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举在油画长卷《黄河》创作现场
2019年10月20日星期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暨新书发布会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举行。参加开幕式的嘉宾有: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 左中一,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 兼大公报文汇报社长 姜在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闫平,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 吴付来 致辞,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张望,山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王红勇,山东出版集团董事、副总经理 申维龙,《黄河》展览的总策划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张晓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牛宏宝,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郑工,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高天民,《中国油画》杂志执行主编 王琨 ,《黄河》项目的赞助方、方圆美术馆馆长 贾新伟,以及山东省的重要领导嘉宾和艺术家朋友到场共襄盛举。本次发布会由央视主持人杨阳主持,活动总策划为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张晓凌。
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乔榛在发布会上诵读了《黄河万里图赋》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 吴付来 致辞
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张望在致辞中转达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徐里 的贺信
山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王红勇 致辞
山东出版集团董事、副总经理 申维龙 致辞
《黄河》展览的总策划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张晓凌致辞
《黄河》项目的赞助方,方圆美术馆馆长 贾新伟 致辞
艺术家王克举致辞
艺术家王克举和创作团队
山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红勇说,王克举的《黄河》长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它是自然风景的创造性再现。第二,它始终贯穿了浓郁的人文精神。第三,它是家国情怀和艺术追求的结晶。作品渗透着画家的艺术感悟、个性追求,更渗透着他对国家、民族的深沉挚爱,这正是这幅作品引发观众广泛共鸣、产生强烈震撼力的原因。王克举先生将对黄河的思考、对文化的领悟融汇于百米长卷,为黄河立传、对人民抒情、向祖国献礼。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主动担当作为的生动实践。
《黄河》油画长卷展示现场
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张晓凌认为,王克举把西方绘画的形态、材料、空间结构与东方的宇宙观、空间观、观照方法论做了一次不露痕迹的融通。在前辈基础上,《黄河》长卷将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本土化进程向前扎实推进了一步。
大型画册《黄河》发布现场
由山东出版集团出版的大型画册《黄河》今天同时在发布会上亮相。山东出版集团董事长张志华表示,此次推出的《黄河》画册旨在通过图片与文字的文本价值,进一步呈现黄河文化与黄河精神的内涵,这不仅是美术界和出版界的盛事,也是黄河精神在新时代的升华。
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创作地图
此次发布会首度公开展出王克举教授的新作油画长卷《黄河》,作品长161.6米,高2米。全卷共101个画面,每个画面长1.6米,高2米,均是在现场完成的写生创作。作品画面按省份分布为:青海22幅;甘肃6幅;宁夏3幅;内蒙12幅;晋陕;23幅;河南10幅;山东25幅。画面从《星宿,海》开始,以苍茫而舒缓的节奏拉开序幕,《札陵湖》《鄂陵湖》《果洛草原》《阿尼玛卿雪山》,展现出黄河源头飘渺而苍茫的气韵;《贵德丹霞》《炳灵寺》《乌梁素海》《河套》《库布其大沙漠-恩格贝》《大青山-阴山岩画》描绘了黄河上游地带的景致,色调由冷变暖,节奏自由跳跃;在内蒙古托克托县,黄河进入中游地区,《老牛湾》《娘娘滩》《佳县-闫家茆》《乾坤湾》《晋中黄土沟壑》一系列画面上,黄河如巨龙般奔腾在峡谷中;至《壶口》《三门峡-小浪底》,波涛如怒,峰峦如聚,将整部作品推向高潮;《巩义石窟寺》《一号村台》《豫鲁大地》《泰山-黄河玉带》《鹊华春色》等画面展示了黄河下游广大地区的丰饶肥沃,东营湿地的芦花与赤碱蓬织就了紫红色的“地毯”,护送着黄河汇入大海、融入长空。
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手机可横板观看:
艺术家王克举《黄河》油画长卷从构思到创作完成历经10年。《黄河》油画长卷构想起始于2009年山西䃆口;开笔於2016年6月山西晋中,2017年秋冬全面筹备;2018年5月从壶口开始写生;2018年7-8月赴青海黄河源;2018年10月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至2019年9月完成。艺术家王克举驾车行驶行走八省四万多公里的华夏大地,实施写生创作历时四个年头,完成了《黄河》的独立创作。可谓关于“黄河”主题的史诗性鸿篇巨制。当代观者可以游走的方式畅游其间,如同宋人观看《千里江山图》长卷,却有着迥异的时空观念。
嘉宾在《黄河》作品展示现场合影
艺术家艰难的写生之路,不仅仅是学识和绘画技艺,更有表达古老黄河的雄心。他冒险登上海拔4800米“进不去出不来”的星宿海地区,在雨雪冰雹之间描绘高原水泊;选准合适的季节日期,在青海果洛草原描绘曲折蜿蜒的河流;在炳灵寺陡峭山间,上下攀援查找合适的写生位置;在黄沙扑面的娘娘滩山地,手执画笔等候狂风间歇;为了寻找理想的乌梁素海景观,不吝绕行数百公里路程;等候和追赶小浪底排洪时间,弃车步行搬运绘画器材奔向水边。
“他绘画的动力全部来自大地和大地上的景观。他生在农村,从小就习惯呆在户外,习惯在田野在大地上奔走,或许只有大地让他感到亲切。” 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认为他不仅是大地艺术家,也是行动艺术家。这在整个《黄河》的创作中尤其突出。在此,绘画是真正的行动,不是面对画布进而在画布上的行动,而是携带画布,搬运画布、支撑画布和固定画布的行动——对他来说,将一个画布按照自己的意愿固定下来是巨大的挑战(而画室中的画家从不考虑这样的问题)。这在许多时候甚至是一场赌注和冒险,靠的是机运和天公(王克举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许多这样的惊险时刻)。在汪民安教授看来是这是一种崇高的回归。
王克举1956年出生于山东青岛。近年来,他致力于写意油画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他领衔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写意油画研修班十余年教学工作,推动写意油画成为中国当代油画的重要学术现象。
王克举说:“《黄河》长卷的创作,让我在深层次上了解了黄河的历史地理和华夏文明,这是我二十年艺术实践积累和凝练。十年的黄河梦想,历时四年的实地创作,我用画笔去丈量着黄河,就像藏民匍匐朝圣一样,让我觉得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而感到自豪!”
“这位长期驾车面对黄河写生的艺术家,以“体象天地,功侔造化”的姿态,毕四年之功,完成了百米油画长卷《黄河》,让母亲河的容颜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在世界的面前。通览《黄河》全篇,但见万景纷沓而至,江山风物,累累于目,与人之远心相驰骛,不由得感慨系之:王克举在为母亲河造像立传的同时,也成功地在结构、形式、语言层面上完成了油画的本土化与当代性实践,为中国当代文化塑造了一个堂皇的美学地标。”原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张晓凌认为这是母亲和对王克举的召唤,完成了这部母亲河的史诗,而非黄河的风景画。
论坛嘉宾合影从左至右: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牛宏宝,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张晓凌,艺术家 王克举,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郑工,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高天民,主持人艺术网 裴刚
“圆桌: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论坛
在开幕式当天的上午,举办了“圆桌: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论坛。论坛嘉宾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张晓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牛宏宝,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高天民,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郑工,艺术家 王克举。艺术网 裴刚主持。
各位嘉宾的讨论话题分别从艺术家自身创作的过程、经验、思考展开对《黄河》油画长卷的写生创作历程开始;当代史诗巨制《黄河》以强烈的个人语言呈现从黄河源到入海口的雄奇景观,这里面不仅是地理风物的景观,更有人文和大时代群体情感经验的丰富信息。从古老的黄河在中国人心中具有崇高性的中华民族群体经验与《黄河》作品的关系;《黄河》读到了一种浩然之气,也许正是这样一个主题必然造就的,但艺术家以非常个人化的语言表现了这样宏大的史诗之作,艺术家的个人语言与宏大叙事的主题性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创作方法论;《黄河》油画长卷不同于西方油画的空间构成和中国传统绘画“游观”而与“风景”产生的差异;如何面对作品的收藏与展示等等话题。
艺术网将陆续发布“圆桌: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论坛的图文和视频报道,持续关注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的展出、收藏活动。
关键字: 内容标签:油画,雅昌艺术网,当代,王克举,,王克,中国,艺术家油画 雅昌艺术网 当代 王克举 王克 中国 艺术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