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课题经济_课题--是个-室友-又有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课题经济》选自第一辑“社会观察”。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有个女大学生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她有两个室友,一个室友的妈妈是名牌大学教授兼科研处负责人,虽不算很有钱,但总是能拿到各种国家、省级课题,她在班上经常向同学们索要各种交通票据、购书发票、文具发票等等,同学问有什么用,她说拿给妈妈报课题费,同学只要有,就给她了。另一个室友家里是做生意的,从娃娃抓起,她很早就养成了生意头脑,问她要票据时,第一反应是,怎么分成呢?于是,两个就“二八开”、“三七开”争得不亦乐乎。

大家一听这事,应该就知道所谓“课题”是怎么回事了。课题是学术,也是经济,课题多的人,除了得名,还有隐匿的利益空间。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倒是不主张站在道德主义的立场,谴责这位教授妈妈。找发票冲抵课题费,并不是她贪心,而是课题制度有严重的缺陷。

十多年前,一个在国内著名高校任教的朋友有望争取到一个艺术类的校级研究课题,他盛情邀请我合作完成。能申请多少经费呢?五万块。当然,这不光是钱的问题,要知道,一个课题有多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它。这位朋友是个忙人,希望我来应付有关课题的各种常规“程序”。

先是申报,经过一系列填表、论证,课题批准了;一旦通过,又是大量表格;这些表格拖拖拉拉终于完成之后,第一阶段进展的汇报检查又开始了,还是一堆表格。这时候,课题实际还没有启动,如果想继续,就得编一些假话来应付。其实,这个课题很简单,计划对古代佛教艺术遗迹考查一圈,实地面对古代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分析,留下现场对话录音,回来整理成为一本书。说白了就是只要肯花两个月的时间出去跑一趟,然后回来做案头整理工作就行了。可是课题批准后,分阶段检查的程序是统一制式的,不分文科理科,而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两人都忙,抽出两个月谈何容易?

“课题”就这么搁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其间好像还被警告过几次。由于课题没有正式启动,我们也不好意思报销课题费,所谓课题费其实就是购置设备、书籍,差旅和出版的费用。最后,两年过去了,到结题时间,课题仍未启动,这个课题结束于起点,而那张五万元的大饼终于没能咬上一口。

从此以后,我对课题的心就淡了。没有课题费,照样能写书、出书,虽然稿费甚低,但出书所得本来就不能与付出的劳动成正比,做一个自由战士,免去了繁文缛节,倒也清净自在,不用像只惊恐的兔子,吃了口草,还要被课题的狗撵得满地乱跑。

去年底,又有课题来叩门。某研究机构申请下来国家课题,出一套当代艺术丛书,每门类一本作为子课题。机构负责人说,这个课题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条条框框,只需要填几张表,按协议交稿就行了,每人课题费15万,争取将课题费直接拨给个人。这当然是个好消息啊。长期以来,课题费只是工作成本费,课题承担者付出的劳动在理论上是零报酬,这种制度设计逼得课题申请人只能拿任何可以沾边的,鸡零狗碎的发票去报销。

今年,又有消息传来,课题费恐怕只能拨到单位,个人拿发票去报销。天哪,上哪去凑这么多的书费、复印费、车马费呢?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是个,室友,又有,学术 课题是个 室友 又有 学术 课题
下一篇:李昌菊:玩世现实主义艺术_人为什么在那里“傻笑”?_岳敏君-方力钧-杨少斌-油画-玩世现实主义--傻笑||上一篇:我看李强的画_李强-程大利--画册-感受-我想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