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潘鲁生:乡村振兴与手工艺价值回归_手工艺-文化资产--文化-振兴-传承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发布
 
广西昭平竹编工艺是具有再生价值的传统工艺资源,潘鲁生(左二)与手工艺人交流竹编技艺内容摘要:乡村

hawPzmxDp1IGtODJkVHuOtapy5bN3W7VVPm2Fax0.jpg

广西昭平竹编工艺是具有再生价值的传统工艺资源,潘鲁生 (左二) 与手工艺人交流竹编技艺

内容摘要: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重塑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有助于充实和提振乡村文化并增强文化产业融入发展的源动力。由此要深入把握和尊重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律,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建立和完善更“接地气”的发展模式,重塑乡村文化特色,传承生活美学以及文化记忆和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  手工艺  文化资产  复兴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启了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文化兴盛、乡村善治,以及中国特色减贫的乡村振兴新征程。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传统手工艺是重要载体,不仅包含民族传统造物智慧、审美意识、技术能力、伦理观念,也具有农业、工业和信息经济内涵叠加的产业功能。关注传统手工艺发展,推动传统手工艺适应时代需求,有助于创造高层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助力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将催生一批新兴群体,汇聚一股新生力量,推动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复兴。

OINzXd81ULvLw4B06WPWHZsvHUjmy6xb8GzWeEjs.jpg

云南鹤庆北班榜村瓦猫艺人

一、乡村生活使传统手工艺再生

如果把乡村振兴视为设计几间民宿、开几个咖啡馆、种上几分菜地,将城里人吸引到乡村旅游体验,借此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的话,那并没有真正把握乡村振兴的内涵,至少不是农民期待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乡村共有价值的振兴。乡村共同体不仅是血缘、地缘、宗族等要素相互联系后的汇总,而且是本土的、有机的、浑然的、持久的生长在一起的文化整体,表现出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和共同关爱的共有价值,反映出“价值共同体”自然天成的稳固意志。我们认为,乡村文化振兴将重建以传统手工文化主导的“价值共同体”,一批带有场所共同价值的“乡土博物馆”“乡土景观群”“农业资产带”“田园共同体”等文化设施将新建和复建。一批反映乡村耕读文化、乡情村史、乡土记忆、乡村活态生活、乡土主题等多样化的“乡土博物馆”将应运而生,一些具有识别价值的乡村聚落、民居住宅、畦埂、村口聚会地、巷弄街道、菜地、田间小道、作坊、桥梁、庙宇、祠堂、文化大院、柴垛、灌溉设施、自然河流等“乡土景观群”将得以重视,一些集物候节律、传统节日、文化资产、俗信、礼仪、传统种养系统、集市等与日常生产生活一体的“农业资产带”将焕发活力,一些新兴起的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方兴未艾。

其中,传统手工艺是参与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生成、发展、传播最为广泛的文化形态之一,传承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技艺和造物思想,更多是体现日常生产与生活智慧,以及由此交织、凝练而构成的社会价值体系。传统手工艺中蕴藏着人类最本质的创造力,几乎涵盖了民众乡土生活的全部,形成一个个持有历史记忆、勾连文化脉络和传播文化价值的基因密码,存续于中华民族乡村价值共同体的每一个细胞当中。手工艺“物性”与“心性”交织重叠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国民集体乡愁的主要载体。将传统手工艺融入其中,展现一方水土、社会、经济、人文等乡村风物和文化载体,将为传统手工艺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更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如果说我们已经无法真正回归到一种万籁俱静的自然状态中,但如何保护和发挥传统乡村“价值共同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内燃机、黏合剂和助推器的育化功能,通过最广泛的手工造物行为将人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化“慢经济”“乡愁经济”与“价值共同体”的叠加效应,防止出现片面追求旅游增值的负面情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ZCvRDNnWMfYbH4qeBLgRtpBZU3Gbh8BMrqUnmouw.jpg

转化为旅游产品的乡村瓦猫

二、乡村手工艺群体崛起发展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互相促进、互相联系的命运共同体。以双向流动主导的城乡资源共享思维,为走向自我复生的乡村文明找到了自我认知的灵魂。随着“返乡下乡”“引才回乡”在逐渐变为现实,乡村中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传承人、留守妇女以及乡村急需的城市精英、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人员等,逐渐汇集成扎根乡村、与乡村生死与共、有意愿、有情怀、有能力的乡村人才队伍,成为乡村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城乡文化、资本和工艺、技术要素之间的相互吸引流动,势必引发乡村创新创业热潮,推动乡村文明的复兴,让中国五千年文明在城乡双向流动中走向现代化。

在这一双向流动的浪潮中,乡村妇女与青年群体将迅速崛起,成为传统手工艺不可忽视的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在中国农耕文明演进中,传统手工艺除了被津津乐道的“师传徒”“父传子”的形式之外,还潜藏着另一种湮没无音的、对辉煌的华夏文明起到默默推动作用的传承力量,那就是“母亲的艺术”。中国传统的妇女技艺,从狭义上讲,主要集中在纺织、浆染、服饰、刺绣、编结、剪纸、面花和玩具等女红范畴;广义来说,女红的范畴实可扩展到整体的传统工艺与民间艺术。当下,母女传承技艺的方式虽已褪色,但它的传承潜力犹在。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显示,妇女已占中国乡村劳动力的60%以上,她们承担着生产劳动、操持家务、抚养子女、照料老人等重担,日常精神压力很大,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在新一轮国家扶持“三农”利好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下,更多的女性将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重返女性手工技艺传承中来。女性权益保护进一步加强,妇女通过培训参与工艺资产传承、培育传统工艺文化创意、活跃乡村文化生活、提升可持续生计的能力,以此改善自身地位等方面,正呈蓬勃发展之势。乡村社区组织通过手工艺赋权女性群体,增进弱势群体间的相互合作,提升乡村女性的自尊、自信以及乡村社区归属感,改善女性群体生存状况与精神风貌等方面,彰显了传统手工艺独特的社会价值。

据相关统计,乡村女性手工艺群体中35岁以下的约占65%,但在城市手工艺群体中,受过高等艺术教育、仍穿梭在城乡之间从事手工艺的青年女性比例超过70%,长期光顾与手工艺消费有关的专业网站的青年女性高达85%。女性手工艺群体在规模上正呈整体扩张、年轻化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随着返乡下乡年轻化、知识化和资本化成分的剧增,以及互联网化生产与电商销售方式的普及,一批批传统手工艺人正在经历着信息时代的思维转型,并同时催生出一批既是互联网平台的“原住民”,又是现实生活中的青年手工匠人的新型角色,人才要素加速了城乡之间手工资源的交流转换,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青年手工艺群体展现出对传统手工艺的认同,并将其作为职业选择。青年手工艺传承人普遍具有对传统工艺的认同、设计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互联网操作经验和国际化视野,这些都是信息化时代传统手工艺突破发展所需要的共性能力。

G4U4axjiDlfXjZpepl94SlUi9CLtp0t67u9tGX6n.jpg

​河南浚县杨玘屯村王红军作坊网店销售的泥咕咕

三、乡村互联网手工艺经济兴起

目前,中国已进入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文化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文化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新时代,消费已由过去追求“排浪式”、温饱型消费,向个性化、原真性、品质化消费方向发展。尤其随着互联网化生产与电商IP经营模式的大规模普及,从根本上拓展了传统手工艺传承、传播的空间范围,加速消费由消费数量向消费质量与生活品质协同关系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发展的乡村开始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架构下传统手工艺的“原创生产中心”,这是信息经济主导下对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普遍要求。

随着一系列电商平台的出现,以“移动互联网+社交+大数据”为依托,重建大众日常生活方式,重构手工艺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比如,一系列传统手工艺APP应用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APP聚集各地的手艺人,或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方式展示艺人与作品进行社会化媒体传播,或通过图文、宽频优势助推网红手艺人,借助流量IP经营和粉丝体验互动,形成用户与良品美器以及品牌之间的良性循环。“互联网+”打通了生产价值链和消费价值链,传统手工艺人直接与市场对接,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改变了传统手工艺品的产销模式,拓宽了手艺人的传统思维模式,易于传统手工艺突破信息传播局限的地域边界,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实现传承与传播,在获得倍数收益的基础上延展了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新渠道。此外,新媒体平台技术对于保护濒临失传的老手艺、挖掘青年手艺人的个性作品,以及提升手工艺垂直领域用户的黏性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乡村振兴将进一步加速城乡手工艺线上与线下的互动频率,在拓展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渠道的同时,也必将有助于解决互联网时代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以及从业者权益保护的根本问题。

借助互联网优势发展乡村手工艺经济,要加强“以农为本”的文化体系解读和挖掘,加强生产创意、生活创意、IP创意、功能创意、工艺创意、材质创意、产业创意、品牌创意和景观创意,通过营造优美意境,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新型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文化传习,使传统手工艺成为乡村、社区和民众自然、和谐、稳定、有序、良好互动的重要纽带,增强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把握县域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特点,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商业模式,使手工艺经济区块在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中不断转型升级。

总之,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重塑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族传统手工艺价值的复兴有助于充实和提振乡村文化,并增强文化产业融入发展的源动力。在这个过程里也需要更深入地把握和尊重乡村产业的发展规律,充分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建立和完善“接地气”的发展模式,重塑乡村特色,传承和发展生活美学以及乡村文化的集体记忆和活力。

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0年第5期,经作者授权转载)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文化,振兴,传承,乡村振兴 手工艺 文化资产文化 振兴 传承 乡村振兴 手工艺 文化资产
下一篇:康剑飞·盛葳访谈:艺术与灾难的“故事”_康剑飞-艺术与灾难--艺术-黑死病-神话||上一篇:李昌菊:玩世现实主义艺术_人为什么在那里“傻笑”?_岳敏君-方力钧-杨少斌-油画-玩世现实主义--傻笑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