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蒨
()近日,一百七十多件套中国古代乐舞俑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蒨带领的团队中复活。这批陶俑代表了从战国至明代两千年间中国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舞蹈、杂耍类陶俑,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貌的各类歌舞陶俑形象。基本呈现了中国古代乐舞俑发展脉络。
再具体介绍此项目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陶俑历史。俑是中国奴隶封建社会代替活人殉葬的物品(多以人、动物形象出现,且多为陶制),它以真实直观的形象将中国三千年中历朝历代的社会习俗、生活百态、各类人物及服饰、器物如实再现,使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风貌,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都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如陕西秦兵马俑即为一例),这在世界文化史中是绝无仅有的。陶俑在明代已衰亡,其技术也已失传,这是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
优美的乐舞俑
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蒨女士从事研究历代陶俑复制造型及工艺长达三十余年,在不断的实践中创造并掌握了一整套复制彩绘陶俑的技术及工艺,使这一失传已久的古代艺术制作技术得以完全恢复。她制作的“唐代打马球俑”八件作品参加1984年奥运会的“中国古代体育展”获得极大轰动。她制作“唐代粉彩女俑”曾连获1987、1988年中国第二十、二十一届旅游纪念品大会一等奖。王蒨再接再厉,又以中国古代乐舞类陶俑为题材,复制了从战国至明代两千年间中国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舞蹈、杂耍类陶俑共一百七十余件套。其中有集音乐、舞蹈、杂耍、滑稽于一陶盘热闹非凡的“西汉杂耍乐舞俑群”;有动势夸张、充满活力和气魄的“汉说书俑”、有壮硕粗悍的北朝少数民族“骑马吹角俑”、有隋代方面大耳、排列成阵的“伎乐俑群”、更有唐代丰富多彩的乐舞大全貌;有潇洒飘逸的唐宫廷“燕乐舞俑”、有充满热烈气氛的西域风格的“胡人乐俑”、有那被唐代诗人传颂,杨贵妃曾表演的“霓裳羽衣舞”、还有惊险的飞马击鞠……它们将大唐盛世渲染得淋漓尽致;南唐一组舞蹈回映着唐代的遗韵;南宋小儿的角执(相扑前身)憨态被捏塑得栩栩如生;更有元代北方游牧民族粗犷风格的“胡人骑驼击鼓俑”以及韵味十足的元代“蒙古乐舞俑”……,这些乐舞类陶俑或气势雄大、场面壮观、龙腾虎跃,热烈奔放;或轻歌曼舞、飘逸自得;它们迥然不同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时代音乐舞蹈的各自特点,生动地勾划出中国音乐舞蹈在二千多年中的发展演进轨迹,体现出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上一页 12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王蒨,碑林副研究员,古代乐舞俑,第44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杂耍,中国古代,陕西省王蒨 碑林副研究员 古代乐舞俑 第44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 杂耍 中国古代 陕西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