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上海书画社60年|茅子良:在书画出版社做编辑工作_美术编辑--上海-审读-编校

编辑:江静 来源:上海书画出版社
 
人生有缘,我这辈子一直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我1960年考进上海出版学校,进朵云轩实习两年,

人生有缘,我这辈子一直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

    

我1960年考进上海出版学校,进朵云轩实习两年,1964年毕业参加工作,2008年退休,后又返聘至2015年,见证了书画社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出版社依靠几代人接力奋斗,不断前行。

        

1960年朵云轩重建,成为书画社的新开端,它以木版水印技艺为主,复制出版历代国画等精品。但那时国家正值困难时期,生产周期长,资金跟不上,全社从此有了危机感。于是新闻出版局汤季宏副局长首先同市文化用品批发公司联系,由我社与上海日历厂合作印制当时每家要用的日历本,确保文字质量,取得较好利润。二是开始出版胶印选字本字帖,如集唐人小楷、颜柳字体编印新内容的《为人民服务》《雷锋日记》《王杰日记》。三是租型造货,借文物出版社拷贝版印制毛主席诗词、鲁迅诗稿等墨迹。四是向全国著名版画家借用作品原版,印制单色或套色木刻即“ 现代版画 ”。全社员工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以提高和普及“两条腿”走路。

《雷锋日记》

1966年8月,朵云轩改名上海东方红书画社,1972年元旦改名上海书画社。1972年日本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主席接见田中时赠以《楚辞集注》、怀素《自叙帖》影印本,一度中断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开始迈上了回归之路。1973年,我社出版发行《中国古代书法展览展品选辑》《新印谱》,抢救了一支书法篆刻创作队伍。书法通讯员更是经常活动研讨创作。大型书法丛帖 《历代法书萃英》 也开始陆续出版。这些都为新时期的书法篆刻事业的复兴,打下了基础,而且在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前,我社早已领先创办了《书法》《书法研究》杂志。

 

             

1973年初,我获知单位接到了市里转来中央抢救木刻雕版线装书传统的任务,即向社革委会主任王颜晋和工宣队负责人“毛遂自荐”,学过刻版、裱画,熟悉人员,愿“白手起家”。社里安排我任组长,与副组长林岗、张龙珠一起负责木版书组工作。找好的写手、刻手,跑郊区农村搞木材、锯板子,找好版本、设计版样。经社内外大协作,写、刻及校对无误,即印刷、装订,有《共产党宣言》《稼轩长短句》《楚辞集注》,并经上海新华书店向各地征订发行。1977年社里还刊行《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向新建的毛主席纪念堂献礼。这四种木版书,获得国家级版本专家好评。近年来这些书成为社会上赞扬的“红色雕版”。

1973年11月,木刻雕版书《共产党宣言》出版

       

1977年至1981年,组织安排我借到出版局团委工作,后又回到上海书画出版社。这个社名是杜淑贞社长报批、于1978年元旦启用的,同时恢复朵云轩名号。我向时任总编辑的黎鲁同志请缨去《朵云》杂志实践锻炼。我社当时有《书法》《书法研究》《朵云》《书与画》四种期刊,加上《历代书法论文选》《现代书法论文选》、书法字帖、年画挂历等图书和选题,已具备了美术出版社办社的主要条件,影响力逐渐扩大。

  

该年底我任副社长,黎老让我边干《朵云》,边调研明刊《十竹斋书画谱》版本,看是否值得木版水印复制。我与薛锦清(后期吕清华参与)先后在上海、南京、北京、沈阳等地图书馆博物馆访查底本,做笔记作比较,还写信向多地了解。《十竹斋书画谱》八种十六册356幅,面对多种印本不同、细碎繁杂的套版色墨,我们逐一比勘款识、印记、序文,回来再核史料,经二年终于去伪择优,配补成功。社里将此事作为大工程,召开工作会议,委托我动员开工,列出勾、刻、印、裱安全制作质检计划,于1985年国庆前夕得以成书。朵云轩上海书画出版社二十五周年书画展销会开幕前夕,于上海文艺会堂举行首发式,获得国家文博界专家赞誉。书画社成了局系统进入新时期最具特色的单位。此前动员会上我提议《书画谱》300部编号发行,岑久发建议用红木箱包装,王崇礼、吕清华、蒋敏、刘荣虎等落实各环节,配合到位。在1989年送展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博览会,获评唯一“国家大奖”。大家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功。    

       

  

编 “ 美术全集 ”及文博类图书

1984年我兼任副总编辑。这时中宣部、出版总署确定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国美术全集》,启功先生担任全集总编辑出版委员会的总编辑,图书出版后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外可进行文化交流,同时经过“文革”文博、出版老专家还健在,抓紧培养中青年队伍,意义很重大。书画社参与其中《明代书法》《清代书法》《玺印篆刻》的编辑出版任务。黎鲁先生带领许宝驯、吴建贤等责编,按照统一大体例出外组稿,进行编选,我与庄新兴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之《中国玺印篆刻全集》,以上图书都获得了国家级图书奖项,取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中国玺印篆刻全集》

1989年上博马承源馆长任《玺印篆刻》卷顾问,工作结束后认可我的责任心进取心,经与单位联系,同书画社开启了合作出版项目。我将压力变动力,学习文博多种专业相关知识,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从《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七集起步,到展览会尤其特展的各种大型图册,如 “晋唐宋元”“淳化阁帖"“法书至尊” 等,同时出版选编的普及本,还有国际国内有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卢辅圣总编特许“绿色通道”,我任责编,会同技编吴蕃中和上博领导与相关人士第一时间全力编校,我将释文准确、前后对应、力免“硬伤”,作为保证中外文化交流高品味图书编校质量的基本要求。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首拍告捷后,1994年起祝君波让我安排时间参与春秋拍卖会图册资料的编写,且按领导要求带一下年轻同志。多年来实践积累的经验,对我们编审本版图书有很大帮助。

审读室耕耘   

随着出版业务拓展,文字编辑工作量激增,1999年社里新建审读室,安排我做室主任,同时我也兼做责任编辑。这时参与编辑的图书有《海上绘画全集》、《黄宾虹文集》、《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上海美术志》、《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三套“通鉴”系列等图书,更有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美时,向美国耶鲁大学赠送我社出版的《锦绣文章》《中国碑帖经典》。

《海上绘画全集》

《锦绣文章》

2006年,《中国山水画通鉴》34册出版

2008年12月,《中国花鸟画通鉴》(20册)出版

      

长期以来,卢辅圣等社领导发挥了专业资深人才在审读室的特长和作用。大家同编校人员协同合作,都发挥了重要及时、严谨规范、保驾护航的作用。近十年来,审读室还兼了对年轻人才进行传帮带的任务,教学相长效果颇多。

        

2009年起,王立翔社长带头开拓实干,美术类图书向大美术方向发展,古今理论研究、中外艺术鉴赏、史料系列年谱等选题引人注目。大家都深受鼓舞,我也乐意继续做室主任发挥“余热”。同大家一起耕耘,编辑出版了国家重点出版項目《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等填补空白的学术性图书,参与编写《民国书法篆刻人物辞典》中不少内容或条目,重点编校审读《张珩文集·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海派绘画大系》《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这些项目先后获得全国或上海市等多种奖项。

我们审完一种书稿,即写审读意见并填一份质量登记表,为的是“把心交给读者”(巴金语)。为读者服务好,打好“上海牌”“中华牌”,要有品牌意识,要有超越前辈、不负时代的抱负。编校工作实践性、操作性极强,万分之一的差错率是出版工作的底线,我们如履薄冰,马虎不得; 得奖也只能说明过去,从“零”开始,懈怠不得。我作为队伍中的一员,退休了返聘工作,组织上还给予不少荣誉,自己总感到仍需学习加努力,不能停步。

        

仅以上主要经历,可见单位发展之一斑。借此感谢这些年来,老领导、老前辈和同事对我的指教、帮助和支持。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上海,审读,编校,上海书画社 美术编辑上海 审读 编校 上海书画社 美术编辑
下一篇:范迪安:丹青翰墨忆峥嵘__——写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_抗美援朝70周年--徐悲鸿-鸭绿江-书影||上一篇: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如何变迁?2020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_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2020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教授-学理论-发展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