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挺着大肚子、好吃懒做的熊猫阿宝,从笨熊猫变成了救世英雄。继《花木兰》之后,又一部中国题材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明日起将在北京公映。昨天,《功夫熊猫》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举行首映活动,当天所售票房也悉数捐给四川灾区。
放片尾曲观众仍不肯离场
在昨天首映礼上,熊猫阿宝的人偶出现在现场,受到观众热捧。据片方介绍,比真人还大特别定制的熊猫阿宝人偶,在内地只有四个,影片上映前后分别会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走动”。鉴于片中元素完全取材于中国,发行方曾一度打算将影片全球首映礼安排在四川卧龙举行,但这个计划由于地震而搁浅。导演斯蒂芬森也十分关心中国大熊猫经历地震后的生活状况,因此决定将首映票房捐赠四川灾区。在随后的观影过程中,每隔几分钟就响起一阵笑声、掌声,气氛极为热烈。放片尾曲时,全场观众仍然留在座位上,久久不肯离场,这在影院极为少见。
山水建筑混搭中国功夫
《功夫熊猫》光从名字上就能感受到强劲的中国风。故事并不复杂,在很久以前的中国和平谷里,笨手笨脚的熊猫阿宝,有个理想就是变成一代大侠。后来机缘巧合得以向浣熊师傅学艺,并打败了凶暴的残豹,阿宝在终极考验面前终于顿悟成功夫大师。
片中重要场景玉皇宫与和平谷,代表宫殿建筑与山水风光两种景观。其建筑风格模仿了武当山古迹,背景相当写意,漓江山水式的水墨画面既传统又唯美。山水、竹林、华服、庙宇等东方元素样样不少。为了让故事不露马脚,连筷子和青釉碗等细节都极为讲究,片中的动物们甚至穿上了道服,让熊猫吃起了包子。
在角色方面,影片编剧深得传统中国武术的精髓。片中的猴子、毒蛇、丹顶鹤、老虎、螳螂,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几路最具特色的拳法武术代表。那些会功夫的动物还各有鲜明的性格和习惯,虎妞、残豹和浣熊师傅还加入了心理描写,角色形象丰满。三场高潮武戏里,残豹越狱和索桥大战都处理得气势磅礴,让观众一时忘记了这是一部动画片。
笑场中有东方文化神韵
由于熊猫受自身体积限制,不可能像李小龙一般身手敏捷,也不能像李连杰打得有板有眼。片中的阿宝一举一动更具周星驰式的无厘头,爆笑的场景处处可见。熊猫最初陪父亲卖面条,它在店里的时候总是向顾客做出各种滑稽的表情和动作。在被推举为“神龙大侠”后,为了吃而练武功的阿宝同样笑料不断。笨拙、反应慢的缺陷也让熊猫不断制造笑料。抢包子、偷吃饼干等情节,熊猫憨态可掬的表情令人忍俊不禁。
除了景观建筑和中国功夫这些外在形式,《功夫熊猫》也颇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就情节来讲,这部片子是一个中国元素包装的励志故事,一个笨熊猫偶然得到机会担当救世主的角色,练成武功打败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打倒的对手。片中熊猫阿宝跟反派角色残豹形成鲜明对照。熊猫无心成为“神龙大侠”,却得到神龙秘籍,但发现秘籍是一片空白。残豹天生是练武奇才,却一心为争夺秘籍而丧失了自我。最后熊猫顿悟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秘籍,找到自我方能达到最高境界。这颇具立地成佛的禅宗哲理。
《功夫熊猫》的成功也给人以启示,国产影片急需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拍出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花木兰、孙悟空、熊猫、功夫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市场永远青睐技术与想像力领先的一方,它可以随意“掠夺”任何文化,然后进行重组。遗憾的是我们总处于落后的一方。(特派记者 周南焱)
解读
动画专家孙立军谈中国元素外流
中国土壤何以丰收外国庄稼?
“中国文化越来越火其实是好事,全世界每四五人就有一个中国人,这还不算喜好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这样大的市场谁不想插一脚?但从深层次看,我们应该有所警觉。”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作为国产动画创作的领军人物,对《功夫熊猫》成功应用中国元素含蓄地表示了疑虑。
“用中国的土壤种外国的种子,收成却比咱们自己种的要好,引发的问题可能不只是嫉妒那么简单。”孙立军以《功夫熊猫》为例,虎拳、鹤拳、蛇拳、猴拳各种中国功夫让人眼花缭乱,但你细细品味其中的情节,就会发现西方哲学和价值观的无所不在。“对大人来说动画片也许只是娱乐,但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讲,看动画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培养熏陶过程。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从外国人讲的故事中了解名不副实的中国文化,将形成一种外来文化习惯。”
光怨天尤人显然无济于事,我们何以用自己的土壤却种不出庄稼?孙立军将原因总结为4点——
中国动画缺少能把自身文化变成文化消费品的人才。“我们有的学生学了4年动画,拿了学院奖,最后却不做动画了。学院奖颁了7年,全国有近40名精英人才获奖,但只有不到15%的人选择继续搞原创动画,其他的都转行去做广告、游戏和包装了。”
有了好故事却找不到投资。“现在拍动画片,能有四五百万元人民币的投资就是极致了,你就算有了好剧本也不可能拍出《功夫熊猫》这样用几亿元人民币砸出来的大片。很多投资人告诉我,他不是怕花钱,是怕挣不来钱,用单纯的经济杠杆去衡量还在蹒跚学步的中国动画产业不可能有良性循环。”
片子做出来了,想进院线更难。“美国的动画大片票房有保证,观众也认可,谁愿意冒险上映国产动画呢?”孙立军认为,这点和国产文艺片的处境基本相似,每年投拍五六部动画,能进院线的最多二三部。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创作者过于浮躁。孙立军说,动画电影成绩不佳如果还能找到不少客观原因,那有政策大力扶植的电视动画恐怕就难辞其咎了。“国产动画动辄百集,听说还有上千集的,这在国际上也能创纪录,可惜光有数量没有质量。”他介绍,美国华纳电影公司一年详细策划8部动画,最后才会投拍两部,“像《功夫熊猫》这样精细的大制作,每一分钟段落都要制作8分钟的镜头,再从中筛选。我们原来的动画片《哪吒闹海》一个镜头也曾修改了18遍,现在还有人这么干吗?”
“客观讲,质疑创作实力差距明显的中国动画业为什么拍不出《功夫熊猫》这样的片子并不合理。中国动画产业方兴未艾,政府的政策扶持很重要,要让更多的动画片有机会进院线才能给国产动画发展机会。”孙立军说,国外的动画片创作主力都集中在实力雄厚的几个公司,设法整合精英资源是中国动画业的当务之急,各自为战不适合国产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已经开始倡议建设‘重大题材动画片策划委员会’和国家级动漫艺术馆这样可以整合资源的部门了。” (实习记者 闫川龙)
争鸣
“熊猫西用”是喜是忧?
《功夫熊猫》在北美以首周末6000万美元跻身票房冠军,同时也获得了今年动画电影的最高首映票房。专业影评人认为,该片有望打破1998年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的全球3亿美元票房,10年前的那部美国版“木兰从军”同样打的是“中国元素牌”。
不少观众提出疑问:中国元素成了外国电影的摇钱树,从花木兰到国宝熊猫,“熊猫西用”到底是喜是忧?中国动画人为何将自家珍宝“拱手”送人?
观点一
国外动画片用中国元素是好事
“中国元素走进国外动画片是好事。” 中国动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中秋说,“这是展示中国文化的一种机会,有些人要跳出来抵制其实很荒唐。”他认为,自己的文化就在手边却拍不出《功夫熊猫》这样的动画片,恰恰是因为我们太看重“本国传统文化”了。
“国际动物保护基金会的标志就是熊猫,熊猫的形象早已被世界认可了。功夫也是如此,早就演变成时尚的文化符号了,《功夫熊猫》的成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了中国元素。”他介绍,国外拍电影对题材的筛选很严谨,即便是古典元素也要挑有时尚价值的,“而我们动不动就把传统文化拔得很高,不注重文化价值的再开发,动不动举历史文明的大旗,这才是我们赶不上人家的原因。”
观点二
国产动画娱乐性不足说教味太强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国产动画中出境率绝对不低,只是没像人家《功夫熊猫》用的这么成功,不在肯不肯用,而在用得好不好。”动画剧本撰稿人吴桐是个“80后”,她认为,同样的“熊猫加功夫”题材,中国自己拍绝对要变味,“娱乐性不足,说教味太强是中国动画片的软肋。我做了几年动画撰稿人,制片方对剧本的限制很多,教育意义总被提到第一位。”她坦言,自己作为国产动画创作者的一分子却基本不看国产动画:“现在该思考的不是你的文化是不是被人家抢走了,而是怎么放开手脚让自己的故事有人听。”
观点三
中国本土文化流失严重
在某游戏公司市场部任职的张鹏,对《功夫熊猫》引用中国元素的成功毫不惊讶:“在游戏这行,外国人拿中国元素当卖点的例子数不胜数,日本有个著名的光荣公司,多一半的营业额来自中国的‘三国’和‘水浒’题材游戏。”他介绍,最为尴尬的是,这一系列的几十部游戏不仅在日本大卖,在中国的销量也非常惊人,“我们在花钱消费自己的文化,而且还毫无抵抗能力,你就算咬牙坚持不去玩、不去看,就能激励本国的创作者吗?”他非常无奈地承认,虽然心里有点不服,但《功夫熊猫》仍旧会去电影院看。 (实习记者 闫川龙)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由表及里,熊猫,中国,功夫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