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安藤忠雄的混凝土屋顶下_“纤维”如何发出新锐混响?_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纤维艺术-中国美术学院--时间-新锐-展览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网
 
《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2019年3月31日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幕,将持续至6月4日。

aAIqyZfKIxZvSZSEEA1FSKLtIQ1fHCksYHRQReoO.jpg

5iLGhslDoW1sjjVOocNjGDpmZN3GDKu8naFphdDg.jpg

gDs0EE1fIbHrSGL08RO7mpvTeDZ98zEQcIrEf1is.jpg

zGmA1ZAH9jnDZfShsnqfmGuuepASmfI1m0zUlkeH.jpg

t0qMwSt7z9rasusiicidBqk66RBtNbmWJUnvVqla.jpg

《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2019年3月31日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幕,将持续至6月4日。图为展览现场

人多路堵的樱花季前往大屋顶,其实是需要很大的勇气。这次,当我为一场展览而花费双倍时间迢迢赶至时,幸,不负。

这场带来惊喜的展览是《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此展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和大屋顶文化联合主办,2019年3月31日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幕,将持续至6月4日。在安藤忠雄建造的大型水泥建筑中,22位艺术家以纤维艺术之名,融多媒体影像、机械装置等各形式,在为观众带来沉浸互动的观展体验之际,也试图展现全新的“纤维”通道。

TkKRZpG0qnYPQowyI8AARv6VPS0ZBfXerka08I18.jpg

gdMbP7MzWphiXXKnWkXvDvtQmGSNMNpOmBKUs7DG.jpg

7GVnVMnHEj92b49Dl13FieBOZRpLcD1PKb5xD00r.jpg

WXJ8GjlfTWhE8MlJ63jpp67eVlsfoIrILevkEnyJ.jpg

SzsGUgwmV2jZYaKOnMZrwZmHcA3Dp3bc21WP7K8f.jpg

《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展览现场

“混响时间”是本次展览的母题,意在讨论当纤维创造物与现实世界碰撞时,两个世界相互间震动的美妙。

“这个展览更希望提供一个混响的状态和两个空间的共赢,而非某种传统的展览模式。”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中国美术学院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主持人黄燕向艺术头条透露,“我们希望在纤维艺术的老底子基础上,跨越到另一个平台,引起公众更多的共鸣。所以这次在作品选择中,有意呈现一些跟以往纤维材料不同的跨越,如多媒介的使用,甚至连参展艺术家的身份也不再限于纤维艺术系的学生,如同时邀请了跨媒体艺术系的段官来等。我们还是希望从视觉感上能有超越,带来更多日常容易被忽视的纤维的可能性。”

BU2CM02LE7kYGZBfTilDiVyhyeyOECZkqHt1fnWw.jpg

zL2ueAe3PNLvENDVlQ75EEx5PDKDq8Pu8xdWVr3e.jpg

FDBvdLIV8tWxelvSn6KbwnFkjoWCzJnhasROpgGE.jpg

idvBcQ5p2iiWNCSOpxKCBY5Znf8WPDTXPz60Lemr.jpg

《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展览现场

而在策展人之一、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宋振熙看来,“混响时间”如同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吸收和反射,同一时空内,多次的声音吸收与反射相互发生,就产生了混响效应,这个过程便是“混响时间”。其隐射的是一种艺术创作状态,也隐喻着纤维艺术不断扩展的边界,同时更期待某种回响,以及激发无限的想象。“我们在安藤忠雄先生的清水混凝土建筑中,以纤维发声,集结每一个进入现场的观众个体成为‘混响’的载体,在不断碰撞、吸收和反射的过程中收获回响,纤维之物得以再度释放。”

aGiCYkZOG8NEssyMDJAI5AY7d6uzP78DDz3Mq9Q6.jpg

j5ttWWIT89K5YCzNXWRKDleNufbE9l0v7Wrn21E1.jpg

W0D9fOx4juQr1dWdVa5nH4TsxBcsp7CSOEhpvltO.jpg

《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展览现场

YH1hLCVBXDJQVDsBX4MrfWx9wTMQbeV7ypG1spcr.jpg

《灰色光》 黄燕  2017   200x800cm  墙面装置

RnAxvqMuqkLrVoKsVJ8azDp0kzR31s7nzRUm3dHo.jpg

S4fzOECyeEuYU246gjw7JzQDEqElYemPdpt673jV.jpg

《灰色光》(局部)

这次,黄燕的展品《叙序》和展厅“大屋顶美术馆”关系密切。“我有建筑设计的背景,对建筑空间比较有感觉。安藤忠雄先生是我本科时期的偶像,对他也比较了解,大屋顶我来过好几次,所以看到这个空间会有自己的解读。”作为艺术家,她的创作强调纤维与视觉空间、视觉符号的探讨,善于将材料、色彩、形态和视觉成像间的相互关系并置在空间概念的系统中进行思考,作品以富含逻辑思维的图式语言,构建一个包含视角维度、时空认知和逻辑概念的抽象艺术语境。

IKr6rCCzWW5EO36mm7Ru4H3SHjnFsnGHhGt9lYcK.jpg

crsoulkpZtl1GxMK4E9MXRA3hKDjAogH2g23Kbpf.jpg

UEUsBEhMDVIvr7Ftfh4Hoapxxf8EWn7hnRcKM5cC.jpg

《不确切的美好生活》《天鹅绒》  应歆珣  2018  尺寸可变  装置 天鹅绒、橡胶、锡、水泥、树脂、包装盒、丝带

ig049FWoSvVXgmndwKGxqjB3kQghvzr7tXr6qAq0.jpg

《--》  尚一心 2016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应歆珣的《不确切的美好生活》和《天鹅绒》呈现于展厅入口处,某种未被格式化的柔软依附于普通之物,此类有机关系既是消解,亦在转化。尚一心的《--》被安置在一个独立空间内,直立的数十根手电筒投射出的那片朦胧之光云很具时间感。“一组手电筒以一定的距离‘观看’着一根线,不同角度的手电筒通过在一定范围内来回摆动的‘观看’方式,将这根线的影子切碎,并行投射在线背后的墙面上。光斑和被切碎的影子在墙面上进行着反复的重叠、分离与穿插。运动的光源与静止的线之间产生出的光影变化,将某种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状态从中释放出来。”

FjDNzSE3TKxwGSMpKZNOjbOiZxNVuzTsJvs3FdK7.jpg

《翻手绳》石冰  尺寸可变  影像/表演
 2019

sIPMPhkV64UQnWz3a0PyulP43YqDPKvgq4NhKSek.jpg

BZEnLPlFxOiiKUP7xZeTwatfL5GlAzIg5I915on9.jpg

《反射》 龚颍南 赵焯 尺寸可变 毛绒布、现成品、机电 2019

DoDFZwPXiNNn4LeZsNkOID3Buh6FRCkqf0lXiQXQ.jpg

《噬》 宋春阳  高200cm,延展250cm 空间范围羊毛毡为主 2019

VYurEGTJpNPklzDEbUEcvoDiIoVKoyed8b60K78s.jpg

m1i26qnXs4WU57h1SKbIJKcCSp0XKOpXqYJN460X.jpg

《共声》宋家骏 6m×0.5m 莲蓬 亚克力板 密度板 振动电机2019

石冰的《翻花绳》源自小时候常会玩的小游戏,既是行为,也是影像。艺术家邀请了十个志愿者参与,将身体比喻成十根手指,使原本只需一个人的游戏变成十个人的协作任务,意图将身体的行动与绳索组织成一个创造空间的舞蹈。龚颍南和赵焯的《反射》因毛茸茸的外表和粉色摇动的尾巴,具有独特的亲切感和暧昧性,现场互动性很强,“每当看到宠物摇着尾巴向我跑来,和我撒娇、握手,违心表演着本开不属于它的礼貌,然后再看着它向别人奔去,我不知道是因为它真的是处于喜欢还是讨好索要吃食。人亦如此,人们拥有复杂、更丰富多变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却也更是难辨真伪。”宋春阳的《噬》视门为吞噬物,吞噬生活物品。“现代人便利的生活⽅式,门已经成为一种形式上的通道。”宋家骏的《共声》创作灵感源于艺术家对生与灭的理解。“一方面形态各致的莲蓬通过相互关联的神秘点阵诉说着万物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而另一方面当原本象征圣洁清净的莲蓬被从宗教的光环中拖出,枯槁的躯体与其发出的靡靡之音使得整个气氛变得聒噪与无序,当整出闹剧停息,人们很难辨别其中之意,这种信息的无效与无意义,最终会蒙蔽事物的原有的真实。”

kQnPXM3QJQDRbMPyo6dRKM6LkGpYSKdUxRQTV79G.jpg

BpvfewQZyfy43XCQZ9DFRgOqS29lhqJxaQiXqYB0.jpg

《画地为牢》  段官来 3m 3D打印手指 弹力绳 减速电机 金属零件 2018

cEMtCBoRzZpCP5RNM5mBiMCYrNamqWstFKJ5NdRb.jpg

《曼舞》 陈炳盛  175cm×50cm×50cm 亚克力,水,纱,水泵,主板,  射灯 2019

jXQVsVJIbQqhUhp9IqWDKFghcESfI1RS9iPpiFCy.jpg

《言语2》 240x650cm 棉花、棉布、绉布、欧根纱/丝网印刷  朱晟晟 2019

此外,段官来的《画地为牢》展现了一张没有明确界线的网,角落里八根手指随机性的来回屈伸,指尖拉扯且牵引着蜘蛛网的一端,蛛网形态随着手指慢慢的拉扯产生了形变。“一边是束缚了光域的清晰边界,另一边则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边缘地带上徘徊变形的蛛网投射,运动关系中蛛网形态被角落中的手指干预,手指和蛛网处在反复打破和模糊了的界线和同时被周边的黑暗所束缚着的矛盾之中。”陈炳盛的《曼舞》轻盈柔美,朱晟晟的《言语2》则面向网络:“现代网络的日益发达,导致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网络上常常出现一些标题与内容完全不符的文章,但由于信息量过于巨大,使得人们无从筛选优劣与对错,往往因此造成误导与误读。报纸是人们最熟悉和必备的读物,报纸中出现的大小标题是引导读者进入读本的提示,但这些标题却往往成为误导的导火线。我将这些浮夸的标题择选出来结合‘可读’与‘不可读’的文字,用‘百衲被’的展现方式,以警醒读者在信息时代,要拥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在杭州,纤维艺术有着独特的语境与可能。

一方面,在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持续推动下,纤维艺术的确离大众越来越近。“让国人看到国际上纤维艺术的发展潮流,也让世界注意到中国的纤维艺术。我们有这么悠久古老的纺织历史,南宋时期就诞生了精美的缂丝艺术,今天依然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万曼刚来的时候就希望把中国的声音带到世界。此外,我们也借此把优秀的作品引进来,不仅让国内的艺术家亲身感受,也希望国内各大院校有纤维艺术专业的老师学生们能来现场感受。三年展致力于从新的角度讨论纤维艺术的当代性及其当代创造的可能,探索当代背景下纤维艺术的人文价值和开创未来的意义。”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施慧早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描述此三年展的意义。如今看来,路虽漫漫,但未来可期。

gTYkhPnRrierewYMRwMVLUxh3jl3tXsyCCmws54r.jpg

roBVrnbK8c8ZMW253F1TH51xBxzGGTxOlCNlS22U.jpg

6u0aeXSqHgxCKScvqMPVwEQCzgQuDML5MYZtgX72.jpg

DF7hV5besDX5GGAQ6mScmgz6w07fGeeJMTb63Xdg.jpg

8joB0BrmV17Qrw4SjVeNPGpjdCBlOLehnQaCNLbj.jpg

《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展览现场

编织,这一纤维艺术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手段思考的实质是关于存在和感知的问题。它就是两条线的交叉,人们依附它,和它很亲密,也依赖它而生存。“我们的确是从生活出发,但不能仅仅只停止在生活,需要扩展。”黄燕一直视“纤维”为一个触发器,“相对而言,我们的教学是某种梳理,上手的经验会上升到生活感悟,但这些都只是链条中的某个节点,还会持续生发。”所以,虽然她很赞同纤维艺术与生活的贴近,但对二者的关系依然保有一定的警惕。如“纤维时尚”,这或许是大众认为再普通不过的命题,但却产生了另一个层级的思考:“时尚”到底是不是个伪命题?“服装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大量的资源污染,你会发现此时的‘纤维’实际和最初认知中的‘纤维’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某种程度凌驾于生活之上,带有批判性。”

cmydr0qUCVT4bU6OHYwXxsY9jzgptvbqt05QEkpz.jpg

《“这里什么都没有”》 林仪 2019 尺寸可变 子母带、黑线

ErPgGMMl5Z1RlLxSLDTclpmCvOKxRo1NitBYv1mW.jpg

7FYOSXtvy0fD1UsfFk03ghUNTKuSIn450UmPpz9L.jpg

《“这里什么都没有”》 局部

WtjJH8Jqw00AIAf5644PtYYVjIDEtrqC6x6Yhv0Q.jpg

《我很快乐》 陈婧文1.2m*1.2m  纱布、药丸、玻璃杯、白乳胶  gauze, pill, glass, white latex  2018

7m96mAIK4CsnG5tL7JMoOPoQEtC7ms0B2rkyh3je.jpg

《弃息》 吕彦瑶 100 x 60x 70 cm 综合材料  2018

作为一名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黄燕自感近些年纤维艺术仍需拓展,有容乃大:“从学科理解而言,‘新锐’具有实验性和指向性,但不仅仅是尖锐,同时也代表一种速度感和朝气。”沉浸纤维艺术多年,黄燕认为国外的当代纤维艺术相对而言比国内更容易接受,百姓对纤维作品的购买力也更强,“但这两年,尤其是从2013年开始,三年展的成功举办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机会,社会聚焦点开始聚拢,这会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很大的互动,是一种很好的契机。”

ZehONZXWgZ11jkq36fw9zZKkgPBHRkzqRTyOYAIq.jpg

《Arhat》视频截帧  张斌  2018  尺寸可变  多媒体影像|

Vb4pza3nNX7KdWlv0hSrytrC9veDU2VWRo6l3KiX.jpg

《The flow in the river is the tears of innocence》(局部) 刘嘉琛  2017 89x224x30cm  综染色竹纱,手工提花编织,木结构,Led灯,压克力板

v3jWCtIKkVRveDDuVd0ywYexRNcZOw6gpeyw6yOm.jpg

《熵》 郭耀先1.2M*1.2M*0.3M 染色布带、数控系统、电机、感应系统 2019

HXPVvkVbjDoB7raOH81dUMCTNAhDQgZTYQTOcc9j.jpg

tSIw1u2RlPpMhh8YVRz5QLpQOWiZd6n5GtUvOidh.jpg

《熵》局部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理解本次《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整体展线推进依循的三个线索:混合记忆、介质空间与身体时间似乎更具现实性,这个既平行而立又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某种程度上也展现了参展艺术家们的“青春感”。“基本上,年轻的艺术家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个感知断代或断层的坎坷状态,他们的感受力会非常好,但可能很难持久,这也许是通病。但同时我们需要更大的包容,他们的探索可能会失败,也有可能会走到死胡同,但是我想,如果不走出这一步,纤维可能会只禁锢在稳固的传统方式里,只有走出去才会有传承。”宋振熙说。黄燕也觉得一代人就应该做一代人的事情:“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其实也不太能够理解当时老师们对物的感情,但到了现在的年纪状态,反而很能理解她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都不一样,现在的学生上手的材料就是手机,这种操作性肯定和他拿一根树枝的感觉不同,所以不可能用我们的经验去要求他们,只能启发与引导。”

因此,某种程度而言,黄燕对这次展览是基本满意的:“至少达到了我们想要的初衷,它以纤维发生,但不完全限定,而是多维度回应,这挺好。”

A9baQ7FWUmYIrKOArjNvl8ve8lqp68IgqBoGhXAo.jpg

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时间 /2019/03/31-2019/06/04 周一闭馆地点: 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总策划:高士明学术主持:施慧出品人:张炎策展人:黄燕 宋振熙策展执行:林灿文 陈麟鑫特邀批评:范白丁 宋哲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大屋顶文化参展艺术家:黄燕、应歆珣、郭耀先、刘嘉琛、尚一心、石冰、辛齐、宋春阳、吕彦瑶、朱晟晟、姜美琪、林仪、龚颍南/赵焯、段官来、盛旖旎、Maria Ganeva(保加利亚)、陈婧文、严逸洲、张斌、郑晗琦、陈炳盛、宋家骏


关键字: 内容标签:混响时间,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纤维艺术,中国美术学院,,时间,新锐,展览混响时间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大屋顶 纤维艺术 中国美术学院 时间 新锐 展览
下一篇:永别了!薄松年先生_中央美院-薄松年--中国民间-中国美术-绘画||上一篇:大卫·阿尔特米德亚洲首展:包含矛盾的作品才极具张力!_香港2019-大卫·阿尔德米特-悬而未决之躯--作品-艺术家-艺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