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都二世王宫,茨温格宫展厅内景(资料图)
航海贸易时代,欧洲有位波兰国王格外痴迷中国瓷器,“买买买”已经是日常操作,如果买不了就换。为了能收藏151件康熙时期的青花瓷,愿意用600名骑兵去交换,导致这个兵团被后人称为“瓷器兵团”,而这批瓷器也被喊成“龙骑兵瓶”,至今被收藏在德国茨温格宫中的瓷器走廊里。
德国贵族的炫富常态:施瓦兹堡-桑德豪森的伊丽莎白-阿尔伯丁公主也于1735年在阿恩施塔特宫设立瓷器陈列室
这位国王叫奥古斯都二世,一生收藏了35798件瓷器,这么多瓷器也不全为了实用,还得肩负起“炫富”功能:宫殿里每根柱子旁放一个青花瓷缸、桌子上都必须摆满大大小小瓷器,实在没地方了就上墙,不管有没有密集恐惧症,都列队摆满。这波操作原因很简单,瓷器在当时的欧洲被称为“白金”,而奥古斯都二世就是想实力炫富。
“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
为什么要介绍这位瓷器狂热粉丝?因为他串起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的关键点。从中国景德镇外销瓷的紧俏,到德国发现真正瓷器秘方模仿中国瓷器风格,再到梅森瓷厂影响了欧洲瓷器发展,最后又由欧洲人将梅森瓷器样品拿到景德镇或广州来定制。如此循环,就如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胡江所说:“从展览可以看到瓷器在各个时间段和空间都有发展和联动,它们和而不同、共同发展。”
本次大展共呈现中国景德镇的精品瓷、中国外销瓷中的典型器、以及日本瓷、德国梅森瓷器等精品瓷器75组,136件。其中来自德国陶瓷博物馆、德国梅森瓷器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精品文物100件,江西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精品文物36件。
由于茶叶、丝绸重量较小,因此在运输的过程中,瓷器往往被放置在帆船底部,用来“压箱底”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也特别将现场进行情境复原,分为“中国瓷器的传播”、“欧洲的瓷器热”、“欧洲瓷器的产生及影响”以及“两个瓷都的碰撞”展区,将文物置于“克拉克瓷”、“骑兵换瓷器”、“伯特格尔与白色金子”三个故事场景中,勾勒出三百多年来瓷器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共享”模式。
【外销瓷的“霸主”】
徽派建筑外形与瓷器相得益彰
进入第一展厅会看到两种不风格的布展方式,入口处以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在展厅结尾处是日系建筑。这么布展是因为将日本逐渐成为瓷器第二海外贸易市场的背景做铺垫。
中国瓷器最早诞生在6世纪初,宋代(10世纪)开始渐成为外销的主要货物,而景德镇瓷业生产一直是官窑占据统治地位。明代沿袭和继承并发展了前代从各地名窑给宫廷制造和供奉瓷器的做法,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门给皇宫制造和供奉瓷器。其追求完美的精品意识、严格的管理制度、精致化的分工与协作,让中国陶瓷行业有了质的飞跃。【明清时期,官窑如何走向御窑?】请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光尧的补充讲解。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部王成兰导览现场
【直播回放】上历博|导览:远渡欧洲的中国瓷器 从景德镇到梅森
从一个小故事看为什么西方将中国瓷器称为“白金”。1603年,荷兰人截获了葡萄牙商船,上边有中国瓷器。这批瓷器据估算为价值350万荷兰盾,什么概念呢,就是指能在阿姆斯特丹最繁华的地段购买750幢房子。从此之后,荷兰人开始购买中国瓷器,西方瓷器热也渐揭开序幕。
17世纪之前,外销瓷器由官窑主管,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船队将它们带向欧洲。17世纪欧洲人对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称呼为“克拉克”,而这些被他们带来的中国青花瓷器也被海外市场顺理成章的称为“克拉克瓷”。
据统计,当时中国已年均百万件瓷器销往欧洲,促进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经济贸易。不过之后随着欧洲市场的剧增和国内市场的扩大,民窑由逐渐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主业。
广彩徽章双耳冰酒桶 清乾隆(1736-1795) 广州博物馆藏
此桶为蓝彩描金瑞典旗纹饰,为瑞典“af Wirs é n”家族订制,用于冰镇各种酒水
青花山水楼阁葫芦形浴盆 清乾隆(1736-1795) 广州博物馆藏
此浴盆用于欧洲新生儿接受洗礼
虽然是葡萄牙人将中国瓷器带到西方,但真正将中国瓷器摆满西方餐桌的是荷兰人。1635年,荷兰商人第一次把欧洲人常用的生活用品做成木制模型带来中国,请景德镇瓷厂模仿生产,也让这时期出现了诸多定制瓷,例如啤酒杯、汤盆、果盘、碟、水罐、咖啡瓶、婴儿洗澡盆等等,这些定制瓷在本次展览中也有呈现。
青花仕女盘 清乾隆(1736-1795) 江西省博物馆藏
为了符合西方审美,中国工匠们依靠想象将西方元素入画,便有在这个盘子的中部画有一仕女,卷曲的发型和束腰的服饰为西洋风格,而面部却与中国仕女相似,是东西方人物的结合体,呈现出中国人眼中西方人的模样。
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部王成兰讲解,这时期的定制瓷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大多由8个开窗组成,中间主体图案虽多为中国传统花鸟、人物、吉祥物等,这与当时中国瓷器里的缠枝莲纹青花瓷器有所不同。
青花开光花鸟纹盘 明万历(1573-1620) 广州博物馆藏
青花芙蓉手花盆纹盘 1660-1670年代 日本有田窑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在明清战乱时期,社会动荡切断了中欧之间的海上贸易。面对市场需求,商人们只能将目光投向其他地区。16世纪后期,日本便开始仿制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当时日本伊万里瓷器制造工艺正当成熟,于是取替代了中国瓷器销往欧洲,模仿中国瓷器的“芙蓉手”进行大量生产。
五彩妇人纹剃须盘 1720-1740年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为了与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瓷器竞争,日本瓷器采用了美人图纹这一更能彰显日本风格的纹饰。如在17-18世纪,日本伊万里定制的欧洲男士剃胡须是很少见的瓷器,便是纹饰精美的浮世绘风格。
前:青花矾红描金牡丹纹八角盘 清康熙(1662-1722)
后:青花矾红描金花卉纹盘 清雍正(1723-1735)
广州博物馆藏
不过在17世纪末,景德镇恢复生产,中国瓷器再次占领了国际市场几乎全部的份额。但是伊万里瓷器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市场的瓷器偏好,因此从展出的文物中可以看到,景德镇窑厂也为符合市场需求而模仿伊万里瓷器风格,像这件欧洲家族徽章定制的徽章瓷。但不论产地在哪,这时期的瓷器一起影响了欧洲对东方的理解。
【瓷器热,西方古典油画里竟有青花瓷】
展览现场
东方三贤士朝圣
诸神之宴 乔凡尼∙贝里尼 1514年 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藏
接下来正式进入奥古斯都二世的故事。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瓷器在欧洲到底有多“火爆”。美国国家美术馆里收藏了一幅《诸神之宴》的油画,众神手上或捧或托举的不是陶器,而是青花瓷盘。而安德雷·曼特拉创作的《东方三贤士朝圣》中,一位贤士送给耶稣的黄金,就是用青花瓷茶杯盛放。这说明中国瓷在当时欧洲的象征声望和财富的地位。
青花茶杯 清康熙(1662-1722)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前面提到奥古斯都二世收藏了3万余件瓷器,据皇家账册统计,在奥古斯都二世的收藏中除了一半来自自家梅森瓷厂,另一半便是来自中日两国了。其中中国瓷器主要从晚明到清初时期的景德镇瓷器,以及福建德化的白瓷和宜兴紫砂壶。
在“欧洲的‘瓷器热’”展厅,清康熙《青花茶杯和茶托》是他生前所藏中喜爱之物之一。画面中嬉戏取乐的女子,来源于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汉宫春晓图》。虽然作品体量小巧,但在奥古斯都二世的收藏里十分珍贵。
五彩妇人纹六棱大罐 1700-1740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收藏的日本瓷器中大多是浮世绘风格,虽然展出的这件《五彩妇人纹六棱大罐》并非奥古斯都二世所属,但从其罐上手持油伞、脚踩高齿木屐舞蹈的浮世绘美人纹,也能看出当时日本瓷器的整体风格。这件瓷器用于欧洲宫殿,据说在罐里放入香料后放置一段时间,当芳香在罐内弥漫时再打开盖子,会在室内释放香气,所有也被叫作“沉香罐”。
五彩妇人纹六棱大罐细节图
既然在欧洲如此受欢迎,为什么西方国家不能自产自销?谁说没有呢,16世纪初欧洲便开始用贝壳、蛋壳、蛋白、鱼肉等令人匪夷所思的材料来制造瓷器。在美第奇家族支持下,16世纪70、80年代欧洲已经能够制作较为粗糙的瓷盘。但限于材料、技术等原因,暂时还没有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中国人物陶塑 1810年代柏林生产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即使杯具的外形相似,但当满水端起时手柄会很容易断裂,但欧洲依旧热衷于模仿中国瓷器的风格,甚至根据对中国的想象来进行创作。这件《中国人物陶塑》是西方将人想象出的一位中国皇帝,人物戴着蓝色的头饰,身着中式长袍,上绣花卉纹。其装束、打扮和姿态可能受到了雕刻师皮埃尔·萨吉特在1697年创作的水彩画的影响,依旧比较西化。
【一个由炼金术士撬动的欧洲瓷器时代】
这样模仿中国瓷器风格的举措,在欧洲成功研制出真正瓷器时更盛。而欧洲这位真正将瓷器研制出来的人,又得提到奥古斯都二世,虽然是由他以某种硬性“督促”完成。
展览现场
德国有位化学家叫伯特格尔,他谎称自己能点石成金,被普鲁士国王传唤,怕谎话被拆穿引来杀身之祸,伯特格尔逃了。好巧不巧,也许是人人都想富有,当他逃至萨克森王国时,古斯都二世立马将他拘禁在地下室来炼金,以求增加财政收入,改善财务困境。更为巧合的是,同伯特格尔关押在一起的是钻研瓷器配方的数学家契恩豪斯。几年时间过去了,契恩豪斯逐渐将伯特格尔的注意力从毫无前途的炼金中转到了瓷器研制上。
左为契恩豪斯,右为伯特格尔
功夫不负有心人,1705年,德累斯顿近郊的梅森阿尔布雷希特城堡发现了白色瓷土,在契恩豪斯去世后一年(1709年),伯特格尔终于研制出了制瓷配方,虽然仅仅只是一个白瓷片。后来欧洲第一件上釉硬质白瓷以福建德化窑白瓷为样本烧制而成,也奠定了梅森瓷器最初的基本风格。
为了防止瓷器制作秘方外泄,奥古斯都二世软禁了伯特格尔。但伯特格尔现存的笔记上记载了1708年1月的实验情况:当时烧制了7种配方,按照不同比例把某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粘土与雪花石膏混合起来,每种编号下表明了具体的配比。
阿尔布雷希特城堡——梅森瓷厂最早的厂址
1710年梅森瓷厂正式设立,此后300年没有停止过生产。初期梅森瓷器的陶工和彩绘师先是大量模仿中国景德镇、日本瓷器样式。如《梅森塑像笔架套件》中的人物身穿丝绸质地服饰,手握中国书籍。瓷器前部有两个罐子,左边放笔,右边放颜料,旁边还有小动物围绕,其背后的花环和镀金底座由法国人设计加入。
梅森塑像笔架套件 1750年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人物手中拿的是中国书籍,上有汉字
笔架
红龙图案餐具 约1730-1763年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得知龙凤是中国皇帝和皇后的地位象征,奥古斯都二世专门找到了王室瓷器收藏中的类似中国瓷盘给到梅森瓷厂,模仿出了一套《红龙图案餐具》。这是梅森为奥古斯都二世宫廷制作的第一套餐具,赤龙图案也成为萨克森君主家族的专用。
蓝洋葱双人用咖啡用具 19世纪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还有模仿成经典系列的案例。中国青花瓷上多有桃子、石榴等吉祥纹饰,西方人并没有看过实物,所以也不知道瓶上所画何物,于是在模仿时便将自己熟悉的,又与石榴外形类似的蓝洋葱花卉绘制在瓷器上,反而成为了梅森瓷器最有名的系列之一。蓝色洋葱系列大多整体图案设计构思精妙,融合了花卉图案,中间也会绘牡丹与紫苑。而这种图案从大约1730年至今均有生产,变化不大。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特别现场布置了“国王的餐桌”,还原当时的场景。
国王的餐桌现场图
左:梅森米酒瓶 约1715-1720年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细节图
现场梅森瓷厂烧制的最早一件《梅森米酒瓶》,外型受到日本瓷器影响,但呈现的花卉和兽首图采用了欧洲贵金属器具上的凸纹饰技术。
你以为伯特格尔这么多年只研究出了瓷器吗?其实在研究过程中,他还发现了一种特别坚硬和耐热的陶土,因含铁量好,烧纸出的瓷瓶呈红色,例如伯特格尔用的咖啡壶,也在本次展览中一并呈现了。当时欧洲专注于仿制中日瓷器,因此在尺寸上,此咖啡壶比欧洲常用的咖啡壶小的多。
奥古斯都二世不止是模仿还有创新,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来梅森瓷厂改良配方,生产出了更白的瓷器,甚至和景德镇瓷十分相似。
猴子乐团 指挥:1934年 其他:1978-1979 梅森瓷器博物馆
欧洲餐桌摆设在瓷器出现之前以糖塑造型,此后逐渐被各式各样的瓷器所替代。在1753年,约翰-约阿希姆-坎德勒创作了由21个猴子音乐家组成的滑稽管弦乐队草图,陆续制成面世后的这些扮成人样的精巧雕像成为装饰宴会桌的陈设品。所有猴子都在自我表现,这样的表现手法以幽默手法讽刺了当时的宫廷社会。这些猴子管弦乐队也一直是18世纪中期的工厂制造的众多完美雕像中受最受欢迎的产品。
雪花球茶壶 1750年 德国梅森瓷器博物馆藏
约翰-约阿希姆-坎德勒在1739首次为奥古斯都二世烧纸了雪球花餐具,不管是茶壶还是杯碟表面,布满的迷你花朵是由人工一瓣瓣添加,非常奢华,至于是否实用就不得而知了。
左为美惠三女神雕塑,右为中国人物塑像
到了19世纪中期,古典主义风在德国盛行,随之也改变了梅森瓷器的审美。这件《美惠三女神雕塑》人体比例匀称,细节刻画独到,但整体感觉没有之前梅森瓷器的浮夸华丽。
青花商标纹大盘 20世纪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除了爱瓷器,奥古斯都二世也极具超前的版权意识。他将瓷器底部都刻有AR作为,以交叉的双剑作为图标,延续下来中间除有略微的变动外,蓝剑交叉的商标沿用至今,并将梅森瓷器作为外交礼物。
作为欧洲第一个皇家瓷器生产机构,梅森瓷厂对整个欧洲的瓷器制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奥古斯都二世的梅森瓷厂的影响下,法国、意大利、英国、荷兰和葡萄牙等国相继成立皇家瓷器厂,18世纪中期仅德国范围内就已经有36家瓷厂,这让整个欧洲的制瓷实力和产量都大幅提高。
【“反蚀”中国的梅森瓷器】
作为外交礼物的瓷器
梅森瓷器所产的瓷器价格高昂且供不应求,塑造了“欧洲第一名瓷”的品牌,被誉为欧洲瓷都。不过梅森瓷厂规模不大,既作为国礼、又要自己收藏还需要供给市场,为了及时分一杯羹,有欧洲人通过荷兰贸易商将梅森瓷器样品拿到景德镇或广州来定制。
中国产梅森风格的瓷器 18世纪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细节图
这几组中国制造梅森风格的茶具表面,记载了当时欧洲港口商人交易场景图。而在技艺上,除了外圈镀金的卷草纹带,中国瓷器匠人还在内圈利用不透明白色料在器皿上进行白色釉面绘制的“白加白”工艺,在当时这个技法连梅森画师也没有掌握,但是中国工匠已经将其熟练应用在欧洲人订制的梅森风格瓷器上。
中国产梅森风格的瓷器 18世纪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到此,足以见得中西瓷器间的交流和文化的碰撞。而作为影响了梅森瓷器的德化窑白瓷,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西楼的“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以“陈设雅玩”、“文房珍藏”、“禅道陶然”和“觥筹交盏”四个单元,展示出德化瓷器作为民窑瓷塑,取材广泛,造型优美、胎釉坚固致密,作品集实用、装饰、观赏于一体,蕴含超高的艺术价值。
德化窑白瓷除了展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福建文化的地方特色外,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更希望,“通过展览追求不忘初心的文化梦想,去实现文化自信的博物馆表达。”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3日。此后还将在大连博物馆、广州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郑州博物馆进行巡展。
《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
《玲珑神致·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
展览时间:2019-7-26 -2019-11-3
机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检票)
展览地址:上海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伊万里,官窑,御窑,景德镇,梅森,浮世绘,瓷器,,景德镇,梅森,德国伊万里 官窑 御窑 景德镇 梅森 浮世绘 瓷器 景德镇 梅森 德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