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欣:沁——自传统精神创生的“向水性”探索_当代水墨-金鸡湖双年展--水性-艺术家-维度

编辑:刘倩 来源:雅昌发布
 
人类文化形成之初,水的意象被远古神话赋予了神秘的意味,渐次成为了化育万物的能量象征。在中华文明发展进

Dks9B1ST2CPuypwZSZfrYFPZ4ErkY2RAUyBNfBIo.JPG

EAoLHooWRonkpsjYCiu0Kj3kX6hGgLKxrwPRvttf.JPG

人类文化形成之初,水的意象被远古神话赋予了神秘的意味,渐次成为了化育万物的能量象征。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文化维度的“向水性”古已有之,水被老子奉为“道”的化身,是美德嘉行的喻象,还与智慧、本然、清新相联,如指向智慧变通的“智者乐水”(《论语》),顺应自然天性的“长于水而安于水”(《庄子》),比喻诗风清新自然的“芙蓉出水”(《诗品》)。中西方虽同宗于“水”,但不同于源自海洋文明、倾向征服自然的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源自大河文明,抱持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临水观道,持续塑造着水的文化意象和精神内蕴,使之逐渐成为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意象符号。

艺术表达上,西方倾向于再现眼中所见,选取石质材料为主要媒介,以触目的质感、纹理彰显视觉张力;中国则倾向于抒发心中的所思所感,多采用水质材料,体现心物之间圆融无碍的意味。中国画的创作工具离不开水,无论是取于兽毛的笔,还是来自植物纤维的纸都与水有着隐秘、天然的联结。作为创作媒介的水,是中国画技法发展的重要质素,催发了写意的创作方式,以极具生命感的墨色淋漓打开了气韵生动的水墨真境,从物性的侧面推动了审美维度的“向水性”。

MXZXhGsf9GNIIX7mdDdgrbeIjR51bAWLZZJl44Yq.JPG

ZEwDlVBMRyIxb2lmBjXCALqCrANGb4krcx1eCfyl.JPG

关于水的形象,有专家认为,最早见于马家窑彩陶中,先民以多种富于动感的抽象符号对其进行描绘。魏晋时期山水诗兴起,其后山水画出现,以往作为背景、用以渲染氛围的山水开始被审美的眼光凝视,共生同构的山与水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宋元以来,山水画在对具象形态的超越中显现出一种内在的远意:画家诗性自我的表征。水作为表现对象,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征候、风格变迁,同时也从形象的不同侧面呈现了审美维度的“向水性”。山水画的经典文本隐含着传统精神的融变品质,对水的表达或留白相应,或各有水法,从语法的不同侧面丰富了审美维度的“向水性”:如被米芾评为“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的董源,其水法计白当黑,只在山坳、堤岸的弯转处显现微妙的变化;马远以《水图》精研水态的表现方式,为后世积累了多种技法经验,被推至“惟得其性”“真活水也”的高度。

uHXTAlXTtbIGmKhRVlD7krtaEMnO5yy1ddJKE7tZ.JPG

IUBdsqLTFf9f9FxpY6s4a3UYsJQYhiOhoMtqLVek.JPG

环顾当下,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的情境下,世界成为了一个屏幕,不断刷新的图像及其背后的视觉运作机制改变着当代人的思维角度、观看方式,国家与地区间的文化边界趋于互渗、同化。艺术行进在快速迭代的轨道上,深心涵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投机讨巧的策略更易于获得商业成功,同质化、平庸化的视觉逻辑正在趋于异化世界艺术的主流形态,这让人想到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的隐忧:“在生活中,如果人们完全顺从于景观的统治,逐步远离一切可能的切身体验,并由此越来越难以找到个人的喜好,那么,这种生存状态无可避免地就会造成对个性的抹杀。”作为艺术家,如何应对“泛景观时代”的视觉转向?当全球文化资源成为共有养分,潜回往昔人文经验,思考自身与传统精神的关联性,是否具有激活主体感知力、表达力的可能?历经“融变”创生的新意象、新形式,又将为当下的艺术生态提供怎样的启示?显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enkWEwYJFPy19JBwwdao8WfVqscNxdJoHK4Lo3d0.JPG

X7E8cF7E5DLbAmq7SsOBuVdb5wYzJTNm7b5fUAGB.JPG

展览现场

让我们回到这个展览。“水”是中华文脉延绵、创变的象征,展览副标题“自传统精神创生的‘向水性’探索”,是在往昔文化维度“向水性”和由物性、形象、语法构建的审美维度“向水性”基础之上,展开内在运作机制的“向水性”——当代水墨对传统精神的生成逻辑、风格、结构创造性融变的探索。展览以水为原点,力邀在当代水墨领域极具代表性的十位艺术家,以他们各自的“向水性”呈出古今精神交往、融变的价值。他们在多年的水墨实践中,避离程式化的笔墨习气,将传统的精神特性、审美格调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生命情感,创造出有别于“他山”的美学。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以强烈的建构意识涵咏传统精神并在观念和语言上达成转化,绝非是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个缓慢的内化过程:如古玉沁色,历久而深,这正暗合了“沁”的展题。

展览分为三个篇章:

qpnkMx2RQD7fTKrzyvj1uWGWADPo5zNgujl2JHua.jpg

沈勤  《隔江望山》 175×92cm×4  纸本水墨设色  2019

D83N9654uRVuLS7nnK0qMcbnP1uMIuFnYnkZxrPJ.jpg

崔见《听泉》  68×180cm  纸本水墨  2019

vB7lfvOdyMNCpXgC9kI67vPYXta2Ibgvmc2wqO5f.jpg

刘明波 《峨峨高山首》 147×80cm 绢本设色 2019

“林泉思致”篇,由艺术家沈勤、崔见、刘明波的作品构成。他们以高度的敏感对山水进行移情式观照,但显然,并未停留在眼见的真山水或者既定的笔墨、图式层面,而是将主体对传统精神的体认寓于山水再造中,在生命体验和精神经验的相互感应中提炼出各自的山水观、世界观:跨越山水的物理空间,朝向内在的诗性心灵、宇宙的虚无本质。

SBdANfhXL5mHYQWJmJ9pGGzWCPoo6eJh0LZXtK1O.jpg

刘庆和  《看到了!》  55×65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

9i0Q7xi0UyxOBx6wMNlidWg4UiEWpsYmJbKr0arD.jpg

杜小同 《疏》 60x249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

“浮世心影”篇,由艺术家刘庆和、崔进、杜小同的作品构成。三位艺术家作品中的人水关系隐含着都市的情绪,却与所见的日常都市不同。在图像洪流与传统精神的双重引力下,他们敏锐感知世相,精炼语言品质,将生命情感融入追忆与想象的预设情境中,借助群与己、物与我的关系折射出“泛景观时代”艺术家个性化的精神处境与内心生活。

1yS4F1I47BVrJQVHoTcdl3uAzJj4oSXiWRGiVZEl.jpg

陈林 云起·波涌无声 48cmx83cm  纸本设色  2019

sfiKrK6NG1bxLb3Lwbmvww6ww9cc65fLrYbR2cqF.jpg

张见  《蓝色假期no.4》 69.5x119cm   绢本设色  2020

tfK6zx2zgiCIlOQo0CIHJ1qTcfJzfO8gbYLALTkV.JPG

孙磊 《大海·截面》 60x120cm  综合水墨  2019

A6IlzEUGdQMPm3ZnESLOlqZLHzjjplMHjGodgEY9.jpg

王牧羽  水图·溪山   130cm×69cm  纸本水墨  2020

“深文映真”篇,由艺术家陈林、孙磊、张见、王牧羽的作品构成。四位艺术家注重多元知识经验的开放,作品中的经典文本皆有其源,有其思维理路的内在逻辑,呼应了内心多声部的声音。明确的文本意识使得他们与传统精神、异质文化共时对话,作品显现出流动和交叠的意味,为当下时空的精神表达带来新的可能。

十位艺术家的创造性融变并非凭空而来,皆有其经验的来处,正如没有一个当下的瞬间真正脱离过历史时间、时代语境。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发现,融变之“融”,指向经验的渗透性、流动性,源于艺术家涵咏传统精神的自觉、广鉴多元美学的视野;融变之“变”,指向主体的生发性、再造性,当作品与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趣、生命情感达成高度自洽,传统精神在意象与形式层面发生有机转换之时,立于当下的永恒价值隐隐浮现——未来传统的某种可能。

古希腊哲学家有箴言:自然爱隐藏。自然的秘密与面纱不可分离,真理隐身于幻象中,需要以哲学、艺术的方式窥其堂奥。在后疫情时代,回想诸多世界性灾难爆发的起点,未尝不是人类长期利用技术手段榨取自然的秘密来为自己服务,忽视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和谐关系所致。而当下审视当代水墨自传统精神创生的“向水性”时,艺术与万物生命之源的有机联结,似乎也在提示人类对于生命、自然、宇宙的敬畏与尊重。

2020年6月19日于望京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水性,艺术家,维度,孙欣 当代水墨 金鸡湖双年展水性 艺术家 维度 孙欣 当代水墨 金鸡湖双年展
下一篇:管韶爽:白梦帆作品中漂移的城市风景_油画-白梦帆-管韶爽-雅昌专栏--是一个-赫斯-图像||上一篇:王鲁湘:击蒙御寇_弦歌涟水_抗战文化-大家专栏--湖南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