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昭王渡》:家与国的选择

编辑:Jina 来源:文化发展论坛
 


北京京剧院的小剧场京剧《昭王渡》(编剧:刘侗、翟霞、导演:李杰))在2010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亮相,这也是第一个在“青戏节”亮相的戏曲剧目。演员阵容上,奚派老生张建峰、梅派青衣郑潇,都是80后新人,使得《昭王渡》散发出逼人的青春气息。

《昭王渡》的故事源自元杂剧《疏者下船》,讲述吴王伐楚,楚昭王携妻儿,与王兄一起,狼狈逃亡。过江时,忽遇风浪,疏者下船,以保全余者性命。王子不孝,竟将父亲作为疏者,楚昭王大怒,王子在弑父失败后,投江自杀。江面上飘浮着无数楚国战士的尸体,其间,竟有艄翁之子。艄翁责怪楚昭王贪恋美色,荒废朝政,王兄则要杀王后,以做惩戒。尽管王后难舍夫妻恩爱,但亦跳江自尽,成全昭王复国之业。船靠岸后,《昭王渡》给了观众两个迥然不同的结局:昭王不愿上岸,在小船儿上悠悠荡荡,消失在江河湖泊;第二个结局,楚昭王决意重整河山,恢复霸业。

《昭王渡》一开场就直接切入紧张的戏剧性环境,悬念迭起,而“选择”却是剧情紧紧围绕的命题。在小船未出现之前,楚昭王一家面临着以身殉国还是苟且偷生的选择;上船后,“谁是疏者”,这又是一个选择;接着,楚昭王面临要王后还是要复国的选择;最后,楚昭王面临个人命运的选择:是撒手红尘,还是领兵复国?这些“选择”,看似是楚昭王一家人的事,然其实,生活中的我们时时也是要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不论哪一种选择,都必定有所牺牲,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在第一轮“选择”中,楚昭王国破家亡就在眼前,当楚昭王担心王子被俘后受辱,欲提剑杀之时,我想到了明崇祯帝一剑挥向长平公主,道:“要怪你就怪生在帝王家!”不管哪个朝代的末代君王,不管他本人是勤政还是昏庸,一般都要担负起祖上积累的各种罪责,此刻的王族子弟连寻常百姓都不如,这便是“自杀自灭,一败涂地”。

楚昭王试图自刎,被王后拦下,王后吹曲,唤回昭王的求生意志。后世的虞姬如果也有王后的几分智慧,楚霸王也许就不会自杀在乌江畔了,楚汉相争的历史必将改写。王后回忆往昔恩爱岁月,唱段旋律从江南“孟姜女小调”改编而来,给全剧血泊狼烟的战争背景增添了几分柔情。

第二轮选择,“谁是疏者”,除了王子外,其他三人都写了自己的名字,展现了自我牺牲精神。王子选择让父亲死的理由是,如今的国难,责任在父王,没有理由让他一个小孩子承担,并挥剑刺父。“弑父”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绝对大逆不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但王子的辩驳也未尝没有他的道理。在皇室斗争中,父杀子、子杀父,于中国历史并不鲜见,说穿了,帝王家的亲情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当王子死后,王后悲痛万分。紧接着,楚昭王和清传奇《长生殿》里的唐明皇一样,面临“马嵬坡事变”。马嵬坡上,六军不发,将士们要求处死杨玉环;小船儿上,王兄逼楚昭王杀王后,这样才能让楚国子民齐心复国。楚昭王在美人与江山之间徘徊,王后则毅然放弃生命,以激励楚昭王重整旗鼓。王后的举动,无疑是符合中国儒家礼教对女性的要求:克己复礼、义重于情,这样,也使王后的生命闪现出圣洁的光辉。

最后一轮“选择”,于剧情来说,单属于楚昭王;跳出剧情,“选择”也属于观众。我始终认为一个有担当感的男人应该安邦定国,造福苍生,故而我宁愿选择第二个结局:楚昭王重新振作,挥军反戈。在他复国之后,他可以隐居田园,追忆他的亡妻,如此,方做到于国于家两不负。

《昭君渡》的剧本内涵已经非常丰富,是近年难得的戏剧性、思想性兼备的佳作。在表、导演二度创作上,因为演员比较年轻,可能还需要更细致的打磨。对于张建峰来说,“楚昭王”是一个相当值得挖掘的人物,某种程度来说,他拥有了一次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的机会,很是幸运。目前,张建峰在帝王的气质上需要加强,帝王即使落魄,终究有王者之风,这方面,张建峰可以参考上海昆剧团蔡正仁扮演的“唐明皇”。郑潇扮演的“王后”,在王子死后,表现失子之痛上稍微欠火候,其实,不妨运用跪步、滑步、水袖等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感起伏。而今,我也知道,戏曲人很难像梅兰芳那个时代那样创造许多新的表演程式,那么,过去好的程式能够巧妙化入,亦可丰富人物的形象。另外,导演应该考虑到小剧场的特点,适当对一些场面进行调整,使其画面感不那么突兀。






关键字: 内容标签:选择,昭王渡
下一篇:钱塘大潮排空来 唐中叶前广陵潮涌更加波澜壮阔||上一篇:中国最后的“奉祀官”:以传承孔子文化为己任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