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晚上7时,台湾现代书画艺术名家李锡奇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在台北逝世,享年81岁。
李锡奇1938年出生于金门,1950年毕业于台北师范学院艺术科,几乎参与了1957年以后台湾地区现代艺术发展的全过程。他曾接连开过四间画廊,为台湾的美术发展做出贡献,成为台湾艺术现代化的舵手之一,超过半世纪的创作与不断的自我挑战,被誉为“画坛变调鸟”。
回忆李锡奇一生对台湾的美术史演变,影响甚巨。在台湾受到西化的艺术浪潮中,台湾当时被尊称为“现代艺术的精神导师”的李仲生,清醒地意识到面临的矛盾和危机,特别强调现代艺术创造的“东方本位”。此一定调对后来被他视为弟子的李锡奇影响深远。1962年李锡奇在台南工兵连服役时,在仓库里找到废旧的降落伞,让他的“布拓”版画渐入佳境,所以现代艺术的精神到了李锡奇手上又有了新的定义。
现代艺术的精神是让艺术家创造“规矩”,不是让“规矩”来限定艺术家的创作。在艺术领域永远都在探寻的艺术家非李锡奇莫属,从教师、画家、策展人、大师到奔走两岸的和平使者,李锡奇的艺术创作人生,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现代性发展,也是台湾现代艺术史具体而微的缩影。
李锡奇靠着艺术的创作,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思绪情感付诸于各种媒材,认为书法、漆画、水墨都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型态,可说是一种对东方文化“本位”的坚持,李锡奇凭借着这个不变的立场,也替自己带来丰富的创意养份,以他丰富多变的创意与对创作媒介的惊人发现力,为“本位”及其后来的作品谱出了新篇章。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的三重境界 ,这句话也能完好地用在李锡奇身上,其书法已非书法漆画已非漆画,水墨已非水墨,但其实仍都在,这正是对媒材已经完全领悟透彻才能达到的境界,也正是他的创作独特且成功的关键。2002年,李锡奇受邀在故乡金门举办大规模个展,以浮生十帖系列为主轴,形成十个单一或组件的系列作品,同时将作品进行多次的“变置”。也为后辈留下身教的榜样及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作者:郝军政)
关键字: 内容标签:现代艺术,李锡奇,,创作,金门,本位现代艺术 李锡奇 创作 金门 本位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