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艺术号·专栏_|_孙振华:智者梁铨_梁铨-大家专栏--社会

编辑:英楠 来源:雅昌发布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智者梁铨》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深圳画家梁铨是个述而不作的人,这一点比较符合罗素关于智者的标准。当然,梁铨的“不作”不是不作画,而是不写作。梁铨的“述”有个特点,在所有公开场合,他一律低调,几乎不开腔;只是在私下里,和三两个朋友一起,则多有珠玑之论。不知道他那些妙语是即兴发挥,还是事先就早已想好了的? 

我最早知道梁铨,就是因为他的“述”,中国美院版画系的学生津津乐道,向我转述他说过的话。拿现在的话说,那帮学生都是梁铨的粉丝,这在美院是比较难得的。据学生们说,他的话并不多,但直言不讳,一针见血。

在深圳,有个当年版画系学生告诉我,一次上梁老师的课,大概没下多少功夫,小心翼翼拿出作业,梁铨扫了一眼,只说了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虽是句老话,但足以影响这个学生的一生,多年后,尽管这个学生早已不做艺术了,还是反复讲起,讲梁老师这句话对他的影响。

学生们还欣赏梁铨对生活的态度,他绝不是一个苦行僧,而是一个生活的享受者,例如,喝口好茶,吃口最先上市的新鲜蔬菜等等。梁铨身上,有一种江南文人的风范。最近,看到陈丹青为木心逝世一周年写的文章,马上联想到,梁铨和木心这些江南文人应该都是一路的人。

首先,他们崇尚趣味至上,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讲品位和格调,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东西,所以,你永远不要指望这些人在内心里能够真正和普罗大众打成一片;其次,尽管他们内心骄傲而自尊,但他们并不张扬和炫耀,而是非常懂得分寸和退让;再次,他们举止散淡优雅,特立独行,不愿意受到束缚,特别不乐意扎堆、从众;在艺术上,他们孤芳自赏,倾心于精英主义。

相信很多人看不懂梁铨的画,也没法判断好坏。在梁铨的作品里看不到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或许,从他用淡淡的茶叶水晕染画面,可以隐约感受到一些他个人生活的痕迹;从他剪切拼贴、几何硬边的方式中,能透露出他的留学背景;从他的画面的设计感和营造意识,能追溯到他的版画出身……但总体而言,他的艺术只关乎个人,只表达个人的心性和态度。

这种心性是对中国古代的哲学传统、禅宗传统、文人画传统的致敬和追随。梁铨从来不是从技术、画面、构图、笔墨这些方面来继承传统的,而是一种以心传心的飞越,如严羽说,“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如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梁铨作画采用的是一种托裱的方式,将有毛边的宣纸块,宣纸条,慢慢地拼接、叠加在亚麻布上,然后淡淡地上色,这种做法类似手工劳动,也类似每日的坐禅和修行。当然,这这需要很大的耐心和长时间的坚持;其间,需要克服浮躁、功利的诱惑,它的价值在于让艺术创作重返艺术家的内心,使艺术的劳作变得绵长、纯净而富于诗意。

我曾经问梁铨,你的画也许永远都只是小众的,那它如何体现出社会影响呢?梁铨说,它真的影响不了社会,但是,只要有一个人真心喜欢我的画,他会因此而改变态度,而态度的改变会间接地影响到社会。

或许,当一个转型期社会的喧嚣和骚动慢慢平息的时候,梁铨的时代就来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社会,抽象 梁铨 大家专栏社会 抽象 梁铨 大家专栏
下一篇:艺术号·专栏_|_孙振华:抄袭风波_抄袭-大家专栏--雕塑-天行-运动||上一篇:艺术号·专栏_|_孙振华:玄奘和鸡腿_孙振华-电影--规矩-放下-美女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