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刚刚过去的2018,川渝艺术生态较之往年,更加的活跃、多元。重庆第五届青年美术双年展“社会剧场”注重对青年实验艺术的挖掘,重庆首届专业化、门类化的实验影像双年展“时间之镜”成功举办。成都,成功举办首届Art 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同时,还与当地美术馆、画廊形成联动效应,以“艺术周”的组合模式激活区域生态。不仅有“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这一国际化双年展的项目落地,当代艺术的热情也从城市蔓延至乡村及城镇。“首届广安田野双年展”、“媒体的迁徙:第二届·中国·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在2018年末与成渝两地的各大艺术活动遥相呼应。在千高原艺术空间创始人、艺术总监刘杰看来,“不止是活跃,纵观川渝2018年的当代艺术生态,在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增加了丰富性、活跃度,高品质的项目也比以往增多。”
川渝艺术生态的活跃不止体现在双年展的频频举办和一级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发性项目和替代性空间出现在这些城市。作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源的艺术高校也有不俗的表现,四川美术学院学院制改革的突破和国际设计学院落户悦来,四川大学美术馆就在地性及实验性项目的持续性推进,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高小华美术馆的重改、系列论坛讲座、艺术家工作坊的开设,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在跨媒介艺术的探索。每所高校都在不同的方向上笃行教学相长,从艺术教育的层面丰富着川渝两地的艺术生态。
承担着公共教育功能的美术馆、博物馆在2018年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四川美术馆、重庆美术馆近两年主要围绕川渝美术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回顾和梳理,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致力于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和青年策展人的培养。川渝两地的民营美术馆同样不甘落寞,何多苓美术馆的如期开馆,知美术馆以新媒体展“开”重新亮相,麓湖·A4美术馆以罗曼·西格纳个展开启机构十周年,重庆GCA星汇当代美术馆的跨文化交流。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川渝两地的美术馆在各自的定位上努力扮演着艺术生态链条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城市、乡村,双年展两头落地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艺术家组合阿尔弗雷德和伊莎贝尔·阿奎礼赞的作品 《居所:他乡计划(这里、那里、到处)》
作为国内较早举办当代艺术双年展的城市,成都当代艺术生态一直以来就备受关注。虽然“成都双年展”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但仍然抵挡不住这座城市在当代艺术散发出的魅力。2017年,首届安仁双年展的举办可以说是“成都双年展”的另种延续。而在2018年,“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更是将成都的当代艺术提升至一种国际化的视野中。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是蓬皮杜作为全球重要艺术机构首次在中国城市进行“在地”策展实践,也是继在法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举办的首届“全球都市”双年展之后发起的第二个大型展览。此次双年展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川渝两地的艺术生态,更打破了某种狭隘的地域性艺术格局。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外部的“社会剧场:参与与共享”第五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户外广告
2017年年底,批评家何桂彦策划的第五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社会剧场:参与与共享”,倡导在新的社会与文化条件探索一种艺术存在的新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秉承的是一种积极的、介入的、参与的态度。“社会剧场”不仅呈现出了新历史语境下艺术创作的审美趣味、新的文化与艺术精神,同样还在推动当代艺术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在地性、介入性项目不断出现,如何促发艺术与观众、与物理空间、与社会发生关系并形成互动是我们需要追问和反思的。
“时间之镜”首届重庆实验影像双年展现场:李微微、史蒂芬.马森、张敏互动影像装置《魔瓶》通过摄像头对人像进行捕捉,并随机呈现在画面当中。
同样是围绕新时代新艺术的历史背景,王林、李川策划的“时间之镜”首届重庆实验影像双年展,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了一部分摄影和动态影像,以及从影像艺术的角度,在虚拟的基础上与现场的装置、雕塑、甚至绘画相结合来进行作品呈现。在批评家王林看来,“无论是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美院各院系的艺术空间,还是重庆美术馆、民营美术馆以及一些艺术空间的项目,2018年的重庆当代艺术的展览还是比较丰富的。其中,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表现的相当活跃,不仅组织了多场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展览,而且还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不论是材料、观念还是手法,他们都做到了多种媒体的呈现,实际上也是不断打开雕塑创作的概念。”
首届广安田野双年展“守望原乡“现场
当然,双年展发生在成都、重庆新兴准一线城市也不足为奇,但“首届广安田野双年展”足以说明川渝两地当代艺术的发展势头。虽然说近来年关于艺术介入乡村的案例和项目屡见不鲜,但像“首届广安田野双年展”这种大规模的乡村双年展项目可谓独树一帜。此次双年展共展出了来自中国和其他9个国家的35位(组)参展艺术家的43件作品,包括雕塑、装置、影像、绘画、声音等不同媒介的艺术创作。在如何用当代艺术激活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方面,双年展总策展人一山认为:“这既体现我们的根和本,又用新的艺术形式促进其升级换代,为新农村建设尽当代艺术的微薄之力。我认为这次双年展只是一次尝试,就像一颗星星之火去燎原广阔的田野。”从城市到乡村的蔓延不仅只有首届广安田野双年展,“‘诗意的所在’眉山乡野艺术节”同样也体现出四川当代艺术其活跃的生命力。
“智造重庆”当代互动新媒体沉浸式艺术展海报
公共艺术领域,位于重庆鹅岭的网红打卡地标贰厂在2018年颇为热闹。去年9月,一场名为“智造重庆”的当代互动新媒体沉浸式艺术展在T2国际当代艺术中心正式开展。来自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跨媒介雕塑工作室的一群年轻艺术家们,以“既现实,又虚拟”的艺术手法,将重庆元素解构,以多媒介的方式重新转译、再构,将赛博美学、朋克美学和重庆完美结合,再现一个奇幻的8D重庆。据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老师唐勇介绍,系上的跨媒介工作室团队一直在尝试一些跨媒介的创作,包括新媒体,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展览,本次展览亦可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作为售票的新媒体展,也是团队对于市场的一次试探。通过受众的反应,找寻到某种合适的定位,强调艺术的同时,也强调大众互动沉浸式的体验方式。
俗话说“城内开花城外香”,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西南当代艺术正在持续地、潜移默化地辐射影响着川渝两地的艺术生态,相信随着双年展、艺术节等公共艺术项目的持续推进,川渝两地的艺术生态将会更加的活跃和多元。
二、美术馆:公立美术馆回溯历史,民营美术馆各具特色
“师造化境 匠心独行”徐匡艺术展现场
公共教育功能是美术馆重要的职能之一,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空间构建基础上,关注更加多元的社会群体,实现更人性化的美术馆功能建设,成为川渝两地美术馆愈发重视的问题。四川美术馆内设的神州版画博物馆,在延续机构的馆藏和所拥有的四川美协老一辈版画艺术家的资源优势基础上,专注于版画方向的文献研究梳理工作。从2017年的“从硝烟中走出的人民艺术家”——四川美术事业奠基者李少言作品文献展,到2018年“师造化境 匠心独行——徐匡艺术展”,以及即将展开的李焕民等老一辈版画工作者的展览和研究,都可看出这一端倪。四川省美协主席梁时民谈到,对四川美术事业发展的梳理不仅体现在“入蜀方知画意浓——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等大型全国美展中,也体现在李少言、李焕民、徐匡等老一代艺术家的回顾展和文献展中。
“美术馆之眼——成都市美术馆2018年年度提名展”现场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作为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批由政府组建的公益性专业艺术机构,近年来不仅在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和内部青年策展人的培养上下足了功夫,也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的独特气质。画院青年策展人曹筝琪娜表示,成都画院从建立之初就比其他画院的艺术品、艺术家门类要丰富,因此也更关注多元的艺术生态。“或许大家可能会觉得画院是偏传统的,但我们并不这么认为。艺术状态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我们不排斥传统,也不排斥更新的艺术形式。因此,在针对市民的基础之上,我们尽可能的用大家所理解的方式去介绍更为丰富的艺术面相,把展览做出学术态度,而不是贴一些传统或者当代的标签。”
“正在发生——罗中立手稿展(1963-2017)”现场
作为高校美术馆的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同样也表现出对艺术家创作个体和川美血统的梳理的侧重,在批评家王林眼中,从罗中立美术馆的‘正在发生——罗中立手稿展(1963-2017)’到陈安健的“交通茶馆”,都呈现出艺术家自身创作的逻辑和连贯性思路。此外,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偕史同在’江敉艺术展作为梳理川美血统的展览之一,与此前油画系举行的‘博巴班前后的夏培耀研究’国际学术论坛,重庆美术馆展出的‘王大同油画展’、‘纤夫的足迹——白德松2018画展重庆展’等展览构成了一条条清晰的线索。“原来的历史文化资源被当代艺术重新再度利用,艺术家个人在历史资源中受到启发并激发某种创造力,这也算是2018年以及近几年来川渝艺术比较大的特点。”
何多苓美术馆入口处
知美术馆“幻”陈福善回顾展现场
相比官方美术馆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川渝民营美术馆在2018年也显得尤为活跃。3月底,以艺术家何多苓个人名字命名的非营利美术馆“何多苓美术馆”如期开幕,首次展览以“空”为主题。展览并没有任何艺术作品的展示,而是将美术馆的空间作为开馆作品。此后,何多苓美术馆陆续举办了多场跨界活动。对于自己的美术馆,何多苓表示希望这座小小的艺术空间,能成为成都艺术公益的一部分。4月,知美术馆通过新媒体展“开”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亮相。“开”展由张尕担任策展人,以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带来了中外九位艺术家的作品。并于9月举办陈福善回顾展,在美术馆关注新媒体这类艺术的未来性之外的另一条线索,发掘美术史缺位艺术家上展开梳理。
罗曼·西格纳开启装置作品《椅子》
11月,麓湖·A4美术馆以瑞士国宝艺术家罗曼·西格纳的个展“罗曼·西格纳:影像 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九和现在”迎来自己的十周年。展览不仅展出了艺术家1975年至1989年间共205件影像作品,还展出了受麓湖·A4美术馆委托创作的《椅子》装置(唯一一件在中国的委托创作作品),构成了过去和现在的联系。馆长孙莉表示:“A4美术馆的发展,是与成都这座城市共同生长的”,正是在与城市的和谐共振中,A4已融入城市震荡的脉搏。从麓山到麓湖,从山脚到湖畔,从A4当代艺术中心到民办非营利的A4美术馆。十年间,A4共举办了48场专业的当代艺术学术展览,超700余场人文类讲座、沙龙、工作坊,共与国内外307位知名艺术家,30余位专业策展人合作。一直在坚持多元艺术的表达,关注影像与多媒体艺术领域,与青年艺术家、策展人长期探索互动性、参与性艺术创作的尝试,可以说是一座一路走来渐入佳境的美术馆。
重庆GCA星汇当代美术馆“我们在此相遇——明希豪森循环与终止”现场
重庆GCA星汇当代美术馆虽然是一座年轻的美术馆,但凭借其清晰的定位和系列重要展览,很快就在川渝两地的民营美术馆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星汇当代美术馆通过定期举办国内外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展览、学术论坛、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以此来推进当代艺术与各文化领域的实验与跨域交流,从而构建一个广泛的国际化专业平台。据馆长黄中华介绍,以当代艺术为定位的美术馆开馆至今连续做了二十余场展览。“中国的美术馆和西方完全是不一样的,在中国美术馆是先建然后逐步丰富产品,美术馆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建立馆藏,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从美术馆的名称可以看到我们的定位是在当代艺术领域,在新的时代和新的艺术之下来强调文化艺术。艺术是文化,文化还需要深化的空间,来改变我们的美术馆,我们走在逐步探索的路上。”
三:艺博会点燃艺术周,替代性空间增多
太古里广场上“拔地而起”的首届Art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
2018年4月,筹备了两年之久的首届Art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在成都春熙路太古里广场“拔地而起”,31家来自全国甚至海外的当代艺术画廊齐聚蓉城。活动的落地不仅让西南拥有了当代艺术博览会,展会期间与成都当地机构的联动也形成了艺术周的效果。
艺博会期间,美术馆、画廊等机构将各自最为重要的展览、活动安排在这一时间段,做成类似于艺术周的形式,集中对外进行呈现。像位于新津的知美术馆迎来“开”展,千高原艺术空间也展示了艺术家王川、杨述和冯立的创作,当晚,一马画廊带来了肖全时隔28年的“又见易知难”。此前,蓝顶境·艺术空间举办了“恰同学少年”——罗发辉、李强、庞茂琨、杨述“四人四十年”作品展,蓝顶美术馆揭幕了“若葉集-日本青年艺术家群展”。此后的几日,麓湖·A4美术馆也迎来了“马丁·博伊斯(Martin Boyce) & 陈秋林双个展”。以艺博会加美术馆、画廊机构这样的组合拳形式,试图重新激活成都当代艺术的生态。
千高原艺术空间外部
2018年对于千高原艺术空间来讲是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年。这一年,机构开幕了8位艺术家个展及5个“1000+”项目的同时,也参与了10场国内外重要艺术博览会,并与国内外各艺术机构合作推出多位艺术家个人艺术项目。作为成都当地唯一的参展画廊,千高原艺术空间创始人、艺术总监刘杰表示,首届ArtChengdu无论是从参展画廊的质量,艺博会的服务品质还是藏家的反应和销售情况,整体数据都是不错的,我们非常乐意看到成都有高水准的博览会能够持续下去。“艺博会在短时间内以高度聚集的效应,对推进区域生态的发展和活跃度的提升,让更多的人了解以成渝为核心的西南当代艺术,并与国内、国际产生更多的交流,是非常有意思的。”
如果说千高原、K空间这类成都的老牌画廊,可以看做是成都、重庆艺术家的推手。那么年轻的一马画廊和亨曼画廊,则更具备“小而精”的气质。
一马画廊“张钊灜个展”现场
一马画廊于2016年底创办,作为一家年轻的艺术机构,按照一年3-4场展览的步调持续的在推进。对于2018年画廊的成交额,画廊主禹丹表示下半年较之上半年要好一些。“一马作为年轻的画廊经验上有所不足,需要向前辈画廊学习,画廊的现状来看比预计的要好得多。本土艺术生态还需要培养,这是一个持续且漫长的过程。维持画廊运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还是希望把它做好,挖掘更多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来进行展览。”
亨曼画廊何利平个展“挼普尔 RAPPER”现场
亨曼画廊作为独立的艺术机构,位于成都的网红街道魁星楼。小小的31.5平米的空间见证了画廊从2018年6月成立至今的点点滴滴。画廊刚刚结束的展览为“沙滩哥”何利平的个展“挼普尔 RAPPER”,画廊主易雁表示,小有小的特色,我们更愿意寻找偏实验性质的展览进行尝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艺术家接触公众的机会,也让大众能够轻松的欣赏到艺术作品。
提川渝的替代性空间,无法绕过的当属重庆的器空间(Organhaus)。这一由艺术家、策展人共同组成的非盈利独立艺术机构坐落于重庆501艺术基地内,拥有近200平方米的艺术家工作、展示空间及艺术家入驻项目接待室。机构的前身是独立空间“ORGAN.器”与“家·M公社”,注重青年艺术家综合媒体的实验,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及世界村背景下的国际化艺术交流,是机构的共同特点。为最大化的集中资源,2007年起,整合成立艺术机构器空间,并致力于试验性综合媒介的探索。
肆空间(Almost Four)
相比之下,2018年成都的替代性空间有所增多,艺术家的自我组织也在逐步觉醒:
肆空间(Almost Four)是“公司”于2018年发起的非营利艺术空间,地址位于成都市庆云北街21号的临街小房间,是一个镶嵌在居民楼里的与社区发生紧密互动的空间。空间的首次展览呈现的是瑞典艺术家涛斯顿·居尔(Torsten Jurell)用土豆制作的一系列具有中国印风格的版画;第二次展览选择了成都本地艺术家陈思宇在柏林驻留时期创作的2件和时间与记忆有关的作品;第三次是来自广州艺术家陈文华以“肇事者”所带来的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探讨。
创始人为黄佼、向征和马锟在不到4平方米的空间里,一边做着实验性展览,同时也出售蛋烘糕、咖啡和奶茶。对于这种消解艺术与市民边界的场域在成都的增多,刘杰表示一点也不惊讶,并且表示发生的太晚了。“像成都这种大体量的城市,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积淀,应该更加活跃才对,这些早就应该发生。从机构的角度,我们非常愿意和大家一起共同来活跃成都乃至全国的生态。包括像张晋他们的‘100’公里这类的艺术家自我组织,都是好事情。”
四、学院:调整、变化与持续推进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对于2018年川美重要的事件和变化,谈到了三点。“首先,川美在2018年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对学院而言非常的重要,早在2003年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合格,备受打击,通过这些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此外,是学院制改革。为对应国家的评审,学校会将一些相同专业合并,分一些专业出去,集结应对学科目录,更有针对性的调整、集结力量,学院制改革势在必行。理顺一些关系后,对川美今后规范化发展是很有必要的;第三点,为川美国际设计学院落户悦来。作为学科拓展,四川美术学院国际设计学院正式签约落户重庆两江新区悦来片区,并预计将于2021年9月实现首批学生招收入学,到2024年9月达到1000人的办学规模。像智能科技、交互设计等对于现在的设计专业都有所影响,通过新的校区我们可以迈出一大步,进行学科拓展。目前,学校也正在与国际上的一些院校进行项目合作,一些联合培养、新领域的拓展,都可以在那边开展实施。”
“偕史同在”江敉艺术展现场,市民欣赏江敉先生版画、漫画等精品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及罗中立美术馆依附于四川美术学院强大的艺术家群体和曾经的辉煌,美术馆在开展国内国际交流及常规展览、奖学金项目展览外,也在进行川美老一辈艺术家的群展梳理及个案研究工作。像“回荡”四川美术学院80年代的艺术孕育者邀请展、罗中立美术馆的“正在发生——罗中立手稿展(1963-2017)”、“偕史同在”江敉艺术展等,都在这条线索之上。
“注射与反射:艺术项目系列展”亮相德国波恩KünstlerforumBonn美术馆
相比之下,成都的美术院校则更注重青年艺术家的扶持和在地性项目的实践:
从在地项目“造物与自然——新媒体实验艺术项目”到“过隙——齿轮厂项目”不难看出,四川大学美术馆就在地性及实验性项目进行了持续性的推进。由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与阿兰努斯大学艺术学院Ulrika Eller-Rüter教授共同发起的关注地域性文化差异的系列现场艺术项目“注射与反射”系列展也在德国波恩Künstlerforum Bonn美术馆及四川大学美术馆相继开展。“视场边缘”则是四川大学美术馆与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的首次合作,在自然博物馆中呈现出艺术与自然的共生场所。
“历史的体温:高小华文献展”海报
“新物种”第二季(2018)——跨媒介艺术邀请展现场
西南民大高小华美术馆开展的“2018年第五届和声艺术邀请展”中,将民大艺术学院名誉院长、艺术家高小华作为个案展开“历史的体温”高小华文献展研究;“格物”当代艺术实验展中,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通过西南民族大学2018年外专引智项目聘请到外籍专家为学生进行讲座及工作坊形式的辅导,让学生得以转换思维,更有效的面对材料、物本身。此外,“新物种”第二季(2018)·跨媒介艺术邀请展在艺术家、川音美术学院油画副教授、系主任,北村独立工场创始人魏言的策划下,在成都当代美术馆举行。展览以多种媒介形式,丰富的呈现在当代艺术的文化生态里跨媒介艺术这一全新的艺术行动方式,为成都本土的艺术生态增添新的活力。
五、文博:利用自身馆藏优势,“组团”打造高水平展览
2018年,成都本地的博物馆积极利用自身馆藏优势,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川文化“走出去”的部署,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的指导下,四川各个兄弟馆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和加强,“组团”打造了一系列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展览。
四川博物院“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现场
四川博物院“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现场
如2018年7月的“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大型巡展,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持续推进四川文化“走出去”工程的重大举措,实施巴蜀文化全球推广计划的积极作为,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青川县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雅安市博物馆等9家川内博物馆以及文物管理部门联合策划、通力合作,历时一年有余,这么大规模的古蜀文物集中展出,尚属首次。“蜀宝进京”成为了文博圈的热议话题,也成了巡展宣传推广的经典案例。该展览第二站在广东展出,创下了广东省博物馆2018年所有展览参观人数之最;此后该展漂洋过海去到了意大利展出,也大获好评。
成都博物馆“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特展现场
金沙遗址博物馆“玛雅的世界: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古代玛雅艺术品”现场
三星堆博物馆“人与神——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现场
此外,成都本地的博物馆呈现出了积极利用自身馆藏优势打造具有本馆特色大展,无论是三星堆、金沙极富特色的遗址类博物馆,还是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这样的综合性博物馆,都在以更开放、包容、创新的心态办展览做公众活动。
成都石室中学举行《国家宝藏》公开课
随着文化和旅游进一步融合,博物馆可辐射的外延越来越广泛,原创展、引进展不断出精品,文化创意产品水平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宣传推广力量不断强化,川博、成博、金沙、三星堆都有专门的宣传营销团队或是负责对外宣传的人员。四川博物院作为四川文化展示的窗口单位,立足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公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为办馆宗旨,2018年川博积极参与了央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广受大众好评;成都博物馆作为一个以城市博物馆为发展定位的博物馆,新馆一开馆就以优质大展吸引了公众目光,努力为城市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星堆和金沙都是遗址类的博物馆,对外交流不断深化,跨界合作不断增多,通过每年春节期间推出的“三星堆大祭祀”“金沙太阳节”等,都融入了四川老百姓的节日生活。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开幕之夜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方面,则延续在渝艺术名家线索,开展“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时期作品展以及联合西南五省13家博物馆,拿出各家最有代表性的30件青铜重器的原创展览“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
总结2018川渝艺术生态的特点时,批评家何桂彦归纳了几个方向。在他看来,去年川渝的民营美术馆十分活跃,像成都的麓湖·A4美术馆、知美术馆、麓山美术馆等,重庆的龙美术馆、原美术馆等,均举办了多场展览与学术活动,其中不乏国际化的展览,这对川渝两地艺术生态与学术氛围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一些实验空间、非营利艺术机构和画廊所推出的展览,也将艺术生态逐渐丰富和多元了起来,Art 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出现也成为一大亮点;‘艺术与乡村’,‘参与式艺术’、艺术介入社区、公共艺术等成为2018川渝重要的学术话题,其中有四川的‘广安田野双年展’、‘诗意的所在’眉山乡野艺术节,重庆有‘2018悦来公共艺术展’,连同四川美院举办的‘社区更新与公共艺术’国际学术论坛和一系列与公共艺术相关的学术讲座,都起到了推动、拓展公共艺术领域话题与理论的深度;青年策展人与青年艺术活动在去年的川渝也十分活跃。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公共艺术,Art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2018川渝艺术生态,,重庆,艺术家,展览当代艺术 公共艺术 Art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 2018川渝艺术生态 重庆 艺术家 展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