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对话上海民生甘智漪:一座民营美术馆走过的十年_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静安-展览-新馆

编辑:彭菲 来源:雅昌网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新馆外景效果图2018年12月28日,位于上海世博会原法国馆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BoZoD0EuFR2GBoJVK2Uv8DP2yLiZnK4ZBRZdHZ8L.jpg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新馆 外景效果图

2018年12月28日,位于上海世博会原法国馆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发布迁址公告:自2019年1月1日起,该馆迁往静安·新业坊。新馆预计于4月试运营,5月启动首场展览。

据悉,新馆面积约为6700平方米,平均层高达5米,核心筒展厅高达12米,适合展示各类艺术品。此外,“民生美术文献中心”将在新馆扩大4倍,成为静安区图书馆艺术分馆。

馆长甘智漪告诉艺术网,此次搬迁是为配合市政建设。“离开法国馆,我们非常不舍。但我们对新馆有信心,将致力于打造静安的文化名片。”

从红坊、原世博会法国馆到静安·新业坊,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已走过十年。十年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先后举办国内外展览60余场,公共教育活动近700场次,观展人数达100万人次。此次搬入静安·新业坊,标志着美术馆进入一个新阶段。

oJJ74eK7Lamwo92cpCxNn86wCtn4r0a9t16wvvdT.jpg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新馆 效果图

美术馆的新名片:静安·新业坊

静安·新业坊是上海静安区“一轴三带”区域发展战略下的首个大型发展项目。整个项目占地160亩,原是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在临港集团的助力下,废置的老厂房重新改建,成为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据悉,老厂房由Benjamin Wood主导改造,其曾参与设计上海新天地。整个改建方案参考了老厂房的历史:原厂区始建于1959年,是沪上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的时代缩影。建筑师保留了旧建筑,令其继续与时代和城市相连,上海民生新馆便是其中一座工业遗存。

坚持与时代相连的信念,是美术馆的选址理由之一。“这些年,很多文化项目的发展,都来自对原有老建筑的合理性改造。静安·新业坊是新的一例,我们选择那里,也是为城市更新做出贡献。”甘智漪表示。

“要找到专业的美术馆空间很难。” 甘智漪感慨:“空间要同时满足层高够高、体量够大,还要考虑地理位置,还是得现房。”据其透露,过去一年,她与团队曾看过13处空间,因各种原因不作考虑。山穷水尽时,曾探讨过“过渡方案”。“与团队沟通后,我们觉得不要过渡。因为,我们已经被过渡过了,再过渡,美术馆就要在整个上海‘飘’,对始终坚持公益的民生艺术机构而言是很不利的。”

正在此时,上海交通大学王林教授向其推荐了静安·新业坊。接洽后,双方达成共识,两个月里签署了协议。新馆选址得以尘埃落定。

据悉,上海民生新馆由中国美术学院谢天副教授带领的团队主导设计。“整个时间很紧张,中国美院团队在极紧张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给了我们一个最专业最好的方案。”甘智漪说。据其计划,新馆依然延续之前的定位——致力于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群展,推出中外艺术家的个展,以及引入大量的文化活动。

RSBMKkfHfT0RfHjcCY6M05pIgSFXHULBuGElLmQ7.jpg

位于世博园法国馆的原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民生不息 十年坚持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涌现出多家民营美术馆。2005年后,在金融、地产等相关行业的推动下,民营美术馆在各个呈现形成不同的阵营,打造独立的艺术展示、收藏、公教为一体的艺术中心。

O3zQqB2ldJ5DniZNk4Iv7xu4Dksr6c9049d0ewWm.jpg

lcL2ofI9syhoB7C5I9DuiAn7nTMjJQqq4gEuoqp9.jpg

bznYJW63TBGyh1cU4UUYhEsIrhLMZVmnWGlGJP5j.jpg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部分展览海报

2008年,中国民生银行创立“公益艺术基金”,每年对公益艺术事业和非盈利机构进行捐助,其中包括上海与北京的民生现代美术馆。也是这一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筹建。2010年4月,美术馆选址上海红坊,正式拉开开馆元年。在红坊的六年里,美术馆不断推出具有影响力的专业艺术展,如“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1979-2010”、“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文化部“2011年度最佳展览”)、 “物体系”(文化部2015年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学术展览)、“转向:2000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等,共计48场,在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kYSeXc2tWZ8n0068x4CwUC8574l8MfSIURo7svj9.jpg

nT9BnlN98HD1mNM7zhOMryYfvfdQteB9yz4lnnrM.jpg

位于世博园法国馆的原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改建现场

上海世博会后,那些被保留下的国家馆该如何与这座城市继续对话,是沪上热议的一大焦点

2012年,民生银行启动对原法国馆的改建项目;次年,原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开始筹建。 2014年,原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以展览“多重宇宙”开幕。彼时,民生迎来了在上海的双馆时代:浦西馆已累计多年经验,不仅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不同话题,其成立于2012年的“诗歌来到美术馆”,更是国内首个以诗人和诗歌群体为主体的对谈项目;相对年轻的浦东馆则聚焦国际视野,先后推出“光!”、“非形象”、“真实的假像”等主题群展,同时引入“万恶之首”、“秘密花园”、“西游记”等中外艺术家的大型个展,成为浦东新区数一数二的当代艺术机构。

dmf13MvFM4Y1iXnT5GGglZoPs8s8Ozd2RzdCymHM.jpg

原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开馆展“多重宇宙”

vrH9vK2kAGPEaNXNtwAxJPm3FFrsEFvbnRmTVsdq.jpg

rI8OV82QBLHhNumMRiJGOlZJZMM72atq5f2pOgX7.jpg

展览“生声不息” 现场

0U21s3rdp2Fk5ldDIxeavkEPCczH9uzux6Axo9ZB.jpg

KcfADyzxl1jxZQX5ePwK49tlbRaXnonOKIXalnMc.jpg

展览“透明的声音”现场

2017年初,民生美术机构战略调整,上述双馆合并。 整合后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创造了新的高度:其中,国际群展“透明的声音”、品牌公教“上海制造”同时入选文化部“2017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展览“生声不息”获得文化部办公厅颁发的“全国美术馆优秀青年策展人”; 群展“透明的声音”、“反向折叠”黑川良一个人项目、“葵颂——许江近作展”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的支持;另有六个展览和项目得到浦东新区宣传文化发展基金的支持;而“民生美术文献中心”得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项发展基金……

沉甸甸的殊荣,激励着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继续走公益之路。

“十年来,中国民生银行始终怀抱着承担社会责任的初心,致力于建造世界一流的美术馆,来回馈和贡献于社会。搬至静安·新业坊后,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未来会更好。”甘智漪说。

2TEdaBAgnRsjcbNo9i6GA3MIwL6LLJZvzLYQwomu.jpg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

对话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

艺术网:您是什么时候得知美术馆需要迁址?

甘智漪:2017年,我们就得知政府要在这里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并且保留原世博会法国馆、意大利馆、俄罗斯馆和卢森堡馆。对此,我们曾欢欣鼓舞。一来,文化公园是政府项目,我们美术馆所处的法国馆处于文化公园的范围里。二来,我们在真正地做公益,文化公园里有座美术馆,很符合国际惯例。所以,我们觉得是不会搬的。

不过,2018年1月,我们收到了政府的函件,为配合市政建设,我们得在3月31日前搬走。我们一度非常焦急。因为,美术馆不能就此关门,而且短短两个月,能去哪里?于是,我们努力与多方部门协调,最终,世博公园相关部门在世博文化公园建设期间,专门为美术馆和美术馆的观众们留了可以进出的道路,直至我们完成2018年的最后一场展览并迁出世博地区。对此,我们很无奈,但也很感谢世博集团,虽然时间依然很紧,但总算有时间找到新的场馆。个中艰辛,大概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

艺术网:筹备新馆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

甘智漪:去年我们很忙碌、也很艰难。一方面,我们要落实原定的展览;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寻找合适的新场馆。对此,每一位上海民生馆的同事都付出很多努力,是他们鼓舞着我坚持下去。

我们愿意积极配合市政建设,但离开原世博会法国馆,我们是非常不舍的。合适的场馆非常难找,它要满足足够的层高和展线,体量要足够大,还要是现房。为此,浦东新区政府也曾想尽力“留”住美术馆,他们曾给过不少方案,但涉及到各种原因,我们都没能留下。因为,作为一个公益的美术馆,选址时得考虑与艺术家、策展人和公众的关系——美术馆应该在上海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让艺术更贴近大众?因此,用地期限和地理位置也是选址的主要因素。

我们看了13处地方,也有快要“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们一度想,若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得有个过渡方案,等待场馆的尘埃落定。但与团队沟通后,我们觉得不要过渡。因为,我们已经被过渡过了,再过渡,美术馆就要在整个上海“飘”,对始终坚持公益的民生艺术机构而言是很不利的。

就在这时,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林教授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王林教授长期致力于上海城市文化园区的建设和改造,她给出专业建议,推荐了临港集团在静安的新项目静安·新业坊。

艺术网:决定迁往静安·新业坊的原因有哪些?

甘智漪:首先,临港集团的这个项目非常棒。那里原是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如今面临产业调整,需对工业遗存进行保护性改建,这与整座城市改造的大基调是不谋而合的——我们发现,这些年,很多文化项目的发展,都来自对原有老建筑的合理性改造。静安·新业坊是新的一例,我们选择那里,也是为城市更新做出贡献。其次,老厂房的整个结构非常符合美术馆的办展标准。再次,我们还考察了新馆周围的人流情况,据我们估算,新馆周围五公里的居民数量约是30至40万人,这一数据是原世博会法国馆的一倍。因此,在静安区政府、静安区文广局的支持下,在临港集团的推动下,短短两个月,我们就签约了。

在这里,我要感谢静安区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目前,区政府承诺,给予我们所有支持文化项目的政策。尤其感动的是,在我们还没正式入驻静安区时,区政府已开始支持我们的“民生美术文献中心”。搬入新馆后,“文献中心”的区域将扩大4倍,并成为静安区图书馆的艺术分馆。届时,市民可凭身份证来美术馆看书。正因政府的支持与承诺,坚定了我们团队,以及民生银行继续做公益的信念。

此外,我还要感谢中国美院谢天副教授及其团队,在极紧张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给了我们一个最专业最好的方案。正因有他们的助力,上海民生新馆才能够以最快的时间与公众见面。

艺术网:搬入新馆后,展览和相关工作有哪些计划?

甘智漪:如果施工一切顺利,我们会在今年4月试运行,举办第一期“诗歌来到美术馆”;五月下旬,推出今年第一场展览。相信这里会是下一个文艺青年的“打卡”地。

迁入新馆后,我们依然延续之前的定位——致力于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群展,推出中外艺术家的个展,以及引入大量的文化活动。我希望,新馆将成为静安的一张文化名片。

艺术网:从最初的红坊,到一城双馆,再到双馆合并,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面对多次变化和挑战。期间遇到过哪些问题?

甘智漪:两馆合并时,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这个结果。有人说,上海民生馆肯定要走下坡路,观展人次肯定要缩水。

不过,两馆合并后,我们以金融理念办馆,创造了上海民生馆的辉煌时刻。

两年来,国际群展“透明的声音”、品牌公教“上海制造”同时入选文化部“2017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为全国民营美术馆摘得唯一一个“优秀展览项目”奖,也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展览、公教双双入选的民营美术馆。我们还有一个展览获得文化部办公厅颁发的“全国美术馆优秀青年策展人”(“生声不息”,策展人孙啟栋),三场展览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的支持(群展“透明的声音”、“反向折叠”黑川良一个人项目、“葵颂——许江近作展”),六个展览和项目得到浦东新区宣传文化发展基金的支持(“天气大战”马慈•贝格特 拉瑟•贝格斯特姆双人展、“生声不息”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个展、第四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当德彪西遇见杜丽娘”、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7年度运营费用),我们的“民生美术文献中心”得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项发展基金。除此之外,我们的公共教育项目、美术馆的画册、和部分展览的视觉设计,都曾得到过国际性的奖项(“生声不息”主视觉获亚洲设计奖)。这些获得政府的支持和奖项,都是我们努力的成果。

艺术网:大多数民营美术馆表示很少得到政府的支持,这方面您有什么经验?

甘智漪:这要感谢我的金融背景,我从一个金融专家的角度去看政府的有关规定,其实是非常清晰和简单的。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如果你要去做一个公益的美术馆,政府的所有政策都是开放的、支持的。

我一直呼吁,美术馆馆长要学法律。懂法,才能够更好地保障美术馆的权益。目前,国内很多艺术机构在合作时没有完善的合约,这或许会令美术馆丧失很多利益,甚至可以说是伤害了美术馆。正是我之前的工作经验,让我在过去几年内,为美术馆争取了很多利益。

艺术网:您认为,目前国内民营美术馆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

甘智漪:有不少问题值得关注。这几年,国内进入了民营美术馆的高速发展阶段。我们诚心做公益,但做公益的资金来自哪里?相信这是绝大多数美术馆正在困扰的问题。受相关政策影响,国内公益美术馆的场租、水电煤、赞助和其他运营费用并未受到相关的减免优惠。所以,在做公益的道路上,是有很大的难度,要坚持并不容易。

另外,我还想提美术馆场馆的问题。一般而言,民营美术馆不可能自己买一个空间,也很少有机会请建筑师专门建设一座美术馆,大多还是选择租赁的方式取得场地。但我们发现美术馆很难找到可以永续运营下去的空间。许多由工业遗存改造而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其用地性质其实很难改变,很多属于用租赁的方式进行部分改建,而租赁期限不长,一般在15年-20年。所以,一旦涉及到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或其他不可控的因素,这些美术馆只能被动迁。这也是我们之前合并和迁址的经验。在此情况下,美术馆不得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对于一家艺术机构而言是很被动的。因此,我们呼吁政府相关部门,能出台相应的保障机制,给诚心做公益的美术馆一个稳定的“家”。

艺术网:今年是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十年,您如何总结这十年,又有哪些期待?

甘智漪:民生不息,责任不止。从2008年在红坊筹建第一座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始,我们不遗余力地推动艺术与文化。2011年,民生银行就给上海市政府提交了我们要用法国馆的报告;2012年,我们与上海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2014年法国馆对外开放;2017年,上海民生双馆合并,如今改建新馆,标志着新的开始。

十年来,中国民生银行始终怀抱着承担社会责任的初心,致力于建造世界一流的美术馆,来回馈和贡献于社会。在此期间,上海民生举办了超过1000个文化艺术项目,吸引了100万人次的观展流量。搬至静安·新业坊后,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未来会更好。

艺术网:谢谢。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甘智漪,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静安,展览,新馆甘智漪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静安 展览 新馆
下一篇:张士军任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委员_杨晓阳-张士军--党委书记-工作-党组||上一篇:朱伟:关注社会现实_在野个体艺术家面临的生存挑战_水墨-朱伟--中国-系列-艺术家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