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追忆小说家梁羽生 与先生共事的"大公报人"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政协报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1924年3月22日生于广西蒙山一个书香门第,祖籍也是广西蒙山县,少年时代在家乡念书,上世纪40年代初到广西平乐、桂林念高中。1945年9月,他考入广州岭南大学经济系念国际经济(兼修中国历史),1949年7月毕业到香港谋职。经过一番考试,顺利进入香港《大公报》任英文翻译,3个月后任副刊编辑,由此开始在《大公报》长达37年的办报生涯。

    《大公报》对于梁羽生来说是块福地,因而他对《大公报》倾注了深深的情感,尤其对“大公报人”,更是寄予无限的怀念。

    1949年7月,梁羽生初入香港《大公报》接触的第一个人就是该报的翻译主任蔡锦荣。他回忆说:“蔡锦荣曾经是我的‘顶头上司’,1949年我考入香港《大公报》当翻译,正是归他领导。不过大约只有3个月光景,我就转到副刊科了。时间虽短,印象却深。他的英文‘功底’深厚,译员每有疑难,他都可以随问随答,像一部活字典。他做人方面,则更具特色。他是个直性子,乐于助人,亦不怕得罪人。”

    梁羽生还有一位“顶头上司”,是该报副总编辑陈凡。梁羽生、陈凡、金庸(查良镛)曾以“三剑楼随笔”的笔名,开设武侠小说栏目。悠悠往事,每一个细节,都让梁羽生回味:“陈凡是香港《大公报》前副总编辑,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曾经写过武侠小说,笔名百剑堂主。金庸和我,则是副刊编辑。由于大家都写武侠小说,陈凡提议我们合写一个栏目,名称就叫‘三剑楼随笔’。专栏自1956年10月开始,只3个月光景就结束了。但3人一共也写了近百个题目,约15万字。从‘三剑楼’‘关闭’到陈凡去世刚好是40年。40年间的变化之大,真是当时意想不到的。”梁羽生佩服陈凡的记者经历,说他有“侠气”:“说陈凡有‘侠气’,那也不是随便说的。陈凡是《大公报》记者出身,抗战时期曾翻过十万大山,沿中越国界边境线旅行采访,为《大公报》写了出色的《中越边境见闻》系列报道。又曾以‘皮以存’的笔名,写了一本名叫《转徙西南天地间》的书,报道湘桂大撤退这一场空前灾难。从这些作品亦可见其侠气。”

    高朗,香港《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副刊编辑,对文史有浓厚兴趣,且以著《黄巢传》闻名。由于高朗长期担任副刊的领导工作,“荒废”了文史才华,但《黄巢传》一书的出版,让梁羽生“庆幸”,高朗得偿所愿。梁羽生最为看重高朗晚年所写文史作品,“他是一直在进步中,尤其在‘晚年’所写的一些文史小品,看得出他已是日渐趋于成熟,‘收拾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写的东西,也比以前‘踏实’得多了。‘爱读书,勤写作,专业竟忘家室,最伤故里魂招!’这是我给他写的挽联的下联。他一直都是‘单身贵族’,未曾成家。他是心脏病突发死亡的,第二天才给发现。如果有妻子在旁,或可挽救。假如他可以多活十年、二十年(他死的时候,只有54岁)。它可能成为一个文史学者,而写的作品也必将比《黄巢传》更有分量,更有价值。”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梁羽生初入香港《大公报》,由于是单身,住在报社提供的“集体宿舍”(即赞善里八号四楼)内,一住就是7年。这个昔日的栖身之地,同样也给他带来亲切的回忆。他曾清晰讲述,娓娓道来:“赞善里位于香港坚道,横街小巷,毫无特色。附近有点名气的建筑物只是一座中区警署。宿舍是再普通不过的旧楼,楼高四层,四楼连接天台,活动空间较大,‘环境’算是最好的了。当时住在那里的,年纪最大的是谢润身,人称老谢;年纪最小的是查良镛,大家都叫他小查。老谢是经济版编辑,小查是翻译。另一位级别和老谢相当的是翻译科主任蔡锦荣。还有一位人称‘何大姐’的何巧生,是翻译科的副主任,年纪比老蔡还大。小查在赞善里宿舍住的时间很短,大概只有几个月。何大姐则住了十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报人,小说家,共事,追忆,梁羽生
下一篇:玺宝与符节信物||上一篇:两岸故宫将首次进行正式交流 商借文物办展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