫‘中国元素’,国际级的大师都到了。最终这个元素聚焦到了“书”上。西方的艺术家和品牌就追溯到了源头。”

“瑞士雕塑家最初做线条研究,之后做雕塑研究了,之后就发现了东方美学原理,就到了汉字上,通过汉字来改变雕塑的结构,而且做的都是大型雕塑,还做了鸟巢前面的一个雕塑。所以,形式语言和美学语言是可以找到东西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我对今天的‘书外之书’的课题主题展览和理论研究探讨,‘之外’是很有意思的,外延空间巨大。而且毕竟要面对的是未来的现代化、国际化。西方读不懂文字的魅力,但是能把它拿出来作为LOGO。这十大品牌几十个设计师为什么最后锁定汉字?当西方的美学和当代艺术,甚至是设计遇到瓶颈的时候,最后锁定找中国元素?这一点是值得书法家们关注的。”

mQ0MToDuksSQqzndVoAkhrcT3gy876CEfeFyjmAs.jpg

艺术家秦风(右二)在展览现场

魏立刚:书法是建立中国本色抽象的一条路

现代派书法家魏立刚是1985年到天津南开读书,当时觉得天津的氛围不错就做了书法,之后到山西工作,魏立岗开始研究明代傅山。“当时我就想,草书最高级,但草书之后是什么?因为草书毕竟唐人已经建立起了钥匙,我们做的话需要一些不一样,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日本现代书法界开始做现代书法,今天我们有少数派,但是日本少数派做到了巅峰,我们还做不到。日本跟西方近一点,装饰性、设计感,所以已经把字极致化了。”

zlQCIRp8TIKenDFg9W2boSMDGWj5cfK4VsL3SJrn.jpg

魏立刚作品

“我先做传统书法,之后是现代书法,看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因为汉字的影响里面有线条,就找线条构架。之后到圆明园画家村,我觉得一下子把这个边界都扯掉了。不管它是什么,你只要发明了全世界没有的样式就是可以的,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就一直这样做。中国人今天所从事的抽象绘画或教材讲的抽象,这些是西方人建立的,70年前达到高峰的抽象,没有一点中国人的业绩。这个很残酷,但是,我恰好搞过书法,我觉得汉语、汉字的书法是建立中国真正本色抽象最后一条道路,西方人的抽象,我们永远做不过他们。”

kk8KkI473PVXGU0AVaxTOaqabstqZnF0lOZhy9lg.jpg

陈求之:走在市场第一线 坚持书法的实用性

参展艺术家之一的陈求之则谦逊地表示自己进入书法圈比较晚,前后不到十年的时间,“2014年我才认为自己的作品可以拿出来一些参加展览,就目前来说,我可能没有系统地梳理出我的作品从哪里来,我将来要往哪里走,但现在我保持着一种高亢的创作热情,我觉得以后的可能性非常多,有待以后的总结。”

2npS9gkkysQToHfpV6C2JRArauxSW11nNsOctNMn.jpg

陈求之作品

不过,与这次参展艺术家不同,陈求之不仅是艺术家,亦是扎扎实实地走在了艺术市场的第一线,他在深圳创办的太阳山艺术中心,具有极高的人气。“我在市场第一线,经常面对来买我作品或者非常欣赏我作品的普通受众,有些女士看到作品甚至会掉泪。我觉得这就是书法的魅力,而且我认为它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k8SKEpbLCZxvhcq3wYi4nWCbwUceP9rjg2DsJZHm.jpg

陈求之作品

作为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张子康认为这个展览所呈现的探讨平台和氛围十分有意义,“在国外交流中,谈起书法没有人会小看,但我觉得中国缺乏好的学术平台,缺乏包容各种观点、各种书法创新的学术环境。在传统讨论当中,往往是固化在一个模式,我认为这个点是高的,其他问题就不存在,是弱的。其实中国文化到今天还是一个高峰,它是变化的。另外我们应该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因为书法家只有找到传统认知的方法来放大和形成一种艺术表达和体系的时候,才能建立自己的位置。”

“另外,学术界对每一个艺术家的个性化研究不够,我们的研究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可能是个人的方法,比如说传统的认知建立在现代的认知,这种研究都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一次交流中,我发现一个艺术家不愿意把一个公式套用到现代主义或者是后现代主义。因为他认识的东西是多元、复杂的,以形成今天的艺术观念。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书法单纯地把一个书法家看成是是偏重偏重这方面或那方面,都是不客观的,应该从艺术家的体系研究,再通过创作路径来找到最合适的审美、文化定位。”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外之书,书法,,传统,作品,当代书外之书 书法 传统 作品 当代
下一篇:2019策展工作年度总结:新场域的艺术策展_当代艺术-科技艺术-策展人--美术馆-科技-工作||上一篇:齐白石早年《花鸟册》(老舍旧藏)_齐白石-齐白石花鸟--老舍-江南-秦汉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