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杨卫:从替代空间到公共空间——中国前卫艺术的合法化过程_当代艺术-艺术空间--空间-北京-世纪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所谓“替代空间”,是指不同于画廊和美术馆等正规展览场所的临时性展示空间,也是实验艺术在尚未进入市场之

所谓“替代空间”,是指不同于画廊和美术馆等正规展览场所的临时性展示空间,也是实验艺术在尚未进入市场之前的一个交流场所,一般都包括有仓库、店面、工厂、阁楼和地下室等地。此概念为舶来词汇,源于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的“Alternative Space”,大概是新世纪之初,被引入中国,成为了实验艺术的空间代名词。不过,虽然“替代空间”的概念进入时间较晚,但实际情况却早已在中国发生,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借用仓库、地下室和闲置的店铺等地举办展览,几乎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对外发布的唯一通道。

说到这里,必须要回溯一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作为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中国当代艺术冲破旧的思想禁锢,释放出创新的能量,从1979年“星星美展”开始,便已越出私人空间,走向了社会的公共领域。20世纪80年代的“新潮美术”,正是沿袭了“星星美展”的传统,将艺术内部的观念更新与审美革命,导入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从而转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启蒙运动。应该说,从私人空间走向社会空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和学院艺术的重要特征。它使得当代艺术不仅只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更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创新力量,拓展了中国人的认识视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开放进程。艺术史家喜欢把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冠以“前卫艺术”之名,其原因正在于此。

sUwwVXevwHQikplc5LxDAF93gY5gEooXU90gsebr.jpg

1979年9月27日,第一届“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的栅栏外举行,因与主流艺术风格迥然有异,引来络绎不绝的观众而遭到查封。

不过,中国的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也从来不会按照启蒙的逻辑发展。所以,“新潮美术”作为一场前卫艺术运动,也只是属于一个特定的时代,昙花一现而已。1989年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以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作为展览场所,本是为了检阅“新潮美术”的成果。但是,随着艺术家肖鲁在开幕式上向自己的作品开枪,却将该展演变成“新潮美术”的“谢幕仪式”,象征性地终结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启蒙。

此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被迫转入“地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公开展示的机会。所谓“替代空间”,正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是主流的展览渠道对当代艺术关闭之后,转向其它非正式展览空间的权宜之计。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外省当代艺术展示活动逐渐式微,创作状态一片黯然的情况下,北京相继出现了一些“替代空间”。这主要是因为北京是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有许多外国使馆和外企总部驻扎于此,其中,不少西方人都有着欣赏艺术的习惯和购买艺术品的传统,对当代艺术也能欣然接受。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在意识形态紧缩的背景下,北京却反倒从全国各地涌来了不少“盲流”艺术家,出现了诸如“圆明园画家村”、“东村”等自由家聚集现象。而随着艺术家的不断集聚,创作活动有效地展开,“替代空间”也自然而然地增多了起来。

起先,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不少展示活动,都是集中在外国使馆和使馆工作人员的家庭聚会中,带有半隐蔽、半公开的沙龙性质。这种展示方式与交流方式,曾被艺术批评家高名潞冠以“公寓艺术”之名,这里不对此话题展开。因为“公寓艺术”的历史更加漫长,实际上贯穿着整个中国前卫艺术的发展脉络,非一篇短文可以梳理清楚。故而,还是回到“替代空间”,就其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做一点简单回顾。当然,“公寓艺术”与“替代空间”,并非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它们常常是交替使用,相辅而行。因此,谈论中国的“替代空间”,不能忽略“公寓艺术”。

回顾中国“替代空间”的历史,首先应该提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于北京的瀚墨艺术中心。因为它在当年的文化真空时期,推动了实验艺术的发展,做过不少有影响的当代艺术展,比如1993年徐冰做的《文化动物》观念艺术展;1994年赵半狄做的《月光号》装置作品展等等。虽然瀚墨艺术中心是一个画廊性质的空间,但由于它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推广,故而,也可称之为特定时期的“替代空间”。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尚未出现“替代空间”的概念,也没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作为“替代空间”,除了一些游击性的展出活动,比如1992年圆明园画家在北京大学三角地举办露天展,1994年东村艺术家在自己的住所举办行为艺术展等等以外,其他当代艺术的展出活动,多数都是借用商业画廊和艺术机构举办的。当时,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央美院画廊、音乐厅画廊、东方油画厅,国际艺苑、云峰画苑、阿芒拿画廊,以及红门画廊等等,都或多或少做过一些当代艺术展。

hDtCMqgnEjouHs5MxptiiPjaXdr0cgzMJMN9FzyA.jpg

1993年徐冰在北京瀚墨艺术中心实施观念艺术作品《文化动物》的草图。

可以说,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些合法的艺术机构,将场地不时地让给当代艺术家进行实验和展出,才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文化低谷期,保存了当代艺术的薪火,为其日后得以蓬勃发展赢得了喘息机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中国当代艺术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其活动频率开始加快,涉及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其间,有些艺术家不满于单一地输出模式,不仅开始探索一些风格迥异的作品,同时,也开始自己创立空间,自己策划展览。这之后,借用“替代空间”举办过的较有影响的当代艺术展有:1998年在北京中国文联职工宿舍地下室举办的“偏执”展;1999年在北京一社区公寓地下室举办的“后感性•异型与妄想”展;1999年在北京一家公司办公室内举办的“酫苯乙烯”展等等。而1997年由艺术家焦应奇创建的“艺术家仓库”,则从东四八条中国剧协楼上发端,后搬至高碑店汽运公司维修厂,再后迁入宋庄粮库,正好跨越新世纪,见证和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型。

2000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临界点,其标志性事件就是上海双年展。这不仅因为此次双年展明确了当代艺术的定位,更因为期间举办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外围展。正是因为在上海双年展和外围展中,出现了大量的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和行为艺术等新形式,才让更多中国观众了解到了当代艺术的实验品质与观念内涵。可以这么说,此后各种当代艺术区层出不穷地涌现,得益于这种艺术普及与知识传播。而随着北京的798、上海的莫干山、成都的蓝顶等越来越多当代艺术区的出现,“替代空间”得以在这些区域安家落户,才真正告别原来的临时性展览场所,而成为一个文化概念,抑或是作为一种文化立场,为实验艺术保留探索空间的同时,不断孵化着新的创作力量。

2019.6.16于通州


关键字: 内容标签:空间,北京,世纪,展览 当代艺术 艺术空间空间 北京 世纪 展览 当代艺术 艺术空间
下一篇:高世名:应记春风湖上路_一时人散浙江潮_心画-陆维钊-高世名--学问-诗词-之处||上一篇:吴明娣&常乃青:应时而兴——唐五代宋金陶瓷的鉴藏和交易_陶瓷-鉴藏--北宋-陶瓷-官窑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