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杨福音的新作观摩展在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130余幅新作,从便签纸上的山水小品,到《无尽藏》长卷、立幅山水,形式多样。杨福音一改传统水墨山水技法,以油画刮刀代替毛笔,结合前期的作底、晕染演绎出一派新的气象。杨福音以他77岁的高龄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不论是画里的新气象,还是画作的高产出,都是让人心生敬意。继去年湖南省博物馆“欢无极”之后,艺术网和艺术头条再次拜访了这位爱穿老头衫、一口长沙话的老人,听他讲述他的创作与人生。
展览开幕现场
手卷《无尽藏》
便签纸上创作的小幅山水画
此次展览新作的亮点在于用油画刮刀,以刀代笔。这种想法的产生,在杨福音的讲述中,是一次“偶得”。2018年冬天,“双来书屋”的梅花开了,煞是好看。杨福音顺手拿起桌案上的一把刮刀,画了两幅梅花,感觉不错。这把刮刀是画油画的儿媳妇留下的。不久后,他接到了女儿杨燕来的电话:“书画院拟办老先生画展。可寄画两张过去,雪来就吾近作刮刀梅花挑两帧拍照发给燕来。她说特别喜欢,又说是否可以用刮刀画山水?吾说改日一试。戊戌寒冬-终日飞雪。”这一试,便有了这一批山水画。
用刮刀创作的山水画细节图
这样轻描淡写的描述,也同样出现在反线描与丢掉毛毡的记录中。
“一九九九年十月,我有一个顿悟,那时想画大画,请广州石化的朋友帮忙,他们开车送我去从化,在税务局招待所住下。第一天,我在地上铺了张丈二宣,笔一下去,就觉得没味,不想再画了...第二天,我又放了张丈二宣在地上,想画张好画。笔下到纸上,又不行。...心想明天再试试,若仍不行,叫朋友接我回去算了。第三天,心里没有想法了,人也就轻松了。说来真怪,笔一下去,就让我激动兴奋,好像已完全与习惯用笔不同,这些年在广州苦苦追求的线描,终于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努力保持当时的状态,画了七个女子,题上‘国色天香’回家。顺着这个路子又画了半年,带上新画去北京中国美术馆办个人画展。”
这就是杨福音有名的“反线描”。从那时起,线条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他画的山水不再使用传统的皴法,而用看似随意的线条描绘;画的裸女用线条概括,成了有抽象意味的符号。虽然在手法上保留了一切水墨画的传统元素,杨福音的画开始不那么“传统”,有了现代艺术的味道。
杨福音作品图
2003年,杨福音又一次“偶然”有了新发现:
“记得在大塘,日日作画,偌大一块毡子,日日不得干,生出朵朵霉点,甚是败兴。那日,一气之下,偶然撤去毡子,就在桌上画起来,歪打正着,收到意外效果。从此,作画不再用毡子,工具简化,画风为之一变。后来查资料,古人作画也不用毡子,这个用毛毡的习惯,不知始自何时?”
丢掉毛毡让杨福音直言“忽然就找到了中西神交的办法。”从那以后,他作画不再用毛毡,直接先用淡墨调出一层灰色的底,再开始作画,一直延续到现在。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画,杨福音,,山水画,毛毡,创作中国画 杨福音 山水画 毛毡 创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