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抽象式艺术”的精神指向性_-笔者-艺术家-图式

编辑:张桂森 来源:雅昌网博客
 
  几日前,笔者发布“‘抽象式艺术’是中国艺术的突破口”一文,遭到很多批评者的批评与质疑。批评者提出

  几日前,笔者发布“‘抽象式艺术’是中国艺术的突破口”一文,遭到很多批评者的批评与质疑。批评者提出的问题的确引人深思,问题倾向于各个方面:一类批评者持支持态度,但对文中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如“突破口”说法;另一类批评者认为具象和抽象不应截然分开,形式不是区分它们的根本依据,最重要的是主体创造者——人的视知觉经验的嬗变;第三类批评者则更多从文章本身叙述不到位、模糊部位十分犀利地开刀。这里笔者大致将批评者所提问题归纳一下,—— “抽象式艺术”仅仅是一类图像性绘画吗?“抽象式艺术”的表达形式必然是视觉图像,但它背后有没有认知方面的独特性呢?“抽象式艺术”语言的指向性会是什么?“抽象式艺术”概念及其概念本身精神指向性该如何界定?除去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抽象主义”,“抽象式艺术”在中国的可能性在哪里?为什么说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抽象主义”并没有穷尽“抽象式艺术”?中国出现的很多“非具象图像性绘画”到底是不是“抽象式艺术”?所谓“极多主义抽象”、“问题主义抽象”该如何去认识?等等。这些问题也是下文要着重探讨的,当然,笔者的回答与思考未必完善。因为这里某些问题的全面解决需要长期的建构与思考。

  前一篇文章中笔者的思路很清晰,一开始就对“抽象”与“具象”做了形态学上的严格区分,当然同时也指名了“区分”的问题。它是根据艺术手段来区分的(并不能穷尽所有内涵),也就是说,不管是“抽象式艺术”还是“具象式艺术”,皆是一种艺术表达样式。我们这里探讨其有价值的部分恰好在于,这两种具有很大差异的艺术表达样式背后体现了哪些“人性元素”,有哪些对人类知性有建构意义的东西。而这种所得有建构意义的东西恰好应是“后来人”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的部分。而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虚张声势”。笔者前文已经指明,虽然抽象与人类思维系统关系密切,但是艺术中所讲的“抽象”绝不等同于逻辑思维方式所表达的抽象——语言学上所讲的概念、判断、推理等纯粹的思维过程。因为“抽象式艺术形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表述概念,它从根本上涉及人类视知觉经验的转换与拓宽。注意,这里是“视知觉”,而不是单纯的“视觉”。这就是说,笔者这里所提到的“艺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界定——即认为艺术是视觉艺术,而是将其看成“视觉”与“知觉”的同构体。因为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一位画家,还是行为艺术家、观念艺术家,他们在创造时都是在寻找一个衔接点——“视觉”与“知觉”的结合点。只不过画家更倾向于平面图式、行为艺术家更倾向于行动,观念艺术家更倾向于“知觉”而已。这就不难使人明白,“抽象式艺术”在哪些层面上(不管是精神层面还是形式层面)可以进行拓展和延伸,而哪些根本性的特质的东西不能碰触和消解。这里既然探讨的是“抽象式艺术”问题,那就会弱化对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的讨论。因为,在笔者看来,较之于“抽象式艺术”而言,以后出现的很多艺术形态并不是“抽象式艺术”的延伸或“新的可能性”,而是一种全新的艺术生态,所以这里拒斥将“观念艺术”看成是“抽象式艺术”在中国的所谓新的可能性。因为“抽象式艺术”有它的界限——它探讨的还是局限于人类的视知觉经验,即人类对空间的认识观念,而并没有过多涉及意识形态问题,虽然它本身与思维模式的转化关系密切。因为在笔者看来,思维模式虽然从某种意义上决定思想,但它并不是思想本身。只能说“抽象式艺术”所建构的思维模式为以后出现新的艺术生态打好了基础,但这也并不代表新的艺术生态仅仅是“抽象式艺术”的改头换面。这里要说的是,笔者这里只是单纯谈论“抽象式艺术”,像嫁接“抽象式艺术”与“观念艺术”、“抽象式艺术”与“问题艺术”的做法本身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这种嫁接所得的所谓“观念抽象”、“问题主义抽象”充其量是不伦不类、没有什么明确精神指向性的东西。中国艺术的发展目前最拒斥那种模糊的立场,而立场的模糊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最致命的问题所在。因此,这就可以回答前几个问题:“抽象式艺术”不仅是一类图像性绘画,因为它作为一类图像性绘画,其后面涉及人类“视觉”与“知觉”的同构、相遇、交融,它是艺术从视觉向知觉拓展或将视觉和知觉同构起来的一种经验表达。

  虽然说抽象元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是当人类的意识中没有出现“抽象”这种意识时,“抽象”是不存在的,所谓的“抽象式艺术”也是不成立的。所以笔者说,只有出现“抽象”这一概念时,人类才对“抽象式艺术”有了清晰的概念。而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抽象主义”就使得这种可能性得以实现,这也是笔者认为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抽象主义”是“抽象式艺术”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阶段性成果)的根本原因。“抽象主义”是“抽象式艺术”,甚至它本身奠定了很多“抽象式艺术”必须具备的特性,比如打破单纯二维空间观念、打破具象(象形)思维模式等。所以说,“抽象式艺术”是始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抽象主义”的,它源自绘画(平面艺术样式)。因为,西方现代艺术得以发生的根本就是挑战古典艺术所建构的人类空间感知观念,当然我们不能忽略中国古典绘画中“散点透视”的空间感知方式,但从艺术空间观念推进的可能性上面并没有探讨它的必要。人类视知觉经验转换、拓展的模式可以说是这样的:散点透视(或说没有具体的空间感知方式——最早)——焦点透视(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科学的霸权促使这一空间感知方式无孔不入——后来)——反焦点透视(四维、更多维、发掘“散点透视”的价值,甚至不知道又会出现多么新奇的空间感知方式——再后来)。但是很明显的一点是,西方人视知觉经验的转换、拓宽依然是从绘画开始的。这里我们不能不说,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抽象主义”也是从绘画开始的——它致力于探讨空间观念,探讨空间图式、色彩与人类心理、思维、精神等的关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绘画(平面性)更接近“抽象式艺术”的本性,而不是观念艺术。所以说,“观念艺术”、“问题艺术”并不是“抽象式艺术”(或说小一点“抽象主义”)在当代的新的可能性,他们实际是不同的艺术形态,各自有着不可混同的精神指向性。而“抽象式艺术”语言的指向性是什么呢?这里就可以回答,它指向于人类的空间感知方式,即人类对未知空间形态的不断探索,对已有空间感知观念的不断质疑。而并非单纯的突变,所以我们在谈论“抽象式艺术”时,千万要考虑到图像背后空间感知方式的转换,而不能将其肤浅地等同于单纯“图变”。

  笔者以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抽象主义”作为探讨“抽象式艺术”的坐标,原因在于它是“抽象式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它从某种程度上建构了“抽象式艺术”的很多精神内核。在前一篇文章,笔者谈到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抽象主义”根本上在视知觉经验上发生了根本转变外,还提到了西方人世界观(甚至已经不单纯是西方人的世界观,因为近代以来这种世界观直接成了中国人的世界观)——理性、科学世界观(也包括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大行其道。千万不可认为所谓的“抽象主义”就是图像就是所有,因为那只不过是艺术家的一句废话,理论家、社会学家、批评家等专业人士往往会从社会、文化等其它要素与艺术的关系上面透视艺术自身的精神内核,所以说他们从某种意义上看得更清楚。甚至可以这样说,艺术虽然是由艺术家创造的,但懂艺术的人往往不是艺术家。而理性世界观兴起的最基本的前提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就不难让人明白,我们应该透过“抽象主义”艺术作品看到什么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所谓“中国式抽象”图式背后是否能看到这一系列零星的精神指向性呢?这是笔者认为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抽象式艺术”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我们虽然看到了很多酷似西方现代艺术中“抽象主义”式的绘画图式,但中国几乎所有艺术家的思维模式并没有取得根本的转变,说更尖刻一点,他们甚至不明白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凡是在中国目前玩图像玩得疯狂的艺术家最排斥人有文化,最排斥人去读书。笔者想质问那些艺术家、那些鼓吹那些艺术家的批评家的是:你不去了解西方文化的基本背景、空间感知方式的转换历程、哲学思想的演变等,你们谈何从事“抽象式艺术”,谈何搞出能超越西方现代艺术中“抽象主义”的“抽象式艺术”呢?因为,我们必须搞明白,“抽象式艺术”比起“具象式艺术”(写实艺术)不是更浮浅了,而是更深奥了、更哲学化了,要不然格林伯格怎么会将“抽象主义”定格为西方现代艺术中最优秀的艺术样式呢?我们难道还看不到“抽象式艺术”语言的精神指向性吗?至于“抽象式艺术”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类是形式(图式、艺术语言)上的——必须是几何化的图式,这种几何化的空间观念直接来源于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而不是来源于“具象式艺术”形象;另一类是精神指向性,即艺术家对深奥东西保持好奇,更多的是从人类视知觉系统的深化上着眼,这也就很考验艺术家本人的耐力、毅力,对艺术虔诚的程度。而缺一个方面都是不可以的,单纯图式上的东西不是“抽象式艺术”(事实上中国目前为止的大多数所谓的“非具象图像性绘画”就是这种没魂的空壳)。

  笔者强调过,中国艺术在“抽象式艺术”这一问题方面的问题,恰好不是中国有没有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抽象主义”基础上取得很大突破,或超越“抽象主义”的问题,而是中国整个艺术中缺乏“抽象式艺术”精神的问题。笔者说宁肯模仿,但只要不玩花拳绣腿——而践行“抽象式艺术”/“抽象主义”的核心精神的话,那种尝试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当然能超越更好,但目前的条件与基本功,可能性显然不大。所以,笔者在这里实际要肯定的是,真正模仿西方“抽象主义”的作品也比作没有任何精神指向性、人性、文化、艺术生态建构意义的“标新立异”所得的“中国式抽象”要来得实在、有价值些。不是也有理论家坚持在西方“抽象主义”的基础上推进“抽象式艺术”以建立中国人的地位吗?但结果呢?不光没有丝毫实现的迹象,而让更多的中国人对“抽象式艺术”更无知。所以笔者并没有希望中国的艺术家搞出比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抽象主义”更具有精神指向性的“抽象式艺术”作品,起码也要是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抽象主义”——真正的“抽象主义”也好,其也能对中国人的空间感知观念和审美观念有所补助。因此,笔者并不强调“超越”,甚至压根就不强调中国的艺术家搞出“中国式抽象”——因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式抽象”——“抽象式艺术”比其它艺术形态、样式更具有世界性,更包含有人性要素。笔者只想考察的是,什么样的艺术才是真正的“抽象式艺术”。这里致力于通过比较真正的“抽象式艺术”与中国艺术家所作的“非具象图像性绘画”对照而凸显中国当代艺术所存在的问题。

  “非具象图像性绘画”就是在图式上也不是真正的“抽象式艺术”,因为那绝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就对图式的理解根本就不着边——充其量也是一些意向性的、局限于写实系统的图式。有没有可能超越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建构是否均衡、健康。

  二零零八年八月八日于黄桷坪


关键字: 内容标签:笔者,艺术家,图式,笔者 艺术家 图式
下一篇:自觉与不自觉——中西女权主义的区别之一_-女性-革命-女权||上一篇:杜曦云:觉知黄昏——邱军的废墟剧场_邱军--这是-废墟-现场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