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 “点丁迹——丁一鸣画展”在上海诺·艺站文化空间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丁一鸣20幅山水新作,展期仅为7天,策展人祝君波,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长青文化专项基金、上海嘉诚收藏艺术研究中心共同组织承办。
开幕式嘉宾合影
开幕式现场
此次展览策展人祝君波开幕式致辞
两种按理说不那么互洽的气质——儒雅飘逸与刚毅决断,在丁一鸣身上十分融洽。这两种气质融合成一种绝妙的风格,体现在丁一鸣的创作里,也体现在这20幅新作中。其画面气势雄伟迤逦,线条潇洒有力;远山大岩壁立,近景却玉树临风。峻险山崖、飞瀑高悬、晨曦晓雾、树影婆娑,既有迥出尘累式的诗性空灵,又有浑厚高古式的粗粝狂娟,只是,这层粗粝的气质被飘逸的外壳包裹着,而使画面气质达到绝妙的平衡。
展览现场
在技法上,丁一鸣跳脱了传统山水画勾皴擦染的一般创作程式,而揉入了诸多现代元素,铺水、渍色、渍墨和虚实干湿关系的处理恰到好处,又彼此融洽。他自由地在诗性世界里游弋:在清、空、虚、静的状态中从容步入了履道、融通、归真的高原阶段,生动而自然。
春和景明
春景喧和
画水是丁一鸣画面中备受称道的技法,但他从不就此炫技。而是按照画面布局,以水之瞬息万古,氤氲万物。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山以水为血脉”,并如此形容“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 丁一鸣画中的水便是“活”的,是物随水生。
翠夏无尘
溪山清夏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曾说:“凡所游履,皆图于四壁,谓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奠定了中国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郭熙语)的目标。丁一鸣做到了。无论是此次展出的雪景,亦或是高秋,丁一鸣的画都像是一种邀约,邀观者走进那悠扬的景色,领略空灵的意境。乐震文曾如此评论其画:“每每读丁一鸣的画,就能感悟到笔墨的气场、画境的出拔。每每就能走进去,坐观云起,流连而忘返……所以,就像溪水流过山崖,白云绕过山峦,你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你可以明白曲径通幽,诸法而无相,非法而非非法的道理。”
冬晴远岫
诗画就像作者在讲故事,渊源流长,风格千秋而又大同。丁一鸣的画,氤氲的烟云、幽玄的意境和沉雄的山势,犹如身临其境,面山而居。若再进一步细品,微妙的肌理、块面的构成和润如春雨般的笔墨显现出深湛的功力,让大处着眼和细处收拾形成彼此的照应关系。
浮云高秋
净云高秋
纵观丁一鸣的山水画,笔墨精妙华滋,章法错落有致。即便是大片的留白也充溢着细微的把控,既耐看又具抒情诗般的隽永,是畅神之作、心象之作。从艺术手法上看,跳脱了传统山水画勾皴擦染的一般创作程式,而揉入了诸多现代元素,铺水、渍色、渍墨和虚实干湿关系的处理恰到好处,又彼此融洽,这在技巧上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虽然他对传统样式下过许多苦功,临摹过宋元、明四家、清四王的大量作品,但却不拘成法,不泥于古,在兼容传统样貌的同时,有个人的思考、取舍和探索。
春云出岫
夏山晴霁
清秋晴影
冬阴密雪
观者不妨走进诺·艺站,去丁一鸣的画里“游一游”。
点丁迹——丁一鸣画展
时间:12月7-13日
地点:诺·艺站文化空间
地址:上海市天钥桥路1178号合诺大厦一楼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画面,气质,开幕式,传统画面 气质 开幕式 传统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