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杜曦云:作为触媒和母题的竹——单凡的枝叶世界_单凡--德国-油画-文化

编辑:杨晓萌 来源:杜曦云
 
《问答》布面综合材料180x100cm1992年浩瀚宇宙、无限时空中,生命是个难以思议的奇迹。

SkCsnU8SFyoGThEReqjIHIP5NKruXcgmZ7aV6r2I.jpg

《问答》 布面综合材料 180x100cm 1992年

浩瀚宇宙、无限时空中,生命是个难以思议的奇迹。当我们仰望苍穹时,会发觉自己是如此渺小。但身处扰攘人群中时,又意识到自己具有独一无二的主体性。从呱呱落地开始,个体生命就身处具体而微的文化环境中。一方面,同为人类,普世人性天然的相联互通着;另一方面,一个人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个人的秉性、经历、文化储备、知识结构等千差万别,这些繁杂交互的因素,微妙的驱动着人的意识和行动。

1kZBkMJND0GCyBFtuGyaBphSOksQJ85gwhFFeKYM.jpg

《金与灰》 骨灰、金铂、油画布 115x230cm 1985年

恍然不觉中,成长经历酝酿为文化记忆,积淀在意识深处,直到在某个情境中被激活起来。带有乡愁意味的“文化母体”,首先是孕育个体的天地,作为灵长类动物的地球人,在其中同呼吸、同命运,同情同理;其次是自幼生活的家乡,一方水土一方人,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家庭等的人们,保留着彼此间丰富的差异,甚至直到终老。

QOO1VzgQ1GpppNO5wxcHRzDd9oayVgr7YUfl6tcw.jpg

《我的翅膀,我的沉重》 装置 2015年

成长于中国江南地区的单凡,1984年留学德国后,从此长期生活和工作于此。思维开放的他,早已轻松有机的融入了德国的文化语境中,但在中国的成长经历依然会不时泛上心头,乃至经久不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直生活在欧洲或中国的人,都难以设身处地感受到单凡和故乡这个文化母体的关系。作为艺术家,他的作品成为他释放内心感受的主要通道,以美学的方式实证着他的文化记忆。

1AqiYdVD8UI5wkmpi1w4TlcewxgCz06P6XgR8Rr0.jpg

《耶稣 1》 布面油画 150x150cm  2004年

在青少年时期,单凡娴熟掌握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技巧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必然渗透着他。德国的艺术教育和文化氛围,让他确认着自由之尊严和开放之奇妙,他的大量实验性绘画、雕塑等都是这方面的物证。1990年代以来,他画了很多抽象绘画和表现主义式绘画,这些绘画有着明显的泛国际化特征,在简洁有力的理性结构中,铺陈着挥洒的笔触和畅快的肌理,共构出咏叹调般的魅力来,含混多意的指涉天地人神、水色云天等。

U6gbCt7eWX4gdQLvIACx1CEVpa4yyIHmRiCy6fsV.jpg

《春》(左联) 布上油画 150x150cm 2005年

lMCwo5YpE9GpmT4O2yFm8Kb5EKcUklLEuUylB2gU.jpg

《春》 三联 布面油画 450x150cm 2005年

c0hO0pb5KsePH1V6nzNMLHKUDLxb8I2EzZ3gCYCr.jpg

《躺着的8,》 布面油画 150x180cm  2004年

在欧洲大地上生活多年,他对数理逻辑、工业景观颇有感受,在《工业风景》等系列作品中,他把具象的工业构筑物或数字本身(如《躺着的8》)笼罩到情绪饱满的浓郁色调中,用纵横捭阖的笔触来外化他的心跳。

35jGV4cD2ppfxiuGg7E9uAKxnDoqNpfujCwqXU5f.jpg

《黑金山》 布面油画 150x150cm  2005年

在这个加速度演变的时代,敏感于周边时时刷新的人、物、事,单凡作品的主题和语言会阶段性的变化,这是他作为当代知识分子对日常生活的回应。但他还有一条已经绵延了三十几年的艺术线索,和文化乡愁有关,又不断溯源新生,那就是从“竹”延展开来的作品。

BcrmvIT33sZVbHhPKJy1S3CQMBJiGLD4aFtDbMB7.jpg

1981年,单凡在安吉博物馆写生

单凡的故乡安吉,被称为中国的“竹乡”,这种被中国人赋予了丰富象征意义的植物,在安吉几乎就是自然环境本身。对幼时的单凡来说,放眼四顾,都是挺拔摇曳的翠竹修篁。他长年嬉戏游玩于竹海之中,闭着眼睛时,仅凭风吹过竹子的声音,就能辨别出竹子的种类。

3gxGau3SgVZaLFmIxX8d4ydXpyoAyFpHdTpQWTlU.jpg

2010年,单凡在汉堡工作室

文化胸襟开放的他,如今常年生活在欧洲的腹地德国,并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文化孤离感,但生命中的潜欲却让他不觉间在自己寓所、工作室的周围都种满了竹子。竹,成为他的“私家花园”中的主要成分,绿色的盎然生机,诉说着成长记忆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

Gim6QSeIa0IUkWq47jkAxzirUXZDzKFZH2HnTmch.jpg

1980年,单凡在浙江写生

往往,每个人都会对某一事物情有独钟,这一事物成为激发他生命激情和憧憬的按钮、触媒,每当迷惘或消沉时,他就会魂牵梦绕般从这一事物中寻找让生命重启的能量。通过单凡的大量作品可以明显看到,竹是他不断回溯的源泉,也是他的艺术母体符号。在中国成长、在德国生活和工作,竹对他来说,首先是日常生活的,其次是文本的、记忆的、历史的……

lLkQBEoO387l2e9f9N2hBwzxoFJupVYUxJ4z5JWA.jpg

《瞬时之作》结构方案图

起初,用少年时就娴熟掌握的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他持续多年的画竹。如此进行到2006年后,对竹的“现代化”实验开始了。有感于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现代主义理念,他用“对衬”的形式主义方法对竹枝、竹叶进行严谨的构图设计。一系列理性实验的结果,是284种构图。

6YGRTsCpfV5cSETNAdTQ2be0mAXlHT6jW6N4MQv5.jpg

《故乡:瞬时之作与缓慢之作》2010年浙江美术馆展览现场

经过这番实验后他发现:现代主义的理性分析和建构,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直觉化随机处理,在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上都相差甚远,但最后的效果却是殊途同归的,这是基于人性的共通——人性是艺术的出发点,也是艺术的归宿。

rH8Oy8lSAtvoj28KZRVlq5qEAzinSk55uyRlevWv.jpg

mBnRkfMhZtAO7RLBH9dd0O2ZFv4KH7a7liEo7E9F.jpg

《填空》 耗时280小时  2017年

在284种构图之后,单凡豁然开朗,让“竹”这一视觉/文化符号,和形式主义或观念艺术的思维和方法叩击,激发出源源不断的丰富世界来。2007年,面对北宋的“墨竹”大师文同(字与可)的一幅名作的复制品,他耗费280小时,耐心细致的把画面的空白处全部涂成白色。这种观念化的处理,让“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在艺术家耗时长久的涂白行为中被荡涤和移除。大师生动摇曳的墨竹,被异质文化冷峻包围着,复合出丰富的当代意蕴。

luxY3oeLDniNNhpmNK356DMlOqD0Oc3lWFAfE0T2.jpg

《红 黑 金》 布上油画 120x160cm  2008年

ZYnBjWydsoBNbn7aLViPIXvOwC26kdyFfZSDu4Zs.jpg

《缓慢之作》 铅笔、油画布 185x200cm 2015年

2008年,他用油画颜料把竹枝竹叶涂绘在红、黑、金色画布上——众所周知,德国国旗是红、黑、金三色旗。他也用其它方式来“复制”前辈大师和自己的墨竹。例如:远看时墨色丰富的墨竹,其实是用平行排列的无数铅笔线条转化而成。

dMkLvT2HwxFwHU9IohQ8xW4MkHNTzuS7YMPIzJvj.jpg

《故乡:瞬时之作与缓慢之作》2010年浙江美术馆展览现场

这些置换文化底色的观念之作,是思想者的视觉游戏。耗费脑力之余,单凡寻求作为画家的单纯快感。2006-2008年间,每每在清晨,他用毛笔在宣纸上迅速勾画出竹来,这个过程往往只用两三分钟,在直觉化的瞬间牵引出本能。一幅幅姿态丰富的墨竹,折射着他的内心世界。这一系列绘画,他称之为《瞬间之作》。

UHH2g59cr58tD4yQu3rmNkhF8DGT4cKGXHDQ0XCN.jpg

《缓慢之作,264小时》 六联 布面油画 200x1200cm 2009年

多思者的脑力劳动是欲罢不能的,《瞬间之作》也在单凡的观念剖析中被拓展出新的可能性来,就是《缓慢之作》。他把《瞬间之作》中的某些局部以不同的倍数放大后,按照新的顺序并置起来,探讨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Sry1qKvDaIvf5C4DwpJTC4A3s7Q50Pxclpi5uM6w.jpg

2009年,单凡在汉堡画室中进行《缓慢之作》

图像的放大力求精确,于是他用油彩、画布代替了毛笔、宣纸。放大的过程中,图像是精确预设好的,于是涂抹成为如同砌墙、编织般的体力劳动,他借助这种相当需要耐心的繁琐劳动,来调节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不断接近绝对的平静……这个过程因而如同禅者的修行般,在涂抹中时而获得妙悟;或者,持续的修行本身就是目的,妙悟只是不期而至的产物。在《缓慢之作》中,过程是如此重要,过程本身就是目的,于是,他的这些作品都用秒表精确记录了所投入的时间,很多作品长达2、300个小时。

ndNkp4GEcH0SBlXIakX4FFsLKQBcNfIUTMnuuKdE.jpg

《缓慢之作,70小时》 布面油画 200x200cm 2011年

当他把竹的图像放大到1000倍时,黑色的“像素点”显示为圆圈状,而且黑色中出现了少量白点。单凡顺应这种“科学”发现,《缓慢之作》中的笔触也随之而变为圆圈状,而且留出了作为空隙的白点。偌大的画面只能容纳竹的局部图像,用无数圆圈状笔触堆砌出的如浅浮雕般的黑色图像(时而会出现突兀的白点),貌似绵延的山脉、起伏的河流、屹立的峰峦……这些作品在观念、图像、笔触等多个层次,有丰富的指涉,诗性弥漫。

dqbcplKEA0OnE9U9xxCrKPVzX5JNbTZHiePoMNBA.jpg

G5I8TFn1pf2BUnlaCXYpyhx1ZoyiAMwiqAYjBQIl.jpg

《缓慢之作,182小时》 三联 布面油画 180x540cm 2009年

当他把竹的图像放大到1500倍时,黑色居然不可思议的消失了,可见的是丰富的白色圆圈。单凡受到启发后,画出了乍看上去一张张空白画布的另一批《缓慢之作》——从不同角度仔细观看时,白色世界的丰富层次才浮现眼前。

Uy7Baks3ZeOAJhxBQVrgs10nBuKIeYCt4WQ0LnHz.jpg

《春,缓慢之作,81小时》 布面油画 2014年

fsmTfx4DTdcC9G6K7DsXHjfv7UguAwHpTUpFFbXZ.jpg

《秋,缓慢之作,63小时》 布面油画 2014年

“五色令人目盲”,中国古时的文人画家们认为色彩是世俗的,于是墨色成为超凡脱俗时的不二选择。但物极必反,当单凡在黑白世界中栖息过久,感到枯燥贫乏时,需要明丽丰富的色彩来激发生机、补充给养。他感应这种需求,从平淡走向绚烂,画出了很多高纯度、多色相的竹子,并把这些彩色竹绘逐渐纳入他的《缓慢之作》系列中。

dpMCViJqM4GJRSV8cLnG0yTczxrMpZaagqAPNef5.jpg

《镜花水月》 装置  2008年

在欧洲腹地生活,常年不缀的通过竹来寄托激情、吸附灵感,一旦确认了这种冥冥中的关系,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不断开放中自由生长出来。2008年的装置《镜花水月》中,暗室、投影仪、反光镜生成竹影在白墙上的镜像,不断滴落在反光镜上的水珠,让这竹影在颤动/平静、模糊/清晰中频繁摆荡,如同单凡难言的心绪。

KOAlhz8i2zmpduWDlluptTlKnPHqDLAjSNYlINaH.jpg

nht6lgk4UDliEuEmaeRjaTFyLUwSKrjr4OsDUoCa.jpg

《听音》 行为  2018年

时光流淌到2020年,他要把自己在丝绸上挥洒墨竹时的呼吸声、心跳声、洗笔声、毛笔摩擦画面时的声音,利用麦克风和监测仪器等全部记录下来,然后把这些感性的信息用大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激发新的可能性。

pjgRzpWlgNZZ7lAAIyVxdbuntGVcfr1GtUgfHwSK.jpg

1jqv6drJfVyePjL7xIODZBhCfJHA3pH4gDNlsPb1.jpg

Yw63dH98DdXX1qDxUO90Ay4RFXaeeOacqcDmVEeG.jpg

《水墨人生漂不白》  行为  2006年

从2006年的284种构图开始,各种摸索未知的实验在多种契机下展开,中国和西方的两种思维模式,都在单凡的具体行动中牵引出来,二者或各行其道,或混合互渗。在一次行为体验中,他身穿特制的、2.53米长的中式传统白袍站在高处,墨汁不断从头顶上方倾泻下来,把他染成墨人后,墨汁换为清水,继续把他由黑漂回原色。

FnqrVSZPeVVcoaNCswAZ231IRu1pQpCMOhMUcp8L.jpg

《水墨人生漂不白》行为  2006年

按逻辑推导,墨袍想当然的会漂为白袍,但事实上,渗透在褶皱深处的墨迹已经漂洗不掉了。这件名为《水墨人生漂不白》的行为作品,直观生动的显现着文化经验的不可逆性,指向人的天性和命运。

SBaNzrwtdre8vQQwhnWNELsLGAmfuW2P7UBPV9WY.jpg

铅笔竹子在汉堡艺术家协会展览现场 2017年

何处是故乡?哪里是祖国?什么是寄托?这些从“竹”延展开来的、形态各异的作品,是单凡的丰富应答:在创造性的思想和行动中,觉知浩瀚宇宙的信息,和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感悟同频共振。其中,“竹”是他的重要触媒。

pP5jbIyKnwyINJK5t263BHWeCypxwGgHosZ6j59X.jpg

《缓慢之作,81小时20分8秒》 铅笔、油画布 2016年

至于他和安吉、中国、传统、历史的血缘的、地缘的、文化的关系,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带出的,因为每个人的具体处境都是独一无二的。从高高的云天上俯视时,中国和德国都是水土交织的大地,人如微尘般活跃于这天地之间。

2020年1月15日于北京

z4G99pHfBHBBy2p68Pm3lChFuaJDtHoHAt15w6qV.jpg

单凡:

德国品牌大学跨文化艺术学教授,英国白金汉契尔顿大学名誉博士,德国政府"艺术与学术"勋章获得者,德国汉堡艺术院院士,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校长。

一九五九年生于中国浙江省,自幼在浙江省安吉县竹林中长大,一九八四年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堡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深造,获硕士学位,目前生活,工作在德国汉堡。

在十几个国家的美术馆和知名画廊举行过三十二个个展和二十一个群展,作品被以上多家艺术机构永久收藏,出版过三十几种多种文字的个人画册、书籍和展览目录。


关键字: 内容标签:德国,油画,文化,水墨 单凡德国 油画 文化 水墨 单凡
下一篇:郑荔:艺术媒体的“有效性”_-大众-传播-专业||上一篇:杜曦云:财富、信仰和尘灰——单凡谈《金与灰》和《圣经·古兰经》_圣经-单凡--德国-社会-生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