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7日,中国油画协会主席詹建俊率领20多位中国油画名家来到大寨,举行主题为“回望大寨——纪念改革开放30年周年”的采风活动。詹建俊为郭凤莲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副珍藏了33年的速写作品。
郭凤莲说:“画得真好。”
詹建俊说:“那时候郭凤莲同志是风华正茂,是最美丽的领导。”
1964年,不满18岁的郭凤莲成为大寨铁姑娘队队长。在铁姑娘队的22名成员中,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不过18岁。就是她们,在一场罕见的洪水冲毁了大寨的田地和房屋之后,和男人们一样用自己的肩膀扛起灾难。这些和男人们一样承受苦难和繁重劳动的少女们,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人们用“铁姑娘”来为她们命名。
郭凤莲回忆说:“参加了第一线的劳动,那就是奋不顾身地要干,就是一个字,干……而且当时想的社会主义就是这样,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
对这个年轻的姑娘来说,最快乐的时刻是在参加劳动的一年之后。那个秋天,郭凤莲看着在废墟上重建的新居和40万斤粮食,激动不已。她第一次感受到智慧和勤劳具有多么大的力量,并深深沉醉于艰苦创业带来的成就感。更令她惊讶的是,大寨这个普通农村的名字开始频频出现在报纸、电台和先进事迹报告会上。
1964年3月28日,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茄向毛泽东汇报大寨事迹。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
1964年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表扬了一个小小的村庄——大寨,他把大寨精神总结为8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这一切,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而郭凤莲也日益为人们所熟知。
1973年6月,26岁的郭凤莲成为大寨党支部书记,她走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峰。她满足地看着大寨成为一片精神圣地,各地的人们朝圣般地涌来。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笼罩在光环下的人都能意识到光环背后的阴影。
郭凤莲坚信作为一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具有普遍意义。但是,那个时代所有被历史裹挟着往前走的人恐怕都来不及思考:大寨模式是否适用于从农村到城市,从教育、卫生、科学、文化甚至到国防建设的一切领域?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逻辑又是否符合逻辑呢?
当大寨这篇“文章”被人在“文革”政治舞台上越做越大的时候,它的示范意义也就越来越偏离中国农村的实际。
事实上,就连郭凤莲自己也没能把贫穷从身边赶走。
郭凤莲回忆说:“一年一口人分到的小麦是二斤半,这二斤半小麦在磨上还填不了磨盘眼儿。过年吃饺子,当时大寨人吃是玉米面饺子,当时非常困难,能吃得起玉米面饺子就不简单了。”
当辛勤的劳动并不能让人们收获富裕,甚至不能让人吃饱饭的时候,一些朴素的道理重新回到了人们心中。小岗村农民1978年冬天的冒险,在一年多后,变成了近三分之一中国农民的选择;又过了7个月,这个数字超过了五分之四。1982年的第一天,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1984年,99%的农民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农村焕发出重生般的活力。
大寨的道路成了过去时。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大寨,转身,姑娘,创业,郭凤莲,华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