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发》最早记载广陵潮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在秦汉之际,发生在扬州、镇江一带的广陵潮已经成为一大奇观,使许多文人骚客留下传世诗篇。我国历史上最早描写广陵大潮的,可追溯到2200年前西汉大文学家枚乘的《七发》:“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壮,至江北,激赤岸,尤为迅猛。”说涨潮之时“状如奔马”、“声如雷鼓”、“遇者死,当者坏”。就连观潮的时间也与现在的“八月十八钱塘观潮节”大致相同,都是在中秋之际,月球引力导致潮水最高最大。除了枚乘的《七发》最早描写广陵潮外,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写道:“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看到广陵潮,曾惊叹:“嗟呼!天所以限南北也。”南朝乐府民歌《长干曲》提到:“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南齐书》记载:“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海陵(今泰州一带,时属扬州管辖)观涛,与京口对岸,江之壮阔处也。”
但是,到唐朝以后,广陵潮便逐渐小了。诗人李颀有诗:“鸬鹚山头片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大诗人李白在《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诗里也写道:“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因夸楚太子,便睹广陵潮。”有诗仙美名的李白素来豪放,是浪漫主义者,但是他却只用“便睹广陵潮”这样平淡的诗句来描绘,可见当时的广陵潮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磅礴。在唐大历年间,广陵潮完全消失。
广陵潮已消失1200余年
那么广陵潮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消失的呢?现代学者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认为,广陵潮是扬州历史地理上特定条件下一种罕见的自然景观。
现代学者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认为,2000多年前,当时扬州的长江段也和现在的钱塘江一样,有着生成大潮的地理条件。几千年前,扬州位于长江和大海的交汇处,“襟江带海”,地理位置有些类似于今天的上海。长江入海口也是“喇叭口”形,扬州与江对面的镇江焦山形若双阙,亦称“海门山”,江面比较狭窄,形成“陵山触岸,从直赴曲”的地理态势。扬州以下骤然开阔,散布沙洲,海潮上溯到此处,江的宽度和深度都向上游急骤减小,成为漏斗状,能量与水量聚集,水体急速上涨,于是形成奔腾澎湃的潮涌。
西汉枚乘的《七发》约写于公元前二世纪中叶,正是广陵潮全盛之时,也是扬子江地形最适合潮涌发育形成的时期。后来,由于长江挟带泥沙在入海口日益淤积等原因,海岸线不断向海洋延伸,长江入海口日渐东移,扬州的地理位置逐渐远离出海口,形成潮涌的条件越来越弱,到了唐代,广陵潮就逐渐销声匿迹了。现在学者一般认为,广陵潮完全消失是在唐大历年间,即公元766年—779年之间。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今天的扬州是一座沿江内陆城市,距离海岸有几百里之遥,几乎见不到潮涌现象。至今,长江口也只在崇明岛北侧一带偶有涌潮出现,但气势和规模都已很微,与当初的广陵潮有天壤之别。
关键字: 内容标签:排空,潮涌,波澜壮阔,大潮,钱塘,唐中,叶前广陵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