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80后”是失忆了!_-记忆

编辑:张桂森 来源:雅昌网博客
 
  屈指可算,“85美术”作为一个历史时段的“表针”,其距今已有近20年。20年作为时间不算短,但如

  屈指可算,“85美术”作为一个历史时段的“表针”,其距今已有近20年。20年作为时间不算短,但如将其放至整个人类文明演进进程中来看,其很短。对我们“80后”而言,这里的“短”也就是“近”。然而,“近”是否实际意味着“了解”的“深”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有历史学家、评论家将“85美术”称为“运动”的原因在于,“85美术”的“参与者”整体具有一致的精神诉求倾向外,其所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与社会问题。也就是说,“85美术”直指、认识、思考的对象是社会与文化问题。在今天看来,实际价值依旧如此。作为“80后”中的一员,我认为“80后”对“85美术思潮”整体缺乏记忆是客观事实。“80后”集体失忆,抑或大胆地说,中国人现在最缺乏地就是对历史的记忆。记忆的缺失直接显露出的是 “80后”人格的缺陷。而记忆关乎“历史”,要不要记忆即意味着我们要不要“历史”,记忆的重要性对于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都极为重要。(在这里我无意主张“历史决定论”,而只是强调警记历史的重要性。)记忆对于个人的价值,我觉得作家冯骥才在其一篇散文《日历》中揭示得很好,他这样写道,“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的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记忆(历史)即是个人存在的依据。而对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道理同样如此:中华民族之所以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就是因为其拥有洋洋洒洒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也就是说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自己数千年的独特的历史记忆,其才区别于其它文明古国或其它国家。无疑,正视历史就是正视“自己”的“存在”。而“85美术”对于“80后”而言,其是历史,这一历史当且应当成为“80后”深刻的记忆。没有任何记忆的人或文化最终都有可能走向“虚无主义”。而令人汗颜的事实是,充斥“80后”感官与思维更多的东西是“肤浅”、“媚俗”、“虚无主义”、“自以为是”。 为什么会肤浅,为什么会媚俗,为什么会走向“虚无主义”,为什么会不相信任何东西、自以为是……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80后”对历史的集体失忆,当然这其中包括对“85美术”的失忆。什么是迷信?相信某种东西并非常迷恋不一定是迷信,但不了解某种东西而就对某种东西“不屑一顾”这才是真正的迷信。有人认为 “80后”对“85美术”无知所以对“85美术”特感神秘,而要对“85美术说“不”。如果实际真是如此,如果实际真是“80后”对“85美术”的“神秘感”是由于无知所致,那“80后”更不能事实上也不应该以一个“不”字推卸所有问题。“85美术”对于“80后”而言根本不是神话,原因在于:不是说“85美术”不够“格”,而是“80后”对“85美术”实际很无知。作为“80后”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85美术”?我认为首先是 “正视历史”(正视“85美术”这段历史)。“85美术”是“80后”的“父辈”,这是割不断的“生命线”。抑或不止于“85”,如果没有“父辈们”所经历的沉重与苦楚,如果没有父辈经历乡土写实绘画的伤感和惆怅、伤痕绘画的悲怨与反思、“85运动”的反思为“人性”争得一点权利的话,“80后”今天谈何自如表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欢乐?“了解”应放在首要位置。

  “80后”对待“85美术”是要上升到批评的维度。但当代需要怎么样的批评?这又是问题。通常,大多数批评家或其他人士将美术批评定格为一种思想活动或写作活动或介入社会的策划活动。这里,批评是一种很具体的活动,由此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一系列批评的举动跟策划活动,这不是不符合事实。然而,就从更深层次的维度来审视,“活动”都是外在的,就批评、策划的本性来说,我认为批评从根本上讲应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反思,是一种征对问题而展开分析、思索的精神。反思的对象不外乎两类:一是公共的社会问题,另一则是人自身。前一种反思应被定格为“问题意识”,而后一种反思应被称为“自我批判”。事实上,因为人是社会中的存在,所以“问题意识”与“自我批判”很难截然分开。“自我批判”通常是实践“问题意识”的前提。艺术创造、艺术活动只有从主体人对社会问题、人生命题的反思出发才能体现出其思考的强度跟张力。说“问题意识”建基于“自我批判”是因为:“自我批判”是“个体”征对自身的行为,而“问题意识”涉及“个体价值”与“社会公共价值”的相互碰撞。当代艺术中,“个体”作为一个有问题的存在,其只有在“自我批判”的前提之下才有权利实践“问题意识”。这就是说,“80后”如果要以批评、批判的姿态对待“85美术”,那就是首先要进行“自我批判”,其次才是实践“问题意识”。如果“80后”不能进行彻底的、以健全人格为诉求的“自我批判”的话,我认为其没有资格实践、讨论“问题”、将“85美术”作为有问题的存在给予批判。

  就从当下的艺术状况来看,“80后”还没有拿出“自己”有强力的价值创造而给观众以其能挑起历史的重担的幻觉。如果以一种悲观的视角来审视80年代后出生的大多数“艺术工作者”和“写些主观论断的年轻人”(这里请注意: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现在还只是尝试、摸索阶段,我们很难用“艺术家”“批评家”的头衔来鞭策他们,因为“家”首先不意味着一种“自得”的荣誉,而是一种“责任”,如果可能的话,现在姑且只能给予他们“偏激”和“不自量力”的权利。)的话,我们可以得出这种判断:艺术创造方面——那一幅幅“时尚的美女”(实际上充当着“色情”的代名词,据我所了解的,很多画画的年轻人创作的实际情况是:从网络上下载下来很多女子性高潮的图片而将其进行复制,而实际却卖得很好。在这“制作”过程中,压根儿就没有主体人的“思考”掺入其中。)、“欢乐的图象”(纯然是一幅幅“幼稚”、“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煞笔”表情,而其充当着“80后”的自画像,美其名曰“80后”的真实生活写照。)、“讽刺的政治符号”(全然迎合市场、早已丧失了批判意义的制作样式。)等等全然显露出的是“80后”人格的缺陷,而并非其所具有的本应该具有的健全人格的反映;艺术评论方面——随处可见 “一只只毫无历史记忆的疯狗到处狂吠”的可悲现象。当然,这里无意以片盖全,这里所批判的对象是那些“恶俗”的年轻人。因为,在绝大多数人在以一种时尚的潮流引导自己时,也有那么一小群“艺术信仰者”在进行着自己孤独的精神尝试跟体验,然而令人汗颜的是这部分人太边缘了,边缘得极尽可以让艺术圈忽略。有人提出了这种论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权威,因为‘权威’也算是人类的一种信仰,人类总是在不断的打破权威和建立权威中发展的。”如果从历史的侧面来看,情况或许真是如此。但是如果“80后”对“85美术”批判的出发点仅仅是要争夺自己的“地盘”的话,这折射出太大的荒谬。如从人类长远的发展来看,严格意义上说 “权威”决对不能成为人类的信仰,未来社会应当被建构成“没有权威”、“每个人都能找到自我”的社会,这才够格“人类的信仰”。“80后”要对“85美术”说“不”,但“80后”拿什么对“85美术”说“不”,是拿那一幅幅“时尚美女”“欢乐的图象”“讽刺的政治符号”?还是凭借“狂吠”?反抗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从来就不是错误,但“反抗公共的社会价值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或许更需要的是有一种完整的理论作为灵魂的阵地。”假如“80美术”是一种“公共的社会价值”,当然至少它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假如“80后”要去反抗,要对其说“不”,那事先需要检讨:自身凭借什么?有没有自身灵魂的阵地?我认为“80后”当下面临最严峻的问题是怎么样拿出自己富有文化建构性的“设想”(“实践”)。

  历史具有规定性。一位教授曾在讲授现当代艺术史课时有过这样的言论,“一定要正视历史的规定性,任何一代人都有其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但历史具有规定性。”“70、80后被评为‘理想失落的一代’‘没有责任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果冻一代’,但70、80后的年轻人同样‘摇旗呐喊’道:‘我们要在对前辈的批判上建构自己的地盘,因为我们发现我们的前辈恰恰缺少的是对他们的前辈的批判’,这些人的头脑全然是一团浆糊。批判什么?批判父辈?吃着果冻长大的一代人,但是果冻是谁买的?果冻是父亲买给你们的。这就是历史的规定性。”……或许“80后”谁都不会同意这位教授“不让批判”的态度,但是我想至少有一点他所言的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历史的规定性”。“80后”是“85美术”的后代,无论“80后”怎么样叛逆、“倒行逆施”,但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注定的血缘关系。 “80后”不能对“85美术”极端地说“不”,因为历史的客观性不容抹杀。

  绝大多数“80后”谈论起来陈丹青、吴冠中等具有“反叛人格”的所谓当代的“大师”往往眉色飞舞,而讨论起他们的反叛举动时亦是拍手称快;而另一种事实也存在,很多“80后”对方力钧、岳敏君等“当代艺术大腕”亦是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们绘画中那股“玩世”味、“泼皮”味、“精神流氓”味,直接充斥了“80后”人的嗅觉。可以说,“玩世”、“泼皮”、“精神流氓”等意识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取得了客观的成就,然而我们想过没有,“玩世”、“泼皮”、“精神流氓”这等精神意识真值得“80后”用所有嗅觉去“品味”,抑或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吗?不见得。人不能总是“玩世”、“泼皮”、“精神流氓”下去吧? “玩世”、“泼皮”、“精神流氓”要充斥一代一代人的灵魂吗?那种精神对一个民族人格的建构上面有多大贡献,值得怀疑,我认为也应该得到“80后”地质疑。或许“反叛人格”很有市场从根本上应归咎于“集权政治”的历史传统,因为有这种传统,中国人整体具有“反叛人格”,但是这难道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吗?主体人没有任何一点历史责任吗?还是那句话,我们太*惯这种论调了,什么“要说不”“要反叛”“要创新”“要取消画院,取消美协”……然而,发出这种高调的人实际真的洞察到了真正问题的根源了吗?值得打问号。或许学理“论证”、“实践”改革才实际,这得靠有真才实学的思想家潜心研究跟建构。

  “80后”要有“勇气”,要敢于去批判,要“自信”。但我认为,真正的自信并不是不着边际的狂妄自大,而是有足够底气做基础的高傲。自信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能力,哪怕是幻想堆积而成的碉堡。也就是说,“80后”应显现出“真正的自信”,而不能以“偏激”和“自不量力”到处“狂吠”、“招摇撞骗”!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记忆,记忆
下一篇:哲学_-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上一篇:为什么是"转世时代"?--朱其访谈录_-我觉得-层次-作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