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性打击也带来新的契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资华筠认为,地震虽然给那一地区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但是在重新崛起中也有可能出现新的契机。“比如羌族村寨,我们在恢复其原生性时可以借鉴瑞典、加拿大等国经验,在恢复重建的房子中设置抽水马桶等现代设施。一个民族在享有其文化的同时并不影响其享用现代文明,在保留其整体性、原生性和源头性的同时,必须要融入现代生活,变成真正的文化家园。”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则从丽江地震后重建的经验论证了民族村寨不仅可以重建,而且可以建得更好。“民族村寨的重建重要的是规划和论证,要选取最有价值的进行合理布局。生态移民、地震移民时,典型村寨是不能移的,而且村寨中的地标性建筑也要保留,具体到羌族就是碉楼、吊脚楼等。另外,羌族村寨中近年来已经消失的索桥也可以借此机会恢复,清代流传下来的一幅图上有羌族索道和碉楼的景象,都可以在恢复重建时作为参考。”
灾后重建时要避免“太强势”
灾后无论是生存家园还是精神家园的重建都要尊重当地百姓的意愿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方李莉提出的观点。“政府和学者是很强势的,往往替灾区群众画好了图纸,其实在重建时,我们要多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房子和家具都要考虑他们原有生活方式的需要。我曾经带着一个课题组到贵州苗寨做过很长时间的实地考察,并帮他们建立了收集本民族文化的博物馆。但是我发现,在建博物馆前他们的文化原本是很有活力的,可建了博物馆后,他们的文化似乎静止不动了,如同活的标本一样。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与生态的保护相结合,要把文化融入他们的生活,给他们一个文化传承的人文和自然空间。”
震区需要保护的文化遗存不止一个
祁庆富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在人们关注热点之外的重要文化遗存。“除了北川羌族的文化值得关注外,甘南的白马藏人同样具有历史学和民族学的价值。因为活态传承是非遗最主要的特征,因此眼下最重要的是摸清传承人的情况。地震前,当地对申报非遗项目的积极性似乎不是很大,当然这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相对于地震灾害,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了适宜的土壤和生态环境,那对于非遗的保护才是致命的打击。”(郭佳)
关键字: 内容标签:灾区,专家学者,文化遗产,地震,研讨,物质,保护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