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沈之:无形变有形_看见电脑数据的“长相”_艺术90后-雕塑--自己的-创作-作品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网
 
编者按:90后,自出生以来一直处于被标签的舆论风口。事实上,已全部成年的“90后一代”青年艺术家正

编者按: 90后,自出生以来一直处于被标签的舆论风口。事实上,已全部成年的“90后一代”青年艺术家正悄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力量。为此,艺术网面向出生于1985年至1995年的艺术家,发起【艺术90后】系列,试图用专访的形式,走近他们的艺术世界。与前辈大不相同的时代背景成长起来的他们,正在发现、思考什么?正在尝试哪些艺术实践?如何打开自己的艺术市场,甚至创造自己的艺术影响力?这些话题,都会在【艺术90后】系列里得以解答。

z3cnwNUsn06b5JW7GeSBP3Rs9rYcjUZvWlA7Zske.jpg

沈之个照

第一次遇见沈之是在“无追不问”七人联展中,他是其中唯一一位90后艺术家,而他的作品将信息数据通过程序叠加,让无形数据转变为实物的模式,也符合“网络一代”年轻人的特征。

沈之自小便浸染在艺术氛围中,但他没有选择与家人一样的纯艺术专业,而是赴意大利米兰欧洲设计学院IED学习产品设计。国外概念性设计和米兰设计周中对新材料的突破和创新,让沈之对设计有了新的理解,不止是实用性,还有对材料的探索。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与电脑程序打交道的工作方式,也为他后来艺术创作奠定技术基础。

kfKColSPKbIKkUEM3pUKpCPk99mcqP37TzsGF1oE.jpg

《pow(日,柒)》

早期沈之的作品偏向于感性,以艺术家身份创作的第一件作品《pow(日,柒)》中,他对着人工智能不断重复同一句话,试探人工智能的意识边界。他认为,人的意识起源可能与人工智能间有某种相似的关联性。

uwhLyh1GDALG2rqU3hby6A9niO9D4irknrn9vuIe.jpg

沈之《Tiamat 系列》 

o38O7G05Yka2YB10Rebu5zVfBQYJojX73OPXAtCV.jpg

沈之《滤镜系列》椅子 2018 硅胶 聚苯乙烯泡沫-海绵 83x103x86cm

2018年开始,沈之的作品开始有系列的线性发展。而今年2月的联展现场便呈现了其2018年创作的《Tiamat(提亚马特)》、《滤镜》系列。“滤镜”系列的椅子,是从电脑中随机抽取数据样本而生成的形态。而“Tiamat1”中白色球体部分,来源于阿雷西博信息里关于人类DNA的片段。

相较于传统纯艺术,我们好奇是不是可以将他划分为“技术型艺术家”时,沈之反问“你说的技术要到怎么样的层面?”而他只是在思考“人类和计算机之间是合作、竞争亦或者是奴役的关系。”

        从设计到艺术,沈之并不觉得是跨界,“它们像两个同语系但不同语言的朋友在互相交流,同一词语会带来不同理解的模糊状态。”

02whsdLIebKARRmKe0PfJolbogcPgtEeQmcN2Bxb.jpg

《厝码》工作照

Q&A

艺术网:您为什么会关注“数据”?什么样的数据能引起你的关注?

沈之:我们当下生活在数据时代,手机里的推送,让我们不断接收不同的信息。而这些数据就像不同的食物,会在各自身体里消化融合后,形成新的东西。

数据是未来的大趋势,而这些数据也会让所有人都监视着你,然而它就是当下最大的时代性,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寻找身体的拓展方式,信息应该是目前人类能获得身体最大程度的解放。

我接受信息范围很广,包括日常热搜、新闻等。但我的创作会在不经意间接受到某个信息启发。遇到兴趣点,我会在电脑上进行搜索,获得无穷无尽的信息推送,有时候甚至忘记了最初的搜索是什么,我不敢确定是我的想法还是跟着电脑推送逻辑得到的想法。

zpYgf3sapTutRgWikSg0fzjja83EHBWdMKDj0Uu6.png

沈之《变态》

艺术网:您提到的一句话很有意思,“数据本身也可以有自己的形状”?

沈之:更绝对的说应该是数据它通过特定逻辑变化出的形状,它本身是个“虚物”但可以生长出形态,我想把它转换到现实生活中。反过来,现实生活其实也是由我们大脑和身体各个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反馈,才形成的世界。我也常常在思考那么所谓灵魂和身体哪个才是本源?

i09E2OYhPb7DgRm9kA6sJnWTG98pVYxWcuXdrdOI.png

沈之《变态》局部

      艺术网:数据转变为实物,是什么样的制作过程?这其中是数据的客观性还是您的主观观念居多?

沈之:作品形成其实只需要一个搜索动作、一个关键词就足够了。我将所有需要的数据输入进程序,让它叠加的过程就如生成条形码,而将条形码叠加便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所以我觉得信息未来的状态,可能是从平面的二维转变成三维,终会实体化的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数据是客观的,但我必须要给电脑设计逻辑,教它怎么做这件事情,所以输出的事物也带有主观性。不过在我的潜意识中,并没有刻意去设计元素,所以作品中的主观和客观是不可控的,也没有界定。

X6NYAXwK4kedYLkR8QOkr1sng8PNJC39AGEv1FZX.png

《变态-个体》

艺术网:现在聊“数据”最大的弊端是容易复制盗取,您在创作中怎么看这个问题?

沈之:我以《变态》这件作品来回答。在向观众介绍《变态》创作过程时,我明确说明,里面的数据信息是从网络上盗取使用的,但是你不知道我盗取的是谁的信息,因为它最后生成出来的形态没有人可以解读,至少以现在的能力没有人可以解读,所以这是比较有意思的。

仅以这些数据来说,我只是将这些分享到网上的公开数据作为“画布和颜料”,用来表现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如果某些信息对我来说并无用,我便处于被动接受和被分享的状态。

KBAivf0e1RIOnRkDgkPw43s9quW92kHj35zPt78p.jpg

《支点》

艺术网:以艺术家身份来说,您在创作中有什么样的探索?

沈之:每阶段的思考都不一样。学习设计接触更多的是电脑程序,当时90%的作品都是在电脑里完成。所以一开始创作也是在电脑中实行,可能因为我更喜欢实体东西的缘故,近两年我在思考如何把电脑里的东西转化出来,带到现实世界中。

而最早形成实物创作时并没有思考太多,纯粹是喜欢将熟悉的数据信息,经过重新摆放之后带来的陌生感。而从《变态》开始,作品固定使用泡沫和硅胶材质,这可能算是我现在想要持续下去的线索。

我期待可能某一天,如果觉得之前对数据与社会之间的所有理解是错的,我也会完全颠覆掉自己的观点,重新开始。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沈之,艺术90后,雕塑,,自己的,创作,作品沈之 艺术90后 雕塑 自己的 创作 作品
下一篇:伦勃朗逝世350周年__全世界用什么来纪念他?_-作品-绘画-版画||上一篇: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评选评委阵容揭晓_AAC-艺术中国-雅昌--评选-当代艺术-当代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