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初,油画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引进中国,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油画已成为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中,李昌菊大致依循20世纪前期(1900—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和新时期以来到世纪末(1978—2000年)三大部分,探讨中国不同时段的油画本土化现象。本篇文章为第三篇《开放、多样的格局》(1978—2000)的第二章节《表现流派的纷呈》的第七节内容,详细介绍了玩世现实主义的特征、代表艺术家及其时代意义。
第七节 玩世现实主义
相对新生代艺术,“玩世现实主义”更具调侃、反讽、自嘲、夸张的意味,与同期出现的王朔“痞子小说”一样,“玩世现实主义”是历史留存下来的痞子文化的当代表现。泼皮艺术的独特文化态度、语言风格以及题材内容,使它以明确的中国身份受到国外艺术批评家的关注。
进入1990年代后,那种试图用西方的现代思想拯救和重建中国文化的理想破灭之后,人们面对一片空白,似乎难以找到到一个完整的精神家园,只能百般无奈地面对这个破碎的现实。无聊即无意义,既然“这个现实世界是无意义的,就没有必要再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它。”[1]与王朔的“痞子文学”、后期摇滚乐的嘲弄和无所谓情绪旺盛的同时,当代艺术中出现了一种泼皮现象——“玩世现实主义”,这些人与“新生代”艺术家一样,出生于1960年代,1980年代后期毕业于各艺术院校,他们亲眼目睹了现代艺术潮流的来去匆匆,特别是经历了1989年的风波之后,一度陷入了极度迷茫。于是,无聊感、荒诞感便成为玩世现实主义绘画中迷茫的普遍情绪。
方力钧(1963—)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是“玩世现实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在经过了1989年的风波和“中国现代艺术展”之后,其少年时代的坎坷经历在多年之后,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东西相撞。大学期间,正值新潮美术运动风起云涌,这一代人追求一种彻底自由,同时面临价值观地破碎。用泼皮幽默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无聊感自然成为惟一途径。方力钧笔下的光头有着嬉皮笑脸、打哈欠等各种表情,他们消解了现实社会中所有的价值意义,这种无意义正是其嘲讽和叛逆的意义所在。
岳敏君(1962—)1985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是“玩世现实主义”的重要艺术家之一,其个人状态与泼皮画风非常吻合,作品中那些张开大嘴傻笑的男人,呈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所谓的状态,似乎人类的一切不过是一场玩笑,体现了艺术家对鄙视和嘲讽的刻意追求。宋永红(1966—)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他善于用一种窥视的旁观身份,挖掘日常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片段。比如人的狼狈、滑稽和可笑等行为,尤其是他的《北京胡同》、《在游泳池旁》和《故宫护城河》等作品,明显地带有这种泼皮式的幽默和“旁观”之后的“开心感”。
图 3–2–41 方力钧 《第二组 No.2》 200×200cm 1992年
符号化是玩世现实主义画家的明显特征,这些符号具有清晰的可辨识性,他们在画家笔下快速的风格化,成为一种标识。制造“泼皮光头”是方力钧1998年以后的一系列作品的语符。呆板目光、毫无表情的面孔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感觉,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让人不难看出——当人被意识形态规定之后的模式化样态(图3-2-41)。1992年,方力钧和刘炜二人在北京郊区举办了油画展,方力钧的作品用灰灰的色调和通俗夸张的造型突出表现了“光头”的男性形象。狰狞、压力、空洞、焦虑,这个游离于现实之外的“光头形象人”一经出现,立刻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方力钧所表现的一种象征符号。
图 3–2–42 刘炜 《革命家庭》 100×100cm 1990年
刘炜(1963-)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把一切现实的物体都化为腐烂和垃圾的笔触,所有形象都有一种“烂乎乎”的感觉。尤其是笔触和色彩所带来的生理刺激,是刘炜作品的主要特征,他以此表现父母那一代人成长中的异样状态,以他独特的用笔模式,如溃疡股的复杂和烦琐(图3-2-42)。
“傻笑人”是岳敏君创造的一个特殊符号,在《自由引导人民》一画中,岳敏君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戏拟了大画家德拉克罗瓦的同名作:战火硝烟的战场被置换成城市的工业废墟,晴朗的天空下是刻意重复的一个人的不同姿势与笑容——“他”或躺着、或站着;或呲牙咧嘴的笑、或歇斯底里的笑。尽管这个多人一面的“傻笑人”形象显得是那么单调、肤浅、艳俗、无聊。
杨少斌(1963-)1986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系,“傻笑”在1990年代初也是其作品的主题,这些傻笑的人的身份分别为警察、军人或英雄等。相较于岳敏君,杨少斌作品中的种种人物在处理后,给人一种“现丑”的感觉,从而加大了画面上滑稽和荒诞的意味。
图 3–2–43 岳敏君 《大团结》 190×200cm 1992年
不断重复形象与主题,是玩世现实主义画家的另一共同点。“傻笑的人”从1990年代开始就被岳敏君不厌其烦地重复,在后来近十年的发展中,已成为岳敏君作品中一个代表性的标志。他们在画布上或整齐地排列,或歪头斜脸,或站立或蹲跪。这些傻笑的人大多是艺术家自己,表达出无所谓的人生态度,其中也蕴藏着对现实社会的嘲讽与调侃。1990年代初的《大团结》(图3-2-43)、《大狂喜》等,从嘻嘻哈哈中开始,又在嘻嘻哈哈中结束,看不到一点“正而八经”的庄严和崇高,一切严肃的东西在这里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正午阳光》那样,一排整齐的人在大中午站在烈日下咧嘴傻笑,谁也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或为什么而笑,反正就是站在那里傻笑,而且开心愉悦。
图 3–2–44 杨少斌 《群殴图》 260×360cm 1996—1997年
至于杨少斌,当傻笑的人从其作品中消失后,画面上则开始充满暴力和血腥。那些互相被咬得皮开肉绽的撕杀者在画面上充满了血气,这些令人恐怖的场面,成为后来杨少斌一再重复的主题(图3-2-44)。
与岳敏君和杨少斌相似,方力钧也不断重复光头和鲜花的主题。画面上,无数朵色彩鲜艳的花朵和光头男人占据了整个画面。那些画幅巨大却又异常醒目的作品,带给观者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受。
作为一种在精神上自我解脱的方式,玩世与泼皮幽默在1990年代以后成为一种标志,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与处世观。在面对现实社会和世界时,人们感到无可奈何。为此,揭示荒诞的存在以宣泄冒险的压抑,同时标明自己的独立意志,是画家们最鲜明的观念和态度。玩世现实主义描绘了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和泼皮幽默的生存感觉,表现了一代人失落的人文和心理感觉。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加速,一些社会矛盾加剧背景之下所产生的某些焦虑和不安。
注释:
[1] 栗宪庭:《“后89”艺术中的无聊感和解构意识》,《二十一世纪》 1992年第2期,第76页。
(注:原标题为《玩世现实主义》,现标题为编者自拟。)
更多内容尽在[李昌菊专栏]
李昌菊简介
湖北荆州人。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00年获该院美术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文艺评论》等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人民出版社,2017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2篇文章分别入选第十一届(200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当代美术创作论坛”。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14年),2016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评论作品,“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成果优秀论文奖(2017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傻笑,刘炜 岳敏君 方力钧 杨少斌 油画 玩世现实主义傻笑 刘炜 岳敏君 方力钧 杨少斌 油画 玩世现实主义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