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家桢_张友鸠_:从武昌艺专走出来的艺术伉俪_-木刻-油画-绘画

编辑:洪镁 来源:雅昌网
 
“父亲李家桢平生有两大志愿:一是画画,二是革命。作为从四五岁起就喜欢画画的小孩儿,自初中受到正规的

 “父亲李家桢平生有两大志愿:一是画画,二是革命。作为从四五岁起就喜欢画画的小孩儿,自初中受到正规的美术教育后,他就立志做画家。但在目睹大革命失败、目睹革命者被屠杀的血淋淋的惨象、目睹周围极端的贫富不均状况,他又立志做革命者了。”

李家桢与张友鸠之女李其容所说的,不仅是李家桢青年时期的选择与矛盾,也是李家桢和张友鸠在革命事业和绘画热爱中交织的一生。

五十三梯的李家桢和张友鸠

1937年至1938年间,武昌艺专师生抗日热情高涨、几次拒绝日本特务的勾结,终于惹来日本侵略者对学校的狂轰滥炸,让这所当年全国最精美的艺专校舍被毁于一旦。当时校长唐义精痛下决断,将学校由武汉迁往四川江津德感坝的五十三梯之上。武昌艺专仅在这小山村里租用了两所房子并简易地搭盖了校舍,就在这陋屋之中,唐义精和唐一禾先生为国家培养出不少艺术人才,其中就包括李家桢和张友鸠。

TytTkTqtlt2r4MwyJNG7aGuIUTohXr5VaMMpFIP7.jpg

李家桢 《德感坝》 1940年代 木刻版画 8x10cm

李家桢1917年出生于湖北应城,家道中落但热爱绘画,1940年进入武昌艺专之后,师从唐一禾先生学习油画。张友鸠1916年出生于安徽,她的哥哥张友鸾、张友鹤都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

ErO1reMUOCkvAK8ZoD7DgDgU9g90VQc2EMUHvhJB.jpg

 李家桢 在唐一禾教授指导下完成 《自画像》 1943年11月10日 油画 38x28cm

武昌艺专毕业的邓子文先生,是李家桢绘画的启蒙老师,他不仅让李家桢懂得了素描、透视、水彩等西洋画技法,同时也教他国画,让他全面了解中西绘画中的旨趣。向往新鲜事物的李家桢还是热衷于西画,初中毕业,他就考上了武昌艺专附中,武昌艺专的当家教授是留法回国的著名油画家唐一禾先生。家里却供不上他读这样学费昂贵的附中,不得已,他读了师范。但他和武昌艺专还是有缘的——战时他考上了迁到重庆附近的武昌艺专,作为沦陷区的学生他可以不交学费。他这回考上的是大学部,从唐一禾先生为师。

在西画科学习时,因为油画颜料很贵,对于当时的李家桢来说,学油画实在是不易。唐一禾把快用光了的锡管颜料给了他,里面还有点东西(颜料),把画得不要了的笔,长的、短的、笔毛有些开叉的,都给了他,然后说:“你拿了去试试看。” 他就从这样开始画油画。把衬衣、破被子撕了后做油画布。但布太腐了。比纸还薄,做好的“油画布”不能在木框子上绷起来。后来就先用石灰涂上去,再刷点桐油,当油画布。

AG7ersMYQiB1TuayL4wScNvjS11o0HJXF7L3Xohi.jpg

张友鸠《红衣仕女图》1941年 纸本工笔 75x26cm 曾参加民国时期第三次全国美展

张友鸠1939年至1942年在武昌艺专绘画系学国画,她的主要老师是张肇铭先生。先生是位对学生很负责的画家。在四十年代初,抗战物质最匮乏的时期,学生习画都用土纸,甚至连先生作画谱也只得用这种纸。他在三十几张斗方土纸上画了四季花卉与竹石给张友鸠作为课徒画谱。李其容说,“但即便是用这等粗劣的纸张,张先生也是极为认真地在每一张糙纸上画上一种活灵活现的花卉,有许多幅还特别讲究构图,张张都是精美的作品”。

张友鸠擅画工笔仕女,她的《红衣仕女图》的题款、杜工部诗句“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是张肇铭先生写的。此画作被入选进民国第三次全国美展,后又被遴选去新疆甚至印度展出。

VBu9CSDmjMULSO2CVG2UsdaEXwwHvDZtba534o6L.jpg

“从武昌艺专走出来的红色伉俪——李家桢张友鸠夫妇作品文献回顾展”展览现场

李家桢和张友鸠在武昌艺专学习期间,不仅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还把版画作为抗日宣传的工具与揭示腐朽社会的斗争武器,在武昌艺专掀起了一场木刻运动,将全校五分之二的同学都吸引到他们组织的“五一三木刻研究会“里来。不仅如此,李家桢还到重庆借来了苏联套色版画百余张在武昌艺专与江津民众文化馆两次展出,每次展出有七千人之多。这场人数多、规模大的木刻运动,在国统区的高校里是绝无仅有的。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木刻,油画,绘画木刻 油画 绘画
下一篇:批评家到底批评啥?除了“吵架”还能干啥?_艺术批评--批评-观点-评论||上一篇:社区公共艺术观察:你家小区的雕塑能看吗?_刘悦笛-北京大学-社区-翁剑青--介入-居民-生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