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19年初,艺术头条启动全国性盘点类选题【艺术城市】,在“杭州”选题策划过程中,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的反思让人警醒,故特经允许,全文发布。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
2018年,杭州诸多艺术事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美院90周年校庆,主要展览虽然是在北京和旧金山两地,但杭州也有一系列重要活动。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是3月16日的“重返孤山”大型影像行动。当时出动了12条船、18台电影摄像机,老老少少500多人行进在烟雨迷蒙的湖山之间,构造出几代艺术家生命中的高光时刻。我相信这部影片打动了非常多的人。加州美术学院院长斯蒂芬·比尔告诉我,虽然他并不明白这群人为什么在湖山之间行走与眺望,却能体会一种感觉:一是时间的忧郁,即历史感;二是在朝向湖山观望时,所有人都展露出生命中的尊严;三是学院的家族感,这是现在的西方大学很少有的。
关于展览,我觉得首先要提及的,是由浙江省文化厅、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中国美术学院携手主办的“千载清风”纪念文同诞辰1000周年系列活动。这场高质量的古代书画展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墨竹的聚会。文同千年,是一个观念的千年——“胸有成竹,身与竹化”,物我之間,人天之际,笔意生意合为神气,成就了中国画史的千载风华。
其次则是年底在浙江美术馆举行的“和风屏山——第五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国画双年展历来有一个逻辑,就是从中国书画特有的形制出发,探寻它的形式基因、展示机制和场所精神。这次展览以屏风为创作媒介与展示策略,深入挖掘屏风的历史内涵与表现潜能,探讨屏风的空间意识与场所精神。屏风既是实物,也是一种图像;既可以分割实际的建筑空间,也可以构造出象征性的社会空间;既具有现实之功用,又是通往图像世界之入口。无论在汉唐的礼仪性空间,还是宋代以降的书斋式空间,屏风都以其独特的符号形式构造出中国绘画的一种场所精神——显隐相间,隔而不断。
另外,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也带来了非常多的展览内容,如“超越建筑的西扎”,是这位建筑大师在亚洲的最大规模个展。观众可从中领会到一位世界最顶尖建筑大师的思考以及他对空间非常有创建性的构造;更重要的是他独特的形式意志——他是如何从现代视觉与空间元素中创制出古典性?他纯粹却不简单的空间是如何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品质?
年初中国美院美术馆推出了“西湖志II——徐君萱、金一德作品展”,这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家个案序列,值得玩味。“西湖志”系列有三个基本的做法:一是坚持做双个展,每次邀请两位艺术家做平行之展示;展览各自独立,观者却可以现场感受到两个展览间的亲熟关系,更可观摩两位艺术家的彼此镜鉴。二是展览必与西湖相关,“西湖志”之外不设展览标题,只有艺术家姓名。三是不立文字,展览不做展签,所有作品皆为“无题”。这三个做法,只是为了显明一种姿态,一种价值,一言以蔽之——纯粹。画之纯粹,人之纯粹,这久违的“纯粹”,就是“西湖志”所坚持的唯一价值。因为“西湖志”也是“西湖人物志”,它希望展示出西湖边生活着的一批艺术家的清白人生,以及他们的“为己之学”。我想这也是杭州文艺界最核心的价值。
此外,中国美院的“双/三年展群落”依旧非常活跃,对专业领域的影响日增。其中,一年一度的“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越来越成熟,今年做得尤其具有开放性和实验性,代表了当代绘画一些有意思的实验面相。相信这个展览会逐渐发展成为国际青年画家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学术平台。
美院之外辐射出来的当代艺术青年生态同样值得关注。如宋振熙和林灿文等人策划的“女神的装备”,此展在全城多个场馆爆发,取得喜闻乐见的有效传播,在年度青年艺术家策展中很出众,甚至被当成了“网红展”。此外,杭州艺术圈固然有非常文人、很传统和很高大上的一面,但年轻艺术家里也始终存在一种轻松好玩的“恶趣味”、“重口味”,马丁戈雅以及今年的“花鸟集”就是其中的代表。
当然,杭州还有一些不得不说的重要体系与艺术有关,如云栖2050大会。虽然志愿者001号王坚博士提倡的是“让年轻人因科技而团聚”,实际上团聚主体中有相当多的是“艺术份子”。关于“云栖2050”,王坚说:“一切都是出于志愿”。关于“志愿”的权利和义务,他说——“最大的义务就是来做这个事情,最大的权利就是选择不做这个事情”。关于这次以“团聚”为唯一目的,以“年青”为唯一价值的大会,我认为有三点很了不起:1.独特的方法——用结果倒推出原因和做法,以数量做条件,以一切为理由。2.不是以创造为责任,而是为责任而创造。3.这次大会唤起了一种“莫名冲动”,这种“莫名冲动”挽救了“志愿”这个伟大的词。云栖大会会址旁的“博悟馆”,关注科学和艺术对人类创造力的研究,起点非常好,虽然叫“馆”,但是由于用“悟”取代了“物”,这就始终保持为一个project而非institution。阿里巴巴推动的淘宝造物节也很有意思。中国第一个博览会“西湖博览会”是1920年代末由美院几位教授策划设计,而第二届淘宝造物节回应这一事件,在孤山湖畔启动,汇聚了一批年青人的热情。这个造物节的要害是怎么“造”起来?如何让痴迷、依赖“淘宝”的一代年轻人从消费者变成创造者?
总体而言,我觉得2018年杭州有非常多重要有质量、有意思的活动,但本城的艺术生态依然存有某些缺陷。一方面,美院太强大,几乎所有重要的事情都与美院相关,民间的艺术生态发育得不够,画廊体系还没真正展露生机,艺术园区尚未绽放出活力。另一方面,似乎这么多年,杭州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密切的跨界艺文群体,作家群体、影视群体、艺术群体,包括科技群体,这些群体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和实质性的联动。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每年大量的学术讲座和展览,质量很高,但大多封闭在校园内。其实这些讲座和展览都向全社会开放,但渠道不够,传播网络没有充分动员起来。来年希望能够建立起更通畅的连接通道,特别希望本地同道能多参与美院的艺术生活,因为美院做事情从来不只是为了美院自己,而是要汇集全世界的艺术和思想资源,传递给任何希望有所创造、自我改变的年青人。
相关阅读
【艺术城市之五】2018杭州:江南折叠中的大江大河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城市,高士明,,展览,艺术家,美院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城市 高士明 展览 艺术家 美院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