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水墨西湖_水墨-董小明--表现-杭州-潋滟

编辑:英楠 来源:雅昌发布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水墨西湖》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董小明先生擅墨荷,他以“半亩方塘——水墨综合媒介作品”为研究课题,坚持十余年,成就斐然。近年,小明先生仍运用水墨综合媒材的方式,将杭州西湖所为表现对象,以“潋滟空蒙”为题,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

这些水墨新作既是他传承和拓展水墨画表现方法的延续;对他个人而言,更是他萦绕在心中数十年的“西湖情结”以水墨方式的一种释放。

这当然是基于他的个人生活史。从青少年开始,小明先生就进入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学习,此后,在杭州生活和工作了三十年。一个人有多少三十年?何况又是杭州!所以,小明先生和所有在杭州生活过的中国文人一样,心里永远有一个西湖,如古人所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杭州对小明先生而言,不仅仅是生活的地域和空间,也不仅仅包含了个人的经历和记忆,作为一个艺术家,杭州更是一种趣味的来源,是艺术精神的故乡和心灵的家园…… 

在小明先生的水墨实践中,在画墨荷的过程中,我相信他心里一直都是有西湖的,只是,西湖在他心里的分量太重,他心存敬畏,不愿意轻易涉足。在经过一段墨荷的实践后,现在转到西湖的题材,对他个人是一种顺理成章的演进。如果墨荷可算作是表现西湖的一个局部,是西湖的一种元素,那么《潋滟空蒙》的水墨组画,则是对西湖的整体性的表现。

当然,这种尝试是艰难的。西湖难画,人所皆知,其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他眼里的西湖,也都有他心里的西湖;而西湖又是那样风情万种,变化无穷。人和西湖相遇,本身就会有“人在图画中”的感受,它的那种丰富性又岂能是哪一种艺术媒介所敢自诩能够完好表现的呢?

所以,要画好西湖,首先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师造化,就是到西湖领略“低山雨重“、“四时不同”、“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景色;体会人们常说的,西湖“晴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的无穷变化。首先要用心体会,才能在大自然那里感受西湖风光的真谛。

当然,西湖之美,除了大自然的因素,还有人的因素,这就是千百年来人的精心营造。西湖意象的形成,不仅是因为它的风光,还因为人的记忆以及历史、人文的积淀。当人们感到西湖之美的时候,不光是因为它的自然风景,还有它千百年来所积累的故事、传说所带给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清代袁枚的《谒岳王墓》从人文的角度解释了人们重视西湖的原因:“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正是出于对于西湖的感情,也是出于对西湖的敬重,小明先生开始了用水墨表现西湖的艺术之旅。他采用了综合的表现手法,从画面的视觉效果看,既有传统水墨那种氤氲幻化的韵味,又有远视近观的空间效果。他的这些画显然超越了过去的“山水”和“花鸟”的分类,其表现对象更自由,更多样,它与其来自水墨的程式,不如说更多地注入了他对西湖的观察。他的这些画用自己的方式传达了他对西湖的那份感情。

这是一种艺术的“叶落归根”。 


关键字: 内容标签:表现,杭州,潋滟,大家专栏 水墨 董小明表现 杭州 潋滟 大家专栏 水墨 董小明
下一篇:冯玮瑜:且喜一盘秋色好——一件耀州窑鱼化龙纹菊瓣盘入藏记_收藏-耀州窑-鉴赏--考古||上一篇:孙振华:真实的赝品_焦兴涛-大家专栏--观众-视觉-赝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