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劼音“大山水”个展 展览海报
()由香港3812画廊主办的王劼音“大山水”个展开幕式将于5月23日下午在香港艺术中心5楼包氏画廊揭幕,中国人民大学夏可君教授担任展览的学术主持。
相关阅读:【不止一面】王劼音:画画就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内含2分钟小视频,艺术网专访王劼音)
3812画廊总监许剑龙主持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此次展览的研讨会已于4月26日下午在北京三里屯回声剧场举行,研讨会由香港3812画廊总监许剑龙主持,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夏可君教授,著名评论家与策展人贾方舟,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郑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研究所所长牛宏宝、中央美院教授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留德博士、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杨光,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贝亚特,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美国大学教授曹星原,艺术家、德国波恩当代艺术馆艺术总监任戎等嘉宾出席研讨会。
展览学术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夏可君教授
在研讨会上,展览学术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夏可君教授率先发言,介绍艺术家王劼音和展览主题:“中国的现代性绘画在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以黄宾虹和常玉等人为代表的具象表现,以及下半叶以赵无极与吴冠中等人为代表的抽象自然,这两个阶段与两代人之后,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绘画将进入更为广阔与原创贡献的“第三代”画家,其中就有王劼音、尚扬与邱世华等人,而王劼音与其他人不同在于,他不仅仅以其油性绘画,而且在水墨作品上,以其“巨大尺度”的《大山水》系列为代表,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在绘画作品尺度的巨大上、在东方精神伟大价值的恢复上、在绘画元语言的伟大贡献上,充分体现这“三重伟大性”的《大山水》系列作品,将传达出王劼音绘画在现代性反思上的当代价值: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文化记忆,又反思现代工业化带来的灾变与废墟化,同时观照现代都市的迷茫;面对“混杂现代性”的处境,王劼音的绘画综合了“前现代”的山水画记忆、“现代性”的抽象思维与空间重叠以及“后现代性”的魔幻视觉,形成了自己富有张力的形式语言与反思深度,通过对废弃物的关爱,以其古意时间性的追忆所带来的救赎性,带来了生命感知的逆转,为我们重新带回了绘画的灵晕。”
从左至右: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女士,美国大学教授、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星原,中国人民大学夏可君教授
美国大学教授、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星原认为:“面对王劼音的作品,重要的是一种审美感以及“大山水”的文化定位。山水画本身是一个前现代的概念,如何把前现代放到当代,或者是“叠加”或者是其他,都可能是一种“自我认同”,把当代和传统怎样放在一起,当看作品的时候就会发现,虽然叫山水画,虽然有时候用水墨,但是这种山水的辨识度,山水画当中的传统辨识度既有又无。
王勏音《观瀑》, 布面丙烯, 50cm x 70cm x 2, 2018年 展出作品
王劼音还在找一种语言,无论这种语言是从哪儿找到的,或者怎样实验过程到今天,看绘画上那一点一点的“孔”基本是工业化时期在工业产品上留下痕迹的结果,而不是自然的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这个时候工业、前工业终于找到了一种计划的吻合、重叠。
如果我们把王劼音的《空山秋意图》对比董其昌《秋兴八景册》,董其昌为了反对吴门画派的叙事性,小情调,特意破坏了画面,王劼音为了反对前工业山水画在今天不加思索、不加个性化的延续,他特别用了打破前工业的山水意蕴,而加入一种破碎的、工业的,甚至是混凝土、碎块一样的山石感,而不是我们习惯看到的山水感,只有通过彻底的隔断、背离,同时在他的精神内涵上又有丝丝缕缕的联系,才能使传统走向当代,传统到当代不是一个空的口号,而是要通过语言、理论,最后是形式的表现,其中必须有一个藕断丝连的丝联系在一起,这个“传统”在今天才能叫做复立于传统之上的当代。”
上一页 12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大山水,3812画廊,王劼音,当代艺术,,中国人民大学,现代性,当代大山水 3812画廊 王劼音 当代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 现代性 当代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