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一天,刚调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郑艺,跑到首都师范大学找他的学长兼老乡刘孔喜唠嗑。
刘孔喜陡然见到这位学弟,发现他不仅画儿画的越来越好,模样外形也陡然大变:粗壮敦实、面色黝黑、光头闪亮、秀发全无。说话还是一口浓重的东北腔调,言辞豪爽幽默、不加修饰。
“我暗自思忖:这家伙怎么看都不像是清华高等学府里的大学教授,倒更像是刚从黑土地里飉出来的一个东北糙老爷们儿!”
郑艺 《驰骋的心》 160cm×180cm 布面油画 1996年 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的确,作为一个“看到土就喜欢”的艺术家,能不糙吗?“我对北方乡土十分热爱与关注,这块近乎无边的黑土地上,居住着我的亲朋好友,我与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我更关注他们的命运,来展示对这片土地一草一木的热爱。油画《驰骋的心》,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创作的。”
画中,深邃湛蓝的天空下,杂草丛生的乡土泥墙边,一个裹着大衣的农村青年,正木讷着表情思考人生。
郑艺很喜欢塑造底层社会的形象,有机会的话就把他们画成平民英雄。“这和我受到的教育有关,我从小就我从小就喜欢列宾的画,这奠定了我基本的审美情趣,一直影响到现在,可能还要影响未来。”
刘孔喜《朋友》48x35cm 木板坦培拉绘画 2018年
列宾就是文化英雄
1961年,郑艺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作为家里的老幺,他的上面还有五个哥哥姐姐。少年时代,郑艺就开始跟随二哥郑德君学画。因为二哥是个俄罗斯文化迷,对契斯恰科夫全面研究实物的教学方法很推崇,对俄罗斯巡回画派的作品非常钦佩。受哥哥影响,郑艺从小就非常喜欢二哥带回来的《素描教学》与俄罗斯画册,并临摹了大量列宾,苏里阔夫,利维坦等画家的作品。
在这些艺术家中,郑艺最喜欢列宾,并把他当作英雄来崇拜,“在我眼里,列宾就是文化英雄,他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他是为人生而艺术。我追求这个,也最欣赏这个,而且我认为那是艺术当中最有难度的。很多人之所以不这么做,我认为他是做不了!到目前为止,把中国画家从头数到尾,没一个能达到列宾那样的程度。”
高考恢复后,恰好高中毕业的郑艺决定报考东北人眼里学习美术最好的地方“鲁迅美术学院”,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终于被当时最难考的系科之一——油画系录取。在这里,他接受了4年严谨刻苦的训练,扎实地掌握了油画技法,真正步入油画艺术之门。
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郑艺到了哈尔滨市画院任创作员,刚到画院,郑艺也不知道自己该画什么,看到别的画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画法和题材,心中不免彷徨。后来他静下心来思索后决定,先画自己熟悉和喜欢的东西,于是他开始画哈尔滨的街景、农村的小景,后来又延伸到画点人物,画牛、羊、马等。
正在郑艺迷茫之际,鲁美办了一个油画技巧研修班,邀请法国写实主义代表画家伊维尔前来教授油画技法,郑艺、杨飞云和冷军都参加了(冷军参加的是第二届),课上伊维尔教给了大家一套完整的油画写实与创作方法,包括颜料制作、制笔、造型、形式创造等。
“这是我技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在鲁迅美院上学四年没用过小毛笔,画油画哪有用毛笔的?感觉用毛笔特别业余,从来都使小刷子。”但伊维尔所教的技法打破了郑艺的这个认知,并对如何深入刻画对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跟他学习的收获超过我的大学四年,一下觉得应该这样作画、做事,对画的理解有了一种升华和突变。”
“郑艺式绘画”正式登场
从伊维尔的班上回来后,一天,郑艺送一位同事到机场,回来的路上,他看到一群羊,就立刻下车拍了几张照片,并利用从伊维尔学来的技法,创作了《北方》。画中,一群绵羊正在艰辛地觅食,中间一只抬头注视前方,地平线下则是贫瘠而又黝黑的土地。
郑艺《北方》 140X180cm 布面油画 1989年 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日本福冈美术馆收藏
与其它牧羊作品不同,这张作品的构图和形式非常独特,画面整体可分为三大块:蓝天、羊群和土地,且没有牧羊人。其中蓝天几乎占画幅的三分之二,并被作整一处理;地平线平行分割天地,羊群背景与地平线合一,且呈倒三角形,极具抽象意味。这件颇具新意的时代力作标志着“郑艺式绘画”正式登场。
“当今油画界,就绘画形式而言,我是纯写实的。但我衷心地认为自己是抽象主义者。” 将具象与抽象在画面中进行统一,无疑是80年代后期一种崭新的中国油画形式。1989年,《北方》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银奖,这是建国以来哈尔滨在油画方面获得的最高奖。
郑艺《稻草人》 130x160cm 布面油画 2008年 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实际上银奖跟金奖几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现在想,那个时候获奖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使你增强自信。”所以在《北方》获得成功后,郑艺就继续画北方的土地和农民,创作了系列以东北农民为题材的写实油画,其中《走近永恒》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创作大奖,《凡心已炽》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牌奖,《稻草人》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眺望新世纪》获“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优秀创作大奖,《炽心已飞》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优秀创作大奖。
这些奖项也侧面证明,郑艺所开辟的艺术道路——关注北方,关注乡土,关注民生正是时代所需要的。
“郑艺的目光和心灵连接着中国北方的乡村和那里的普通农民,他欢乐着农民的欢乐,忧患着农民的忧患,梦想着农民的梦想。他长年迷恋着那阔野大荒的气息,参悟着这些世代农民的情感和心绪,并从中接通了传统艺术中真善美的崇高精神。”黎丽、胡东放评价到。
在郑艺的笔下,这些村民既是那有名有姓的村民,也是任何对新世纪充满感受、希望和企盼中国的农民,他们是有血有肉、有精神追求的和有尊严的人……
郑艺《眺望新世纪》180X130cm 布面油画 1998年 入选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中国青年油画展奖
油画《眺望新世纪》描绘了一位体魄强壮的青年农民,直立、双手插兜,昂首挺胸眺望远方,眺望着未来。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他也充满希望。作为男人,是贫、是富,都要跨入新世纪,顶天立地的构图,强化了男人的责任和力量。体现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身上那种有希冀、有勇气、不服输,刚毅又迷茫的民族精神,展示了当代农民在辛苦的生活中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郑艺《步步都是希望》 布面油画 1997年 入选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油画《步步都是希望》取材依旧是北方农民的原型,这位老农常常使我想起鲁迅笔下的闰土,褐红的脸庞是终日劳作在太阳下的迹象,正因为是生活的主人,所以他觉得活着步步都是希望。当我画完这幅画时,画中老人的儿子从报刊上看到了这幅画,几经周折找到了我。农民的儿子纯朴真诚,拉着我的手憨笑无语,画中的老人已去世,儿子更加理解和思念父亲,作品成了永恒的纪念,那真是令人感动的一幕。
郑艺《凡心已炽》 160X180cm 布面油画 1999年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银牌奖
油画《凡心已炽》道出了我的见识,画中四口之家溢于言表的喜悦来自今秋的收获,虽然没有荣华富贵,却充分感到了阳光的温暖,这阳光即是大自然的和谐,也是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希望,是感恩大地,感恩生活。
郑艺《炽心已飞》165X195cm 布面油画 2003年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优秀作品奖
油画《炽心已飞》中的劳动者,虽然还不能脱离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无论环境怎样艰苦、劳动怎样繁重,已经都压抑不住他对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向往和追求。他抱着耙子发泄内心的激情,真正做到了有了快感你就喊,这完全是当代农民的坚毅、坦诚,是智慧地参加劳作。
郑艺《蕴》 布面油画 1998年 入选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
油画《蕴》正是描绘乡村司空见惯的景物,池塘庄稼漫草,人迹车辙小道,构成的令人魂牵梦萦的神奇大地。这里有童年和青春的水乳交融,这里有奋斗的激情奔涌。在这里,我与朋友盘桓驻足,领略诗情画意,欢乐安静,还有荣誉奔忙。
郑艺 《走近永恒》 160cm×130cm 布面油画 1994年 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优秀作品大奖
我的油画《走近永恒》描绘了老人、斜阳、土墙等瞬间的东西,其实这是一种概括,其中包含了对美好事物,对人生将逝的伤感与惆怅。
历史题材绘画的转型和突破
多年以来,郑艺的绘画主题一直围绕着农民与乡土,即使乔迁北京后,他仍魂牵梦绕着那片给予他艺术创作灵感的北方及其广袤的黑土地。对此,有人曾预言郑艺可能再也走不出这块土地,就连郑艺本人也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会一直深陷其中而不能超越。
突破口与机遇来得很快,2006年,郑艺突然接到由文化部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命题性创作,给予他的内容是关于“粉碎四人帮”的那段历史。
郑艺 《历史的审判》 600cm×340cm 布面油画 2009年
这一任务对郑艺来说是极具挑战的,“我并不是一个专门表现历史题材的画家,但是我认为历史题材跟现实题材是有关联的,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只不过是它来自于过去的生活。我画《历史的审判》,与我画的农村题材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题材,但这两者都是表现人、表现人生、表现人在社会上的状态,其实是相通的。”
于是郑艺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他“每周都上潘家园去淘一些老照片,还去解放军出版社收集了一些。当时审判,只有人民画报社、解放军画报社等几个单位可以进去拍摄。他们让我看了照片,底片都有,我看着哪几张好,就一张150块钱洗出来。我挑了几十张当时的场景照片,这些照片在外面是看不到的。”
在尽量还原那段历史后,郑艺开始了他的创作草图设计。但有一个问题,当时他们审判时,法官、被告是面对面的。但如果画面面对面,就只能从侧面画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侧脸。要不就是总有一方是背对画面的,那谁都不会表现充分了。“而且我收集资料时发现,他们这些被告在审判席上的神态极其精彩,如果不画这个实在太遗憾了。所以我就把这些人的站立姿势都反过来了,让他们全部面朝观众。每个人都很有细节,每个人的肢体语言都特别丰富形象。细节很重要,表现他们的神态、精神状态,那才有意思。我也没有丑化他们,而是把他们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呈现出来。真实就是这样的,这就是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
郑艺《历史的审判》稿 340X560cm 布面油画
《历史的审判》稿 (局部)
郑艺《历史的审判》稿 45X35cm 布面油画
经过三年的苦心经营和努力,郑艺终于完成了《历史的审判》这件大型历史性巨作。画面共99人,且都有名有姓,其中包括审判庭长、厅长、辩护人、书记员,此外,江青的傲慢、张春桥的狡黠、王洪文颓败以及姚文元的木然都做了形象的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这件作品之外,郑艺还创作了一件等大的黑白版姊妹篇。
2009年9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在众多的作品中,《历史的审判》格外引人注目,“郑艺式绘画”连同画家本人也获得了专家同道以及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同时,也标志着郑艺在多年以来形成的艺术风格与题材中又一次成功的转型和突破。
“我觉得深入挖掘的这个路子是对的,我画这些画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真切的,想去表现生活、研究生活。”沿着这条路子,郑艺又创作了一系列历史题材画,其中包括《春风雨露——毛主席与上海文化名人》、《大兴安岭火灾》、《东京审判》《毛主席在庐山》《文成公主》《朱元璋与南京城》等。
郑艺《朱元璋与南京城》120x50cm 布面油画 2013年
郑艺《东京审判》200x180cm 布面油画
郑艺《毛主席在上海》200x300cm 亚麻布油画 2011年
郑艺 《文成公主》稿 70X13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马克思遥望东方》是郑艺生前最后一幅历史性题材油画创作。2018年5月5日,这件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中展出。
郑艺《马克思遥望东方》 布面油画 310*250cm 2018年
在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了多篇关于这场战争的评论文章,声讨西方列强的侵华行为,赞扬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油画《马克思遥望东方》所要表现的正是马克思在此期间为华人发生,声援中国人民保卫家园的事件。
创作前期,郑艺挖掘了关于马克思流亡时期的各种资料,构思了数张马克思工作的场景,包括室内、室外、坐姿、站姿等诸多图景,最后,郑艺拖着病体画出了两张彩色小稿。其中一张就是最后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南四展厅的《马克思遥望东方》。
教育家郑艺:素描即人生
郑艺既是艺术家也是艺术教育家。2003年,郑艺从哈尔滨画院被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和绘画创作研究工作。
在他看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其自身必须是一名优秀的创作者,没有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就没有卓越的教学能力,更不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郑艺(中)带领学生们写生
他时常对自己的学生们说:不管你们多忙,有多少其他的事情,始终要坚持自己的画架上支着一块画布,保持创作的状态。
教学上,他也比较“随意”,他从不记学生哪个迟到、早退,在他看来,对于清华的学生,这样的管理办法太低级。但他非常注重学生们的作业完成情况,在给本科二年级学生上素描人体课的过程中,他给学生留了一张一周的作业,和一张三周的长期作业。前一张是为了让学生收心,进入研究状态,后一张是为了检验学生的问题。
“你们每天的出勤,你们的努力程度,你们的心态,你们的一切都清楚地记在你们的画面上,这张三周的素描,是最好的考勤表,请大家按我说的互相看一下作业,自己会有感受的。有的同学问心无愧,有的同学有点遗憾。这正是素描的价值,也正是在素描人生。”
在郑艺看来,素描不单纯是画画,它也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只要掌握了这个,大家也可以学好外语,也可以学好别的专业,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我把这个传达给学生,这么教素描,学生自然就有兴趣了!”
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效,9月10日,“凡心已炽——郑艺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厅的一面红色的墙上,写满了学生对恩师的深切缅怀。
别后,在创作的时候,您的声音,您的教诲,常在我的心中浮现,给予我前行的动力,为我指明方向。——杜木
“德拉克洛瓦在看完《梅杜萨之筏》后一路跑着回家画出《自由引导人民》,拥有这样的热情才可以画好一张画。”老师当年的这句话激励我至今,多年来脑海中回响,引导我不断去创作。——宋子伊
郑老师,我始终相信只要画笔在,您就一直在!——秦鲭
郑老师是一位对我影响很大的长辈,从懵懂到研究生教了我许多,教会了我做事情严谨负责任的态度和真诚的心。——龚婧月
老师,我时刻记着您对我的教导:“不用去学谁谁的风格,把自己的风格做到极致,就是成功。”——陈金芬
……
其实,对郑艺来说,这些学生也让他受益良多,“从学生当中我也学到不少东西,可以这么说,有的学生的色彩感觉很漂亮,可能他那几笔对你都是个启发,我觉得在学生当中学到的东西也很珍贵。通过教学,我其实更感觉到不足,还有很多路可走,对这个社会认识加深好多。”
不断寻求进步的郑艺,带领清华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访问学者等艺术学子,共同构建起了一支油画创作队伍,他对同学们说:“我们这个团队现在能够一起画画、做展览、做活动,如果我们能够一直坚持下去,五年、十年……到那个时候,即便是放在整个国内,我们也会有自己充分的话语权,是不可小视的力量!”
2014年4月18日,郑艺在《怀念东旺》一文中,这样写到: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五十岁也好,一百岁也好,终究会终结,但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在于贡献。东旺虽然过早离去,但他的艺术长存于天地之间。
对郑艺自己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
郑艺的贡献我们会铭记,郑艺的精神我们去传承。
郑艺教授2018年2月25日在郑州工作现场
关于艺术家:
郑艺,清华美院原党委副书记、绘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至1985年在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85年至2003年任职于哈尔滨画院,专职从事绘画创作。2003年经人才引进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曾任哈尔滨画院副院长、哈尔滨市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荣获比利时“东方艺术骑士勋章”。曾被评为黑龙江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哈尔滨市十大杰出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2009年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2015年荣获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8年2月24日郑艺赴郑州考点参加美术学院2018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巡考工作,2月25日疾病突然恶化,经医治无效,于2月28日不幸逝世。
关键字: 内容标签:油画,现实主义,写实,郑艺,,马克思,中国,审判油画 现实主义 写实 郑艺 马克思 中国 审判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