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巴黎国立高美珍藏展:用86件珍品回望法国300年艺术史_太阳王-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拿破仑-美术的诞生-路易十-学院-法国-油画

编辑:李家丽 来源:雅昌网
 
谈到世界艺术史,法国历来是不可绕过的存在。它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更是19世纪西方美术的中心

谈到世界艺术史,法国历来是不可绕过的存在。它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更是19世纪西方美术的中心。不仅如此,它还对中国近代美术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上海博物馆在2019年11月5日至2020年2月9日推出的“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让我们得以借巴黎国立高美的慧眼,窥见法国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时期波澜壮阔的艺术历程,也使我们得以追溯法国美术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起源。

rQ92PO5VeAFp3Igwg8afJR5RMTSP5HUZXVwIAjuk.jpg

QunTTf9J6KFYFRs0GeaiKcKOxblXmKd23tUSno17.JPG

SRlTMkKKnjNwUForeroqFau91iyahx1FpRcSwCzF.jpg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共展出86件珍品。其中,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典藏的85件展品为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上海博物馆1件从未出展的珍品也为首次亮相。展览汇聚了世界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大师,包括大卫、安格尔、普桑、乌东、吕德、弗拉贡纳尔等,题材涵盖历史、风景、肖像、宗教等,通过油画、雕塑、版画、模型、书籍和手稿等多样形式,对法国17世纪至19世纪早期美术的最高水准进行回顾,旨在探寻法国艺术,尤其是学院派艺术勃发、兴盛和转变的过程,展现从被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到拿破仑时期三个世纪以来,法国艺术逐步迈向欧洲艺术之巅的澎湃历程。

7Qfw77tuNBGno2joHc7PROZRKmHUev2U93Hab6fx.jpg

b8YFtulXL6zr6Flk7S4lXmk8cHxWSla8WQEnDehI.jpg

展览现场

透过展览中的作品回望法国的“学院派”与“美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精进和风格的演化,还有绘画题材从上帝和英雄向人类自身的流动与嬗变,皇权政治与行会约束下的权衡与博弈,启蒙哲学和理性思想在艺术中的渗透与反映,以及艺术生产者的自我意识与身份从“手工艺者”到“艺术家”的觉醒与转化。艺术是一面镜子,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象征着一种连续不断的传统,以其丰厚的收藏,为观众提供了一幅欧洲艺术、历史和思想的生动全景。

kyB9Qm3mOFbYqV7koCddMmqxnza95W2xPdjpbh0G.jpg

zHq8Nh7q0fEYxZBh1phzzrScBBBVKp3BSVyMW6k6.jpg

展览现场

对于为何将展览地点选在上海博物馆,策展人菲利普•杰奎琳告诉艺术网:“首先,上海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和专业的学术研究团队,在国际上有很好的声誉;其次,上海博物馆的展览场地小而精致,非常适合呈现古典文化;最后,上海博物馆始终致力展示、传播传统艺术,这一理念与展览不谋而合。”

这也得到了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的印证,他说道:“上海博物馆历来以扎根传统,面向未来,融合发展为思路,这一展览与上博定位相一致,它不仅让我们回望法国历史历程,更将徐悲鸿、庞薰琹、林风眠等大师曾经近距离观看的艺术品带入中国。因此,在不断的协商、洽谈下,此次展览历经两年多的筹备,终于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开幕了。”

6Qj8z1uZ8neDLR9fiOZhSl3SzlcUYw5ERMIPPFve.jpg

0gHydo1IHMYSPFKCTttUXUlNvNN9mLZw23jvsTtp.jpg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藏品为基点,使观众可以以点带面,走入巴黎高美及法国艺术浩瀚而澎湃的历史。“除此之外,在展览中,还呈现了法兰西艺术永恒的内核,即自由与变革的精神”,策展人菲利普•杰奎琳说道。

在展陈方式上,此次展览亦颇有新意。展厅的平面布局分为序厅、环绕展区和中央重点展区三个部分,将整个展览空间形成一个环形。而中央展区的展陈模拟“天光形式”设计,灯光从屋顶照射下来,打在展品上,配合绘画及雕塑作品,让人仿佛穿越到那个浪漫的年代。“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大家感受到艺术家创作时的光感,更好地欣赏油画的色彩和光线层次的效果”,杨志刚说道。

hrjUmzOw1LXishCzac7T3uh5mlbJwwtOT6YyYzph.jpg

展厅顶部的“模拟天光”设计

5Uf7c2J4OF6zDFh3cHsKKZeXe1jw1PqroHauolgd.jpg

展览现场

同时,与其他展览不同的是,此次展览的入口即是出口。菲利普•杰奎琳表示:“展览通过序厅结束,意在重现法国艺术和中世纪以及意大利的渊源。在这个时间的交汇点上,我们可以同时感受到浪漫主义和学院历史。这是一种浪漫的体验!”

从未展出的“明星单品”——安格尔早期素描真迹

VsksDskwGHKeXaNFJ0UVMGCUSkfV2q55EvoOhA0y.jpg

素描人物画稿页 让-多米尼克·安格尔(传) 纸本素描

27.4x35.8cm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作品描绘了一位健硕的男性人体,结构精准,线条洒脱,层次丰富,质感细腻。此画独特的素描手法,经徐悲鸿、颜文樑、张充仁等艺术家鉴定为安格尔真迹,并认为属于安氏早年于罗马学习期间的习作。这幅作品几经易手,辗转流落到纽约,于1946年被邵洵美在纽约一家著名古画商店购得,并再一次带回中国。该作具有安格尔画风,但是否为其真迹,尚待研究。

在绘画实践中,安格尔意识到情绪的紧张感可以通过侧面表现,因此,在这幅画中,模特的身体为正面,而头却转向了右侧。安格尔通过对光线的震动来增强模特骄傲的姿势,使其丝般光滑的身体结合顶出的髋部显得更加美妙。这幅安格尔青年时期的作品,通过突出的线条,扭动的躯干,骄傲的面部情绪已显露出他后来成熟作品的特征,以及,他对学生们的教导——要注意解剖学的真实性。

文艺复兴运动:法国艺术的起源——“人”成为关注的核心

在2个世纪以前的1817年,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建立在了法国古迹博物馆的原址之上,并继承了其馆藏的法兰西艺术中最古老的一部分作品。同时,设计师迪邦先生为学院建造了新建筑和更大的教学和竞试空间,同时保留了素描、人体、历史的学术理论和大革命前时期的遗迹。因此,为了追忆这一历史,此次展览的入口和出口便是对法国古迹博物馆的追忆。

eIybgaRLzrQXms6RKjS5H53njYLOqVUxkyMrHQ3a.jpg

墨丘利,赫尔斯和亚格劳洛斯

尼古拉·普桑(1594—1665)

1624—1626 年∕布面油画∕ 53.5×77.5 厘米

此单元以皇家雕塑家马修•雅克的寓意雕塑作品《和平与正义》开启法国古迹博物馆的时光穿梭之旅,也开启了对法国艺术的源头——文艺复兴的回溯之程。文艺复兴一词来自意大利语Rinascita,从十四世纪末开始使用,指重新发现古代文化所引发的效应。人们对希腊罗马文化重新燃起兴趣,人成为关注的核心,而把上帝作为主角的中世纪欧洲思想则被颠覆。文艺复兴运动于十五世纪末开始影响法国,当时法国的精英们获知意大利正进行文艺复兴运动,便推行仿效意大利的文化风潮。

现代艺术家的诞生:学院体制的建立

在1540年左右,由于对古典文化的领会吸收,受古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期风格启发的作品大量涌现。此外,宗教战争(1562-1592)之后,寻求政权稳定的亨利四世继续推动文艺复兴运动。服务于宫廷的艺术家们创建了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并于1648年获得国王的认可。成立以来,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一直是一个思辨与教育的场所,艺术家经由学院的洗礼后更为独立,从而名声鹊起。

YGW2zQQPhVEX8bXFC1Yc1lspOGIwEc58GOCkwvpb.jpg

夏尔·勒布伦肖像

尼古拉·德·拉吉利埃(1656—1746)

1683 年∕布面油画∕ 75×59 厘米

1635年,法兰西学院为规范法语而建立,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受到行业协会辖制的画家和雕塑家们,亦联合起来争取创作的自由。他们极力摆脱匠人身份,期望将绘画与雕塑归属为“自由艺术”。而获取王室支持的代价则是全力效忠于国家。

hWfca3o6YOTOpBk5NoqAkerUXeR0HfpN2TEirKCJ.jpg

在母亲肖像草图前的自画像

亚森特·里戈(1659—1743)

1730 年∕布面油画∕ 83×66 厘米

43A9F88JqxcLVSzGcFsDjcOs3ZMVo5P8e5kqPi5o.jpg

于贝尔·罗贝尔胸像

奥古斯丁·帕茹(1730—1809)

1787 年∕陶土∕ 56 x 52×33 厘米

1789 年于沙龙展出

这时,被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听从柯尔贝尔和画家夏尔•勒布伦(Charles Le Brun)的建议,将学院建成为一个为君主专制歌功颂德的机构。学院享有国家对艺术种类和艺术家的全部财政支持。学院优先录取院士之子的制度,导致了艺术世家的产生。学院更是垄断了君主制时代的主要艺术展览场所——沙龙。到了十八世纪,法畹和布里当两幅优雅的肖像画反映了艺术家新的社会构成的出现。学院体制的强大来源于一条原则:即美来自于对规则的运用,而规则需要由学院来制定。但是到了启蒙时代,“艺术反映个人情感或表达时代精神”的观念出现,这一原则开始受到质疑。

太阳王的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从描绘“人”到歌颂君主

如前所述,路易十四将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改造成为君主专制歌功颂德的机构。在这种氛围下,学院在1644年创立了“大奖”赛(19世纪“罗马大奖”的前身),主题为歌颂国王,第一届大奖的冠军是皮埃尔•莫尼耶。

PIx9bqh1pGRTpQ5TXdncu70wCPEPvEWgfjt7dvFU.jpg

赫拉克勒斯斩杀九头蛇

勒内- 安托万·胡安斯(约1645—1710)

1673 年∕布面油画∕ 149×195 厘米

自1666年起,获奖者可享受奖学金资助前往罗马法兰西学院,在学习意大利典范的同时临摹古典艺术佳作,用于法国宫廷的装饰。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通过定期的研讨会,积极探讨艺术准则,以及古往今来大师们作品的内涵与价值。有愿成为学院院士的艺术家,必须在学院展示其作品,并捐赠其中一件用来装饰学院的教室。这一套流程的用意在于启发艺术家对美学本源的思考。未来院士是否正式被学院接纳,则取决于一件关键性的作品,被称为“入院作品”。

jMBhOEwKX2Oqsu00W6CSIjlrfG8bgbsDyOn84Oen.jpg

阿比盖尔向大卫献礼

路易·利施海·德·博歇(1629—1687)

1679 年∕布面油画∕ 140×215 厘米

但皇家学院并非风平浪静,而是时常充满冲突。1683年柯尔贝尔的继任者卢福瓦侯爵,以王室名义向米涅尔订购艺术作品,米涅尔既非学院体制内画家,又是勒布伦的对手。米涅尔崇尚明亮色彩,反对学院里主张绘图的普桑派,而认同主张色彩的鲁本斯派。以克隆贝尔为代表的一些院士,则坚持拥护普桑派的艺术,还有一些院士试图叛离威尼斯画派和弗拉芒画派的影响,比如利施礼、杜林或者伽莱克,这些艺术家们直接导致了十八世纪色彩绚丽和浪漫风雅画风的转变。法国的古典主义在雕塑作品中体现得更为极致。直到十八世纪初期,仍有大量浅浮雕形式的寓意作品在歌颂国王的丰功伟绩,比如波西耶的《许门和厄瑞涅的结盟》。

贵族阶层的艺术繁荣: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的萌芽

十八世纪的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是法国艺术活跃的中心。它一直忠实于路易十四时期柯尔贝尔创立时的教学模式,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杰作始终是年轻艺术家们学习课程的基础。这一模式成为其它许多国家创建艺术学院的参照,不少法国艺术家亦被他国邀请管理新建的艺术学院,比如1751年路易-米歇尔•凡•路就受邀前往马德里任职。

Ees9doYy0kfYfalcDheMEN2DqLdjOof2vZ3pla0T.jpg

赫拉克勒斯杀死卡库斯

弗朗索瓦·勒穆瓦纳(1688—1737)

1718 年∕布面油画∕ 160×199 厘米

十八世纪初,各地战争的高昂费用导致王室的财政危机,艺术机构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罗马法兰西学院持续多年未能接待寄宿生。1705年,皇家学院失去了使用真人模特的皇家特权。之后连续三年停办“大奖”赛。这是历史画没落的第一个标志,因为它不再符合新兴精英阶层的需要。新兴精英阶层偏爱奢华、香艳,并带有轻快、精致、细腻、繁复的风格,因此,许多画家转向此风格的创作,核心人物便是弗朗索瓦•布歇,洛可可风格诞生并逐渐走向巅峰。

0WMtP1NquFyVwk9bQVeR1gAMYesXjNqyz9ZQhiTP.jpg

参孙的父亲玛挪亚向上帝献祭

夏尔- 约瑟夫·纳托尔(1700—1777)

1721 年∕布面油画∕ 97×121 厘米

画坛及时代的变动使皇家学院不断调整自我的角色定位。自1725年起在著名的卢浮宫方形沙龙举办展览,“沙龙”一词由此得名,这些展览慢慢变成有规律的常展,并从1737年起向公众开放。沙龙使得社会各阶层都能体会到美学的乐趣,艺术评论亦纷纷涌现,引发了人人都有权力评判艺术作品的意识。皇家学院也逐渐开始接纳业余学员,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考古学家及艺术资助人凯吕斯伯爵。

xeTKNZN7bTtpmfIHcD6YXL6HwmPHNmhor1bLlx1X.jpg

阿波罗下令将马西亚斯剥皮

卡勒·凡·路(1705—1765)

1735 年∕布面油画∕ 130×163 厘米

他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十分痴迷,引发的考古热潮极大地影响了新一代的艺术家,其中尤以画家约瑟夫-玛丽•维恩(Joseph-Marie Vien)为最。维恩的学生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同样深受其老师的影响,成为艺术史上有着深刻突破的新古典主义的奠基人。

EZrkH5By6DdOZN6vLaobMNPw4BzLdzSA4wiUCYXh.jpg

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

约瑟夫- 玛丽·维恩(1716—1809)

1754 年∕布面油画∕ 198×132 厘米

1755 年于沙龙展出

人体美学:艺术与科学的对峙

从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人体都是画面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了解人体构成对艺术家至关重要。

人体写生曾是意大利艺术的核心,日后在巴黎建成的皇家学院亦是如此:从1648年只教授一门课程,到1663年已增设了透视法和解剖学等课程,学生们除课程之外还有多项重要竞赛。直到1705年,学院都是唯一一所由皇室特许而采用人体模特进行创作的机构:每天两小时的写生课程,由一位指导老师规定模特姿势并指导学生。人体写生要求学员们表现出真实的身体形态,强调肌肉的组织或肉体的古铜色调,虽然他们同时也学习比例完美无暇的古代人体杰作。

Mdyjsg1yT8BgCaMU3MrPF0SEbYRF4fwavbNvE9Ze.jpg

CJvJKqMuE8A6MdyLz1jqOTuEpDWT2iheWMhQnvcf.JPG

伸展手臂举过头顶的解剖形态及局部

让- 安托万·乌东(1741—1828)

1792 年∕铜像∕ 192×70×80 厘米

写生原则通过画家对解剖学概论的借鉴而得以推广,比如受维萨里解剖学启发的多特巴的作品。但直到十八世纪下半叶,以解剖学课程为基础的解剖医学才被纳入授课课程。作为启蒙时代和大革命时代最理想的代表,乌东的剖视形态标志着对解剖真相的全新关注,是与普桑为首的古典主义的决裂。

nPLK9WoowObXF5sLZhNM3SwOlHlDOO78cfgwlD2n.jpg

专注与畏惧的交织

弗朗索瓦·吕德(1784—1855)

1812 年∕石膏∕ 66×39×31 厘米

Qas5gQCVfwz1N5yW96l2JVut7kialWTY9f0eMGuL.jpg

半身躯干人体

让- 奥古斯特- 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

1800 年∕布面油画∕ 102×80 厘米

同一时期,历史题材画家最看重的对情绪的表达也发生着变化。十七世纪勒布伦制定的不同情绪体系索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了。1759年,凯吕斯伯爵设立情绪表达竞赛。15年后,拉瓦特提出相面术的科学理论,认为通过人的面部线条可以了解他的灵魂。1784年,学院在康坦・德・拉图尔的发起下设立半身躯干人体绘画竞赛,以便探讨扩大到全身比例下灵魂与相貌的关系。

启蒙运动时期英雄主义绘画的革新

法国大革命时期,以大卫为代表的艺术家与当时流行风格——轻佻而精致的洛可可绘画风格——决裂,推动对古典史诗传统的革新,同时努力调解君主专制和新兴精英阶层(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民众和批评家都希望重新赋予艺术承载道德价值的使命。

ZNYWKkWzkl51XEJD9TcREtbWKrqo8dYx4dbbh7Yf.jpg

埃涅阿斯被疗伤

让- 夏乐- 尼盖茨·佩林(1754—1831)

1787 年∕布面油画∕ 231×194 厘米

人们再次把目光转向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转向真人人体写生,以及画家渊博的文化素养和方兴未艾的考古学。绘画作品不再用于装饰王室宫殿,而在拥有广大观众的沙龙里展出,它们将观众带入故事情境当中,具有强大的道德教化的作用。从1762年开始,皇家学院要求“大奖”赛的参赛者只能以古代历史和神话为题材。大奖赛及入院作品的主题,均预示了大革命的到来,即便那些描绘王室的作品,也都透露了君主制的日渐衰弱。

KOVfYzUTr1l6Pd8OhP1XyXwvnY4DlkcmZF4RH3Mf.jpg

亚历山大拜访第欧根尼

让- 巴蒂斯特·勒尼奥(1754—1829)

1776 年∕布面油画∕ 119×145 厘米

1776年,勒尼奥在作品中用哲学家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大帝对质的画面,来质疑权力的地位为何高于思想。皇家学院重新定位,加强了学院自身的权力以及王室对学院的支持,确认了国家在艺术领域的领导地位。伴随这次改革以及之后大批王室订单,君主意识到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艺术作品应该有新的使命,于是以更威权的方式肯定了历史绘画的普适性。这些手段强硬的改革,赋予皇家学院革新艺术的使命,导致这个诞生于专制政权的艺术机构在大革命期间的形象极为负面。即便学院在美学上的野心与大卫的追求非常接近,作为革命思想化身的大卫还是于1793年八月呼吁废除了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

艺术与革命:从大卫到安格尔——新古典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1793年,在大卫的呼吁下,皇家学院终于被废除。新的政治局面——法国大革命领袖人物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雅各宾派岌岌可危——已经完全改变了艺术家的角色,他们不再是权力的奴仆,而变成权力的主要代言人。

WBdEm8Ypx2cOWZRfNkSbgiAtICGIZuiGhjfMigiK.jpg

厄拉西斯塔特发现了安条克生病的原因

雅克- 路易·大卫(1748—1825)

1774 年∕布面油画∕ 120×155 厘米

Efb1LRJsgOMWO29ctacM0IwJi5fIzhExfpCOIuVN.jpg

安德罗玛克面对她丈夫赫克托耳尸体时的痛苦与悔恨

雅克- 路易·大卫(1748—1825)

1783 年∕布面油画∕ 275×203 厘米

1783 年于沙龙展出

大卫的画风适应了当时大革命的思潮,严谨、庄重的画面风格使其成为新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他的画室成为培养新人才俊的场所,安格尔(Ingres)无疑是其中楚翘。大卫出身巴黎,安格尔却来自外省,他安于孤单,远离政治。和他的老师一样,安格尔职业生涯的开启也伴随着对学院的质疑,虽然他在1801年获得“大奖”,手握大批订单。

yXzFcb1mILLkoPaEnmKRGd0ZyAQq6St5nJKNgEzg.jpg

小加图之死

皮埃尔- 纳西斯·盖兰(1774—1833)

1797 年∕布面油画∕ 111×144 厘米

0glaI3xPq9xqTK7OjucGCLIKwFXpSOmBALqkgH2H.jpg

阿碦琉斯接见阿伽门农使者

让- 奥古斯特- 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

1802 年∕布面油画∕ 113×146 厘米

但是安格尔独立的个性,加上其作品在1806年的沙龙上受到严厉批评,以及后来他在意大利对拉斐尔艺术的发现,种种因素使安格尔走上与老师大卫截然不同的艺术道路。安格尔将自己的意大利进修之旅延长了十几年。他更看重线条的和谐,他不惜牺牲解剖结构的手法,艺术不再是对现实的复刻,成为灵魂的镜像,从而推动了新古典主义的发展,并预示着未来的浪漫主义在他的画笔影响下诞生。

考古学与废墟的诗意美学:现代艺术的思想基石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最先激发了大百科全书派狄德罗的灵感,他写了一首长诗,鼓励当时的人们去欣赏“那些可怕的废墟,那些碎片、那些残骸,那些可怜的灰烬”,狄德罗宣告了一种对遗迹的全新的迷恋方式。十八世纪初塞万多尼(Servandoni)的废墟更多表现其装饰与观赏的价值。

caun05fklx3akQNJOy4SWLPheWQpxgC3eRDFirBt.jpg

历史建筑废墟

让- 尼古拉·塞万多尼(1695—1766)

1731 年以前∕布面油画∕ 260×195 厘米

O9pzBCXMRjlWB8UcOJuH9vKOl9eooqLvLYeeLItN.jpg

里佩塔港

于贝尔·罗贝尔(1733—1808)

1766 年∕布面油画∕ 119×145 厘米

然而三十年后,于伯尔・罗伯尔(Hubert Robert)的废墟则代表了时间的流逝。考古学与这种全新的感悟交汇之下产生的历史主义,是现代艺术出现的思想基石。它意味着人们开始意识到短暂的生命呈现出的历史多样性, 以及不同文明的相对性。历史主义打破了学院体系的基础,即美来自于稳定的规范的应用。基于对废墟美学的新的认同,在巴黎,大卫的朋友、画家亚历山大・勒努瓦(Alexandre Lenoir)倡导成立了法国古迹博物馆,该博物馆的影响巨大,因为它使得法国中世纪时期大量的艺术作品得以重放光彩,有别于古典主义完美的杰作,这些作品的诞生其实远远早于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复兴。

从皇家学院到学院派

十九世纪头十年,画家大卫的地位确实举足轻重。他享有大笔国家订单,大卫通过自己的画室,控制了整个艺术界的教学模式。他门下的学生们都遵循他古典主义的严格教导。大卫模式似乎已经取代了学院标准,并且丝毫未受到任何质疑。

2igH6UJtljSurB49FdfBK7lh1RpkyU8xiivycjPG.jpg

尼奥普托列墨斯阻止菲罗克忒忒斯刺向尤利西斯

让- 雅克,又名詹姆斯,普拉迪尔(1790—1852)

1813 年∕石膏∕ 128×154×30 厘米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也并非固化不前,在整个十九世纪,绘画以师生相传的方式其实一直保持进步。艺术在民主化的呼声下,前进的步伐更为迅速。帝国消亡之后,托马的一幅极赋梦幻色彩的作品宣告了浪漫主义(romantisme)的到来。之后“学院派”一词有了固定的负面的含义,特指与他们风格截然不同的即继承了大卫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们。由此甚而产生了一场美学运动,即用不同的“派别”来区分工业革命以来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从写实派到象征派再到印象派。

正如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一样,所有这些艺术派系都源于同一家艺术机构,即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艺术领域所有辩证性的问题,尤其关于色彩和题材,绘画和精神的永恒争论,都在这所学院内孕育发芽,并枝繁叶茂。

注:以上展品图片来源均为上海博物馆。除特别注明外,所有展品均由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收藏。

其他展品:

dKE27UiUvNcQ2hr42Cj6a5s3r8vhr9rbqqwCFv6c.JPG

大卫顺从于降灾于他的王国的耶和华的意愿

约瑟夫-马丽·维恩 布面油画 1743

UxEAEwXQztZleEOWUonmcCeLr0RK2kQZ1oAokWio.JPG

牧民们 皮埃尔·多梅钦·德·夏凡纳 布面油画 1709

sohTZ9LuaGhpeusA3LyN17jDXDkZ9xHNq9rynVWS.JPG

塔提乌斯之死 埃蒂安-巴特雷米·加尼耶 布面油画 1788

tw1DQcE55oBq8punKTwdi0RZ84DYVULGeQOxpgiN.JPG

约瑟夫在埃及被他的兄弟们认出 

安娜-路易·吉罗代·德·路西-特里奥松 布面油画 1789

0FHx2dFy97FWptpUHNAJdUAnaP5LfpEQThd8ALlX.JPG

厄拉西斯塔特发现了安条克生病的原因

亚历山大-夏尔·吉耶莫 布面油画 1808

J1766oOYB3hfPW7qbZae6kPT5w4aKWwxmgcpCQkR.JPG

​俄诺涅拒绝帮助受伤的帕里斯 安托万·让-巴蒂斯特·托马 布面油画 1816

fnM98v5owVIDPpAuGoVN8AlDBqxQzhFiEcHZSB03.JPG

阿喀琉斯之怒 米歇尔-马丁·德罗林 布面油画 1810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上海博物馆,太阳王,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拿破仑,美术的诞生,路易十四,,学院,法国,油画上海博物馆 太阳王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拿破仑 美术的诞生 路易十四 学院 法国 油画
下一篇:它们见证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_施工日记入藏国博_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机场-航站楼-捐赠||上一篇:他为什么在1962年将自己的头发和眉毛漂白?_安迪·沃霍尔-比利·艾普-汉密尔顿-波普艺术--霍尔-伦敦-艺术学院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