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喻红: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动荡_我尽量让自己简单一点_-创作-之境-半百

编辑:彭菲 来源:雅昌网
 
艺术家喻红(左)与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右)艺术家喻红“比起90年代,现在展览的机会更多了。看起来艺术家

VUZffhWmNc4df9eXZZWTXmlwQyZgkatVZGEZZWEV.JPG

艺术家喻红(左)与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右)

o9KKWZBbGQKnV4XYGp4gExCKDA1sIuCByigfR4Us.JPG

艺术家喻红

“比起90年代,现在展览的机会更多了。看起来艺术家在时间上很自由,但整个更长的时间里并不自由——比如,你知道明年有一个展览,今年就必须要做准备:了解场馆、多方沟通、怎么跟作品结合等。我一般两、三年做一次个展。这个节奏不可能再密了,因为画画是很慢的工作,也会是我的老本行。”去年1月,喻红在个展“她曾经来过”期间,对艺术网说。

不过,最近几年,在这项“很慢的工作”中,喻红持续地爆发创作热情。从2010年的“金色天景”与2011年的“黄金界”,到2015年的“平行世界”与次年的“游园惊梦”,其个展每到一处,总能带来一系列新作:更大的尺幅、群像式的叙事图景、丰富的创作媒介,喻红一次次地击出实拳。

QAjgPj3Szkt1kpp1JsAgKTxScxLBwpANNv9qf59O.JPG

本次展览策展人杰罗姆·桑斯

这一次,她重返上海,于龙美术馆(西岸馆)呈现最新个展“娑婆之境”。“娑婆之境”是喻红个人思考的一个重要表达,这一概念来源于佛教,意为“需要承担忍耐的世界”。在传统印度宇宙观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生命的到来,是为了其前世所为而在今生忍受艰难困苦。因此,“娑婆之境”既是人类以退为进的抵抗,也是人类渴求在逆境中超越伤痛的寄托。在此次展览中,喻红通过以摄影出发的绘画,追踪了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历史,重新架构了她个人与社会历史的记忆。

“‘娑婆之境’是充满矛盾、纠结、困扰的世界。这个题目对这场展览的描述是非常贴切的,这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世界,给我们的一种感受。”喻红说。

对于举办喻红的展览,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表示:“我认识喻红多年,并且收藏了她多幅小型绘画作品。办完这个展览,我完全刷新了对喻红的认识程度,她能量巨大。媒体描述她的一句话我觉得很准确:‘喻红一定是被上天亲吻过的女人。’”

本次展览由杰罗姆·桑斯担任策展人,以“重生之时”、“贯穿喻红艺术生涯的‘肖像’系列”、“半百”和“目击成长”四个方面,追溯喻红的创作脉络。下面,我们走进展览现场,领域艺术家最新的创作面貌。

NDnIGmrX5vGlSUM6zubarVn9KIPeuc0o06HpFuG6.JPG

“娑婆之境”展览第一章节 “重生之时” 展览现场

重生之时

G9aJU9iwGizTOpdKf9JHnhquWkk2VcHLPBcGJImb.JPG

喻红个展“娑婆之境”现场  作品《天上人间》

K7BbDIbVPLN4GUKBGCh7TCdVWd4B5sHmhBOpYDif.jpg

喻红,天上人间,布面丙烯,750x300厘米,2018

三联画《天上人间》是本次展览的起始点。艺术家从描绘冰山开始,升起至一片多云的天空,画面中的男女形象被定格在各式莫名的动作,好似在搜寻着什么。通过现实主义手笔与连接空间概念与日常生活场景的魔幻现实手法,喻红强调了那些戏剧般地填满生活的不确定性。

16wdG36YqNCdNxgd2p29rKHAReUQA1IvtagWBV5y.JPG

喻红个展“娑婆之境”现场  作品《新世纪》

RPHIBo19oBUgCQGIChFVgUu7x3SgbtOiqqUdF6UF.jpeg

喻红,新世纪,布面丙烯,250x900厘米,2017

另一侧,作品《新世纪》则用典米开朗基罗《创造亚当》,喻红试图将这一经典符号转换至当代语境,从而描绘出滚滚烟云下的人生百态。

OGjPmu4fHogoe2OgnS0MMPWA3J1n1LXiJHoTYQAa.JPG

喻红个展“娑婆之境”现场  作品《愚公还在移山》

同样的众人图景也在《愚公还在移山》中得以体现:一座大山面前,山脚下的众力移山的画中人被定格在推倒的那一刻;山间与山顶处的人却是截然不同的面貌:有人压腿、有人百无聊赖地盘坐、有人戏剧性地窥视,也有人看似“岁月静好”地观景。“愚公”为何还在移山?喻红并未给出明确的导向,她的作品让每位观众留下各自的回响。长达18米《云端》由喻红的经历展开,一次,她从机舱窗外看到夕阳西下的场景,随即展开对当下世界的思考。

nU4MHpKZiLT2KWVzDJmRJwAt7sS59U10hwdESStz.JPG

喻红个展“娑婆之境”现场  作品《云端》

1DlAPnWKoOXX2ZaJR2rAAGMDDPrEbSiVqUfQ0DQV.jpg

喻红,云端,布面丙烯,250x1800厘米,2012

据悉,喻红的群像式描绘早在《春恋图》和《天梯》中得以体现。与近作《愚公还在移山》相仿,喻红在《天梯》中“设置”一把向上阶梯,途中,有人通向天堂,有人从高处坠下,形成虚构下的人生百态。由此开始,喻红开始从传统、宗教、历史中找到线索,绘出当下与历史的关系——除了借鉴中国历史及唐朝佛教绘画之外,她也广泛借用西方绘画传统:从中世纪哥特基督教绘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同时,中国古诗无止境地去探寻宇宙、社会、人类和动物的本质,使喻红不断思考与输出。

在具体的创作方式上,这部分作品的画中人原型往往来自网络,他们经喻红的筛选、排列、重组以及主观创作下,最终跃入画中。

Ku9zyj6s3b5pFquDn5mcZdLS4iP7FHnRYgP5A6SM.JPG

c4C8rfj3X1Kd5xfg8ZAQW3O6Kt5e6S4whd6xL7NI.JPG

“娑婆之境”展览第二章节 “肖像”系列 展览现场

贯穿喻红艺术生涯的“肖像”系列

展览的第二章包含了十七幅肖像作品,其中十幅是特别为此次展览创作的。呈现方式上,部分新作与旧作相互对应,对于作品、画中人,以及艺术家本人而言,都是一场生命的探索和时间的对话。喻红所描绘的对象,多为其熟悉的友人、亲人和中国文化圈的知名人士。

NOfSnxbNVm2aW0uTgQO6ZMhlGmUl5TrJDoxytNHW.JPG

喻红个展“娑婆之境” 展览现场 作品《灰色肖像》《紫色肖像》(1989年)

N5ssDzb0HEPePnbm4bak6iwn7sjaYq7pzGjmhKZe.JPG

喻红,灰色肖像,布面丙烯,130x97厘米,1989

3XkweP08q2mGrp5aDicTowvvVpNz6eRc0k5XX8TY.JPG

喻红,紫色肖像,布面丙烯,130x97厘米,1989

在喻红不同的创作时期,人物——尤其是女性始终是她描绘的重点。亲人、朋友、文化圈的知名人士,包括她自己,都曾是她的所画对象。八、九十年代,喻红的人物画面相对平面,现在看来有着比较鲜明的时代色彩。2000年,她开始了后来为人熟知的“她”系列,由此逐步形成了她早期的创作特点: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更加广泛的人性,成了她探讨的重点。

i5YhUtFB8yXgyYOWU4YM8zu2b9bSNWqCKY4X0vBR.JPG

dW7TRHuJAQlJezVV2zpo9EL8HN3Jk1MHj5KhoaAz.JPG

喻红画中的肖鲁 左:《她——艺术家》(2005);右:《那一枪》(2018)

UuNIPpQuJ1YQdrCPhViMsOdmzgi3UltLptR6FXrE.JPG

喻红画中的肖鲁

ZtcWZZLLU1MSftV0bPriELry7ufCj1wa63ZBTyay.JPG

喻红,蚊帐,布面丙烯,2013,总体190x330cm,每部分190x110cm

gLim5AFC60Z0Za2dthVsdjuXdwUphUiaYagFGsP3.jpg

喻红,青春可以迷茫,布面丙烯,225x270cm,2018

       在“她”之后,喻红展开了《忧云》系列。2013年,在长征空间同名个展中,“忧云”被首次集中展出。通过绘画,喻红展开了对忧郁症的思考,它折磨着她的朋友们。此次展览中,喻中再次画了几位曾被病症缠绕的人,如今的活力与几年前的困顿,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对比,也是对生命的反思。

jCwUdLPAhfm2NKosZ9nbRka7K2us2jaGLSevMj0l.JPG

喻红,李宇春,仿金箔、布面丙烯,100x80cm,2014

5TT4NhKtuNltKCLHhflAx9CmcffU8lCQknQJq1ys.JPG

喻红,偶像,仿金箔、布面丙烯,100x80cm,2014

在众多新女性肖像作品中,李宇春或是最为人熟知的公众人物。十多年来,她带来对女性身份、行业形态邓其他的社会思考,不亚于任何一位时代icon,这亦与喻红的思考与创作产生辉映与花火。

对于这次创作的部分新作,喻红感叹:“我在80年代就画过他们,2018年又开始画了。被画的人,从那时候到现在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作为一个创作者,那时候关注的艺术语言到现在也发生很大变化。时间对我创作是非常重要的脉络。”

LXiv6cB4vK3iGyZHoNJgILKOAZ6KZjBL9s1kTmDr.JPG

YxTdyW2Kt7f1hDTzLQaPpRGlCSw2auSalBKxCsFK.JPG

gVy6IfokVbv4fO0M1vQiOhVuqnWsmd2Mfu44f0Vj.JPG

“娑婆之境”展览第三章节 “半百” 展览现场

半百

“半百”是一部虚拟现实作品。喻红以自述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女孩的出生和成长,以及一群孩子从儿时到成年的时光,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并非是喻红第一次尝试将绘画作品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去年,其首部采用VR技术完成的作品《她曾经来过》亮相林冠艺术中心,此次“半百”是其再次尝试。

oM1f3PdfeWSxfeXMvRKP3Q4dthSOF0fA3eBwqXe3.jpg

“娑婆之境”展览第三章节 “半百” 观众体验VR

对于VR的再尝试,喻红表示:“我学画过程中,认为绘画是很了不起的;到了90年代,很多批评家谈论绘画已死,那时出现了很多新媒介、新媒体。很多艺术家开始用新媒介创作。我个人而言,经常反省自己,我要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家?喜不喜欢画画?这是最核心的东西。任何媒体都有新与旧的时候,关键这个东西是否适合你?是不是成为你最有力的表达的一种语言。过去三十年来,我的创作始终以平面绘画为主,而我每一阶段,都希望在绘画中进行一些拓展,加入更新的东西,更大的信息量,包括很用很多新的材质。”

如其所述,在这组作品中,VR是一种载体,而核心依然是喻红想要表达的核心,时间如滚滚浪潮,人与所处的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ZczZ6rsyuyBhwq4IOOrwLzTJt1X1rBsYpgoFMyaL.jpg

4zVqzed8IUGUBoXcb2jolUoKhq0ZNBue1cdJrI6k.jpg

“娑婆之境”展览第三章节 “半百”

1WL4SZDgbbHJm7btDYGwXZMz0uNoUKjMWA01X6Vw.jpg

喻红,半百 No.9,布面丙烯,120x100cm,2018

FPZXmuu4vPTTyI45HvvJhRfpxfyCsu4EvygQZ3Wq.jpg

喻红,半百 No.16,布面丙烯,100x90cm,2018

这里的每一张作品,都是喻红以往的一个片段:1966年,她生于西安,母亲也是艺术家,于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央美院。8、9岁时,喻红就被父母送进“少年宫”学习绘画。恢复招生后,喻红进入央美附中、成了全班唯一学油画的女生,她也在那里遇到了刘小东。1984年,刚上大一的喻红,就以素描习作《大卫》刊登上《全国高校美术教材》的封面,那幅作品被公认为“中央美术学院史上最好的大卫像”。

1993年,喻红与刘小东前往纽约,并于那里举办婚礼。次年,女儿刘娃出生,为陪伴女儿,喻红在四、五年里没有作画。

女儿的诞生,改变了喻红的创作节奏,但也带来了新的起点:她开始创作《目击成长》。这个不断持续的系列,正是展览的最后一章节。

gYKlUKVQg3kAJxjde2gLQTRHTjBytjo59zAEx446.JPG

fZD7ov3sjmU0iLGws9UMWMiclafm3ykbEvsdp5zm.JPG

bfFDgBlB470amVbtmaexpxDuFphZgZvJOmBBiXNM.JPG

“娑婆之境”展览第四章节 “目击成长”

目击成长

这一系列以艺术家自身与女儿的生活作为叙事的基础,同时触及到每一年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焦点。这一系列分为两部分,右边是绘画部分,左边是新闻图片,两部分并置后,表达一年中个人和大环境、社会的关联。对喻红来说,《目击成长》的创作是突出生命意义的方法,充满有关生命、诞生和人类状况的寓言。

KwWvoLVvyA0c9pBKQrzzsRJJDU7Y0GiFZhbzN7ic.jpeg

喻红,《山东画报》1993年第3期第22页 “给你巨奖 给你‘桑塔纳’”,1993年喻红27岁和刘小东在纽约结婚,布面丙烯,报纸:88 x 100 cm;油画:100 x 100 cm,2001

8JHtzmHtsZSY5YP1UyGYlWn6sevk8jFTZ82IyYqr.jpg

喻红,《河南画报》1995年第51页 失业妇女求职登记,1995年喻红29岁和女儿在家中,1995年刘娃1岁和妈妈在北京郊区,布面丙烯,报纸:72 x 100 cm;绘画:100 x 100 cm;绘画:100 x 100 cm,2001

       在今天与策展人的对谈中,喻红阐述了《目击成长》的创作原因:“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的变化,我开始关注时间和人、社会和人的关系,于是就画了《目击成长》。我一直觉得,时间是一个最让人敬畏的东西。时间真的可以改变一切——可以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把世界变得面目全非。我的很多作品是和时间有关系。”

        三十年来,喻红的创作始终在发展,绘画也与其生命一样,一起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年过半百,她感慨,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动荡、越来越不确定,但还尽力让自己简单一点,比如,画画时不看手机,保持专注。

        据悉,展览持续至5月5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创作,之境,半百创作 之境 半百
下一篇:庞茂琨近_40_年艺术生涯中最大规模的个展开幕_庞茂琨--展览-美术馆-相遇||上一篇:“复联”上新!谁才是艺术圈“妇联”惊奇队长?_文艺复兴-妇女节--胜利-头颅-盖尔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