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实为一方历史与未来紧密链接的奇妙之地。
此处既有两千余年的建城史,又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而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最直观的显现载体,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以来,温州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大拆大整”后如何抓住“大建大美”契机,以城市转型推动经济转型并推动各轨道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全城迈入美学时代?
艺术于此,再次被寄予了厚望。
一个人的情怀和一群人的共识
“一方面,我比较喜欢学校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最重要的,是我一直以来对公共艺术行业的关注。我觉得,它还有某种可能性,我也还能做点事情。”架着眼镜的梁恒声音低沉,但内孕力量感。他是温州昊美术馆首任馆长,去年底受聘为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公共艺术是大势所趋。”早年工作时他就养成了每到一地就四处走动的生活习惯,看看城市的建设面貌,感受不同自然环境带来的独特信息,“我之所以能在温州待下来就源于此。”今年是梁恒待在温州的第七年,亲眼看着这座城市一点点地变化:“我真的很喜欢这里的一山一水,但也慢慢感觉到这个城市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而这,也成为他致力发展温州公共艺术的重要前提。
其实,梁恒并不是温州人,但对这块土地爱的深沉,故愿付出努力和投入各方资源于这项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希望可以借力学院平台,真心这个城市做一些思考,提供一些服务。”在他眼里,这几年温州拆建太多,但同时带来机遇:“这股浪潮中,一些专业人士的有效介入必然更有针对性。”相对前几年在展览方面的投入,梁恒现在的思考方向相对务实:“就是慢慢做一些真正落地的东西,而不只是喊口号。”于是,在他多方斡旋之下,2019年4月13日,“设计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创新发展主题论坛”在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举行。“这个论坛是研究院的首个启动项目,仅仅只是开始。”颇具情怀的他认为“理想不一定真的能实现,也不一定能成功,但只要一步步去做,温州就还有可能,这就够了。”
2019年4月13日,“设计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创新发展主题论坛”在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举行。图为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视频)、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振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视频)、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榕、台湾知名艺术经济与管理专家张正霖、瑞典兰德大学当代艺术史学博士乔纳斯·斯坦普等国内外公共艺术规划、建设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携手出席。他们围绕“公共艺术”此核心议题,从不同角度讨论着如何促进城市文化生长和培育创新能力、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活跃城市人文氛围等话题,试图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和人类共同命运的构建找到新的可能性与方向。
“设计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创新发展主题论坛”现场
吴为山认为这次论坛的举办对当今温州公共艺术的发展既有前瞻性,也有现实性:“我们今天所有的艺术工作者要把自己的艺术智慧奉献给人民,而不是仅仅在画室、工作室或书斋里,我们应该走出这样的空间,到更广阔的社会公共空间里。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建设兴起,各个地方都在关注公共艺术的发展,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精神是我们公共艺术界的核心。这次温州大学的积极支持,使这个成果能对温州文化建设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设计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创新发展主题论坛”现场
“中国公共艺术创作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如在地性和原创性。”杨奇瑞重视“创新”,认为这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当前全国城市的命题。他以部分当前温州城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为例,试图找到真实呈现温州的历史底蕴乡愁和精神内涵的通道:“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一个城市独特的诠释。这类月牙一样的圆圈、树叶、水滴、太极图飘带等确实很低端,全国这类雕塑到处都是,呈现出公共艺术同质化的特点,此看图识字的视觉形象与温州的影响力和城市特点不符。”他的个人理解中,有效通道之一便是“挖掘梳理历史”:“这些关乎城市文化、超越时空的历史底蕴的温情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历史并不意味着陈旧,反而能成为原创性和在地性结合独一无二的部分。故“对公共艺术创作而言,在地性体现了地理空间人文历史风貌的专属性,而原创性就是反对抄袭,反对模仿,反对篡改,反对同质化,是具有独立思考、独立立场的艺术。”
“设计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创新发展主题论坛”现场
王中则敏感地注意到温州这些年的发展:很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建立全球的私人定制:“我非常惊讶,温州未来的发展将非常美好。”但同时,他亦指出:这个时代,温州比以往更需要城市的美学。“改革开放40年,是全世界人类历史上最为浩大的城市化进程。这40年取得了非常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但基于城市文化,我个人认为实际上是毁灭性的:我们的城市已经没有愉悦感了。”他认为中国的城市转型有三个重要依据:城市从规模转向质量,从注重功能转向人文,从围绕经济发展为核心逐渐转为以文化为核心。由此提出“软城市”主张:“软城市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基于文化的优势,难以替代和模仿,是一座城市最持久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最大的不动产。今天,世界进入深度变革时代,这个变革,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我们的城市。”
“设计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创新发展主题论坛”嘉宾合影
王中、孙振华现场接受聘书
论坛现场,吴为山、王中、孙振华、杨奇瑞被聘为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特聘教授与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公共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此举既是希望进一步推动学院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为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更是艺术界深度介入温州城市美学建设的重要信号。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主题演讲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振华主题演讲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榕主题演讲
台湾知名艺术经济与管理专家张正霖主题演讲
瑞典兰德大学当代艺术史学博士乔纳斯·斯坦普主题演讲
一场论坛引发的期翼
在温州大学瓯江学院院长、艺术批评家蔡贻象教授看来,温州是东瓯古国,有着2200年的城市发展史,但今天的温州急剧扩大,正快速转型,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急需公共艺术的营养。“我们不愿意让城市变成一块密不透风的水泥板,我们生活的城市不仅需要繁荣的经济、上升的GDP、高楼大厦,更需要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厚重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样才能成就每一座城市的独有风采。公共艺术正是城市发展走向美学时代的重要载体,受到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共艺术,不仅会成为公共空间的标志物,也会成为凝聚文化归属感的重要象征。”
在温州,实践总是快于理论。近年来,温州一直在城市设计方面努力探索自我之路。从温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力发展时尚产业、加快建设时尚之都”的战略决策,启动实施“五一〇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到五水共治、中央绿轴、五马文化、山体灯光、大建大美的具体行动,再到今年温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出的“以‘五美’新温州为引领,加快提升大都市区能级”,温州在不断精彩蝶变,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院长、论坛主持人蔡贻象
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邱小侠
温州大学副校长薛伟
中共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剑谨就曾明确强调“文化产业以较小的资源带来的较大的经济效益,满足人们极大的精神需求,是明目其实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引领新时代温州发展的重要力量。”故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邱小侠认为本次论坛的举办既是温州的一件喜事,又是一件美事:“公共城市艺术在温州的扎根与发展将给未来的温州带来久远的文化记忆。”温州大学副校长薛伟同样认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欧古镇千年的文化风韵,生生不息,还代代传承。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创新文化表达的重要手段,对彰显城市品格,体现城市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必将激活城市创新发展、美学思考,构建新型文明城市空间,创造具有人文内涵和高质量的文明宜居环境,推动城市未来的发展。温州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立足地方,自觉承担起区域文化传承与发展历史责任,积极打造文化创新高地。学校位居温州市人文社科领域主要专项和资源,紧密推进温州区域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难题。学校既有世界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聚焦温州去研究,为讲好温州故事做出重要贡献。”温州大学成立不久的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必将有力推动公共艺术教育的普遍传播。
全球化进程之际,中国城市化发展令世界瞩目,但由于硬件与产业化的不断扩张,城市化建设产生诸多不可挽回的负面因素。寻求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创造一个具有人文内涵和高质量的文明宜居环境,是当下城镇创新建设的重大课题。这同时也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从各自单体的作品向城市的整体范围发展,艺术的个体化与城市的公共性进入了一个相对妥协的状态。
此机遇与矛盾相交织的历史进程中,公共艺术的加持和文化美学的积淀能否加速温州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兼顾继承历史与开拓未来的使命,深度促发温州城市个性的锻造,甚至为整个世界贡献中国发展智慧,依然是一项值得深度关注的重要命题。
(注:文中图片部分源自主办方提供,部分来自现场拍摄)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公共艺术,温州,设计城市,瓯江学院,,发展,瓯江,中国公共艺术 温州 设计城市 瓯江学院 发展 瓯江 中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