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美人迟暮_唯有书本_聊以慰藉|_2019上半年艺术类荐书_美术史-出版物--视觉-当代艺术-出版社

编辑: 谭维 来源:雅昌网
 
三毛曾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

三毛曾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IrCHzJScB4Pnx3EJgNoMNZorqBXznvtPyLtfJxaq.jpeg

对《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影响最大的书是《愤怒的葡萄》,他说:“罗莎夏敞开衣襟给一个陌生人喂奶的情节,直到现在仍深深感动着我。”

lYf2gHhGc9sGjPgxC6DF5zG88qk9o8qJqYuj0I8I.jpg

《愤怒的葡萄》约翰·斯坦贝克

曾因作品《枪炮、病菌与钢铁》获得普立兹奖的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说:“《瓦尔登湖》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梭罗教会我对自己坦诚,清醒地思考,判断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读梭罗,你仿佛置身耀眼光辉中。”

CoIX44oRVQRxAUa8IOjNDXQwCkC5C1YJnQAUn0nT.png

《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

J.K.罗琳童年时代最喜欢的书有《小白马》、《小妇人》、《无尾鼠历险记》,她给儿子推荐了驯龙高手系列,认为写得极好,妙趣横生。大女儿是科学家,开始会让她看冯内古特的著作;而小女儿对马驹着迷,皮帕·芬奈尔的书已经看了大半箱。

遇见一本好书,就像和对的人看对了眼。2019年已过去一大半,爱艺术的你找到看对眼的它了吗?

ErnYjsZhAt0frZDgtzFFG6VmUZOervfUq6SHDWCT.jpg

《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

作者: 汪民安 / 宋晓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10

内容简介:20世纪80年代,一批追逐主体哲学的中国艺术家划破时代的长空,开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新纪元,迈出了中国艺术与国际接轨的第一步。本书作者以广阔的研究视野选取了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脉络清晰地阐述了中国前卫艺术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宏观过程,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同一时期的不同哲学、观念的代表作品进行透彻地分析研究,深入浅出,哲思绵绵。

4FO1vQxNmclK7cJ8Cv3tqsFHfeK9ES1yYAaZ8ffW.png

《表征的重负:论摄影与历史》

作者: [美]约翰·塔格

译者: 周韵

出版社: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12

内容简介:在法庭、医院和警察局里,在护照、许可证和通行证上,照片被频繁地用于档案、证据和记录。那些置于镜头前的事物与摄影影像之间的对应联系被理所当然地建立了起来,似乎照片就可以断言一种压倒一切的真实,证明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现实。然而,照片作为此种“证据工具”,它所拥有的此种“证据之力”又是如何且在何时被确立并被接受的?哪种类型的照片能够以这种方式被生产和使用?哪些组织和机构有权赋予它这一地位?这涉及哪些摄影表征的概念,又会产生何种结果?通过对摄影进行严格的历史和体制分析,本书从摄影记录与现代国家(涵盖卫生、市政、司法、社会控制等)的关系着手,展示了被织入国家机器与社会网络中的摄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呈现了现代国家和社会的“规训实践”与作为“观看实践”的摄影的相互关系。作者将摄影纳入现代国家的创生与社会控制的视野中加以考察,书中的观点植根于他对现代国家的发展和扩张的历史性把握。他在书中所展现的问题意识,显示了福柯思想对摄影史研究的重大影响。

oFL9Qy9m2drPq9b7mtCnpxTjoQ1bYKFixH8LArgf.jpg

《现代性的视觉政体》

作者: [法]布鲁诺·拉图尔 等 / 唐宏峰 主编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2

内容简介:本书以“视觉现代性”(visual modernity)为议题,集合一批重要的英文学术论文译稿。视觉文化研究为近年来人文学科的前沿领域,但国内学界对视觉文化的理解常常歧义丛生,视觉文化常常被当作是对当下后现代社会种种图像、影像和大众文化的批判性研究,这种理解掩盖了更为宽广的以“视觉性”为对象的研究取向,更忽略了对现代社会以来的现代性视觉文化史的考察。本书则力图纠正这两方面的偏颇,集中在视觉现代性,以现代性为限定考察视觉文化,以视觉性为角度思考现代性问题。理论早已认定,视觉性是现代性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视觉现代性方面,西方理论界和研究界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值得国内学界借鉴。本书选文范围宽广,涵盖了视觉性的方方面面,分列以下几个主题:一、现代性的视觉政体;二、窗口:现代性视觉技术;三、现代生活的图像:印象、都市与运动;四、摄影、电影与现代生活的发明。

gYTdO5J4c6Njm1lzFopKeGLJx60pA0xqD9NqPENv.jpeg

《媒介研究批评术语集》

作者:W.J.T米歇尔/马克·B.N.汉森

译者:肖腊梅/胡晓华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

内容简介:《媒介研究批评术语集》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参考书,它与21世纪有关,与塑造了我们在21世纪里的经验的媒介有关。本文集的主编是媒介研究领域著名学者W. J. T. 米歇尔和马克•B. N. 汉森。文章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审美”这部分讨论的是艺术问题,与描述感官经验及判断的术语有关;“技术”这部分让我们进入一系列宏观的技术概念;媒介功能在系统中实现,“社会”这一部分开启了对系统的描述。

FTcUqrYuMHiN5fRcqAwovlXUTP20hLzgjyKD7CBw.png

《流动与对焦:东亚图像与影像论》

作者: 上原究一, 王萬睿, 何寶籃, 陳建源, 陳碩文, 黃雪蕾, 楊傑銘,劉淑貞, 解昆樺, 蕭涵珍, 謝瑞隆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国立中兴大学

出版年: 2019-1

内容简介:东亚作为一个论述(discourse),其不是一个稳定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其特定主体(包括国家、概念),进行组织。而东亚的焦点两岸、日本、韩国,各为强势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体,因而在东亚这一走廊地带产生了对应的共伴效应。相对以国家政治概念、文件探究东亚,本书试图透过对东亚图像与影像的杂志报刊、城市影像、地图图像、电影符号、歌舞伎身体形象、视觉政治等之研究,有意识地释放东亚图像与影像內在所存在之主/群体建构、历史叙述记忆,以及文化隐喻诠释作用。

4eY89kPKzwTKEmmRg4s4GeeoUixn3faB7Q1Lj6tP.jpg

《告别观念》

作者: T.J. 克拉克

译者: 徐建 等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3

内容简介:在这部浓缩凝练而又卓有远见的书中,T.J.克拉克提供了一个考察过去两百年艺术的全新视角,不同于常规艺术史关注技巧、色彩、构图等要素,本书特别关注的是艺术如何以极端的方式对正在发生的、可以称之为灾难的现代主义时刻进行回应,这些时刻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大卫的新古 典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学盛行时期塞尚的静物画、集体主义年代的立体派、冷战时的抽象表现主义等等。作者言辞激烈而又饱含激情、力量和怜悯,展示了艺术如何通过不间断的努力,摆脱了被宣判终结的命运。本书是T.J.克拉克最重要的艺术史批评作品。舆论认为,这是一部足以使克拉克挤身格林伯格、夏皮罗、列奥·施坦伯格等现代主义的著名倡导者或批评者之列的书,克拉克本人也借此成为了一位反思传统美术史学科、代表新的倾向和观点的重要艺术批评家。评论家称其深度和分量足以改变整个艺术写作的版图,对当前的几乎所有现代主义艺术观念都提出了挑战。全书配有241幅高质量插图,英文原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jXzkDWi2q4p3A6KC7MNH5OUoYqZgK0dTeA7r6R28.jpg

《设计为何》

作者: [荷]格特·斯塔尔、托尼克

译者: 周安迪 等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3

内容简介:来自荷兰的设计工作室thonik用11个关键词来解释设计可以有何作为。如果你有机会和他们谈话,会发现“open”(开放)是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词。thonik的工作室清晰地意识到社会与文化责任对设计师是何其重要,从2005年开始,thonik就在为荷兰社会党、目前是荷兰议会的第三大政党做设计。thonik也为美术馆、艺术节和展览做设计,合作者包括乌得勒支中央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公共图书馆、第九届宣言展(Manifesto 9)、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东京螺旋-华歌尔艺术中心等。2015年他们采用“再利用”的概念,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做了一系列视觉设计。从2013年起,thonik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展了各种合作项目,涉及视觉识别、图录、指示牌、互动海报等。2019年,thonik携其在中文世界的首本出版物《托尼克:设计为何》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中心psD举办展览“设计为何:托尼克视觉设计展”。本书囊括了thonik精彩的设计案例,邀请多位作者从第三方的视角诠释thonik的设计理念,并集合了thonik的两位主创不同时期的多次访谈。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由thonik亲自操刀完成,堪称一本力透纸背的设计样本。

UEdEJXSJUFV3Py396ZNnkSrXSelunriP7h8jfOER.jpg

《艺术永不眠》

作者: 孙琳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4

内容简介:《新周刊》艺术主笔孙琳琳通过24个艺术故事及24份囊括艺术圈精粹的趣味清单,提供了一份帮助“理解”当代艺术的导图,告诉你当代艺术是如何构思、创作、收藏、拍卖,以及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从2006年至今,艺术圈十余年来的起起落落尽在这不眠的24小时中。故事发生的11个地点,都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地带,从机会更多的北京、市场更规范的上海,到安逸的成都、更具成长性的武汉;书中亮相的徐冰、张晓刚、方力钧、隋建国、刘小东、邱振中、吕澎等,从艺术家、批评家,到策展人、馆长、收藏家,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焦点人物,其中有亲历者、贡献者、受益者,也有失落者、退隐者、离去者。艺术创作是少数人才能通过的窄门,但艺术却不是阳春白雪,而这本书讲的,正是当代中国的“艺术的故事”。

scjjc6pcGj0NKeUEKW8QJGKMoUXvnWdXhL2vhXID.jpg

《当代艺术的好与坏》

作者:周至禹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4

内容简介:《当代艺术的好与坏》是一本探讨当代艺术审美的艺术文化类图书。当代艺术的审美是最难理解,也是艺术家们也最避讳谈论的艺术话题。当代艺术已经无法单纯从技法、传统审美标准来评价它的好与坏。《当代艺术的好与坏》一书收录了与病态艺术、生物科技艺术、行为艺术、当代艺术市场等内容相关的10个章节,涉及当代艺术批评领域里最前卫、同时也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本书从实践、理论以及市场等多角度分析了大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观看和理解当代艺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周至禹将当代艺术分为10个话题,从当代艺术中的态度,情感,以及商业化等多角度解析了当代知名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和其作品的创新与突破性。引导读者建立一个全新的,与传统艺术欣赏完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当代艺术。

CaV8YNycvmZTlww71TD7wlX7o3VuqSkW9tWU7k7S.png

《知觉的世界:论哲学、文学与艺术》

作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王士盛 周子悦 译 / 王恒 译校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5

内容简介:1948年9-11月,梅洛-庞蒂应邀于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做了关于知觉主题的七次演讲,本书根据其广播稿录音整理而成。演讲所探究的主题,其核心不仅是梅洛-庞蒂的哲学,而且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梅洛-庞蒂否定了这样的观点:知觉是不可靠的,倾向于扭曲我们周围的世界,反而主张知觉与我们的感觉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正是依赖于此来弄懂这个世界。通过对一系列主题——关于科学、空间、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动物的生命以及艺术——的精彩见解,梅洛-庞蒂探究得出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主题。自始至终,他坚持认为,知觉从来不是某种学会了然后就能适用于这个世界的东西。他提醒我们,作为具有具身心智的生物,我们天生有知觉,并与其他动物以及婴儿一样,处于一种与这个世界产生持续、天然、不可预测的接触的状态。梅洛-庞蒂还借助于卡夫卡、动物行为,尤其是现代艺术,特别是塞尚的作品,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例子。

AaPo9CYCHTEuD5tURMkrYCGOpOfDYXqF2QwKaz46.png

《最后的一幅画》

作者: [法]贝尔纳·尚巴(Bernard Chambaz)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 2019-6

     内容简介:全书收录100位艺术大师的传世遗作(绝版),分为9个主题,探讨多样的生命。极度稀缺性:作者考证了散布在全世界的艺术机构和馆藏,有来自艺术家权力协会、艺术家遗产协会的受保护文件,有来自法国卢浮宫、巴西圣保罗艺术博物馆、荷兰海牙格兰特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珍品,有来自波尔多美术学院的底片、 华盛顿国家艺术博物馆的照片,还有来自墨西哥迭戈•里维拉-弗里达•卡罗博物馆银行信托。作者耗费了大量精力,进行沟通、考证和搜集,才有了这本书。艺术价值高:这本书收录了100位艺术大师的传世遗作,有耳熟能详的达利、莫奈、丢勒、达·芬奇,也有独具个性的库尔贝、安尼·沃霍尔、高更,有郁郁寡欢的梵高、罗斯科、格罗、哈尔斯等,还有代表东方文化的赵无极。这些画家跨越了时间和地理,用画笔和生命穿梭在历史和文化之中。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饱含人文哲思:读者通过这本书,理解艺术家用艺术的方式诠释死亡,跟随他们的每一抹色彩、每一个符号,读者的眼界将更为开阔,超越对生命的原有认知。更深刻地理解生命,认识死亡:没有人能改变必死的命运,也没有人能摆脱死亡的焦虑。灵魂平等,终有归途。

sPC8uHlePhqS4o74sIb5xkDjhv4sunERfjDqsPxU.png

《传统革新: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一》

作者: 〔美〕巫鸿 著  郑岩 编

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7

内容简介:本书为文集的第一卷,收录作者1979年至1987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2篇论文和讲稿。由于有在故宫业务部工作的经历,他早年的几篇文章涉及玉器、青铜器、度量衡器等研究,显示出对古代器物强烈的兴趣。对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器物的形式分析虽然还比较简单,但已由博物馆藏品研究发展到对于考古材料的关注。《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佛教因素(2—3世纪)》一文,对有关母题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细密分析,成为后来学者们研究这个课题必读的一篇文章;他对于四川汉代石棺空间结构与题材关系的分析,可以看作《武梁祠》的预演;《汉代艺术中的“白猿传”画像》表现出他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兴趣。

n2AZ0AMBOk8WjsSEjUvu2cA0ZIkSAKUztQrucejV.png

《超越大限: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二》

作者: 〔美〕巫鸿 著  郑岩 编

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7

内容简介:本书为文集的第二卷,收录作者1988年至1994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涉及城市、礼器、墓葬、宗教、地域美术等诸多方面,力求突破既有的研究范畴,在方法和理论上寻求创新,其目的不在于再造一种与西方传统历史写作形式相类似的单线的历史,而在于多角度地展现中国艺术的丰富、复杂与变化。在对马王堆汉墓的解读中,“原境”已不仅意味着一种物质性的结构关系,还包括丧葬礼仪以及观念的语境,而“礼仪中的美术”(art inritual context)这个概念也从中产生;《何为变相?》这篇长文则将上述概念结合起来,将研究对象扩展到敦煌;《五岳的冲突》观照由自然地理到文化景观的概念转换与实践。这类文章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具体的解释,而在于体现出作者对于进一步拓展中国美术史研究视野的努力。

Epvu7z6xPClpgYBngoVtnCwSWFighyKEEQ9jmJfa.png

《艺术创世记》

作者: 〔英〕奈杰尔•斯皮维 著  

译者:盛夏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19-7

内容简介:百科全书式艺术通识读本,艺术版《人类简史》,揭示艺术起源的秘密 ——人类如何创造艺术?艺术如何塑造人类?人类创造力、好奇心的源头在哪里?人类的艺术史,也是想象力的历史:“在想象中,我们可以追溯时间的长河;在想象中,我们可以一览世界的全貌。凭借这样神奇的力量,我们得以领略在这个星球上曾经发生的一切。”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奈杰尔•斯皮维,从艺术史的源头出发,贯穿起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个个神奇瞬间,对“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一大胆宣言进行了生动诠释。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美术史,出版物,,视觉,当代艺术,出版社当代艺术 美术史 出版物 视觉 当代艺术 出版社
下一篇:皮道坚:器通古今_象涉人文——当代漆艺造物之社会学观察_湖北美术馆-漆艺--周易-精神-器物||上一篇:深度_|_未来,画廊的新玩法_艺术-画廊-艺术市场-画廊主--空间-佩斯-发展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