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点译的说明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是一部独步古今自成体系的艺术创作理论。
此书引出了三百年的纷争和歧义,但通读下来,整个文章阅读并不困难,造成阅读障碍的主要是“一画”“絪缊”“尊受”“资任”等少数词语。由于整体上不难通读,而且是篇美文,我便采取了点译的方式——不做过多引证和繁琐解释,用尽量少的编译解决阅读障碍。
点译方法主要有:1、少量辨义;2、少量字、词增删和替换;3、少量语词顺序调整;4、校改和调整标点、分段;5、其中《笔墨章第五》《运腕章第六》《皴法章第九》《境界章第十》《蹊径章第十一》《林木章第十二》《海涛章第十三》《四时章第十四》《远尘章第十五》《资任章第十八》10章,因直接阅读原文困难不大,未做编译。
原则是:1、符合原意;2、不对抗多解性,不求处处定解。
目的是:解除阅读的主要障碍,同时使读者读译文时能有近距离接触石涛才情、思想和原文风采的快感。
【艺术号·专栏】刘骁纯: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点译(中)
【艺术号·专栏】刘骁纯: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点译(下)
清 石涛 自画像种松图(朱鹤年副本)
一画章第一
本章说明
本章为总论。
过度从易老庄禅、宇宙化生的角度解析石涛的一画论是个误区。石涛谈的就是画画。他说:“一画者,字画下手之浅近功夫也。”并不神秘。
那么“一画”何指呢?简单说就是“自立我法”,自开法门。我法从包孕全息元素的一笔一画萌生(太仆初散,混沌初开),而后逐渐自立。我法对外独一(创造性),对内一贯(系统性)。因此石涛将心法合一的我法及有机整体的理论名之为“一画”。在仿古模古一统天下的当时,此论可谓振聋发聩。在今天,甚至对当代艺术,意义更是与日俱增。
仅仅因为借助了宇宙化生说事,借助了佛理佛法打通画理画法,借用了易老庄禅的语言方式,还创造了个“一画”概念,问题便神秘化了。
同朝代的大剧作剧论家李渔说剧本写作须“立主脑”,立“创作初心”,其萌发过程就像怀胎,所论主旨与石涛相通,却不会像“一画论”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本章摘句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一画章第一 译文
我法初萌,如宇宙化生。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孕有全部生命因子的一笔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画林之中,此理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却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因未得我心用我法之理,未得一画之洪规也。
行远登高,悉起肤寸。自立我法,始于一画。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纵览万物之内,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不明,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一画既明,则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牵强也。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
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
一画章第一 原文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
行远登高,悉起肤寸。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
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
清 石涛 山居图
了法章第二
本章说明
此章续前,进一步强调通达明了一画之理法,指出我法与心性一体才不至于被法所障。
法性一体,是一画论的核心思想。
有法而而不被法限,也是石涛极有创意的核心思想。
本章摘句
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而障自远矣。
我法无障,障无我法。法自画生,障自画退。
画道彰矣,一画了矣。
了法章第二 译文
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天地者,规矩之运行也。世知有规矩,而不知夫乾旋坤转之义,此天地之缚人于法,人之役法于蒙,虽攘先天后天之法,终不得其理之所存。所以有是法不能了然者,反为法障之也。古今法障不能了然,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而障自远矣。
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墨受于天,浓淡枯润随之,笔操于人,勾皴烘染随之。古之人作画未尝不以法为也,无法则于世无限焉。是一画者,非无法所限而有所限之也,亦非有法而被法限之也。
我法无障,障无我法。法自画生,障自画退。法障不参,而乾旋坤转之义得矣。画道彰矣,一画了然法障矣。
了法章第二 原文
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天地者,规矩之运行也。世知有规矩,而不知夫乾旋坤转之义,此天地之缚人于法,人之役法于蒙,虽攘先天后天之法,终不得其理之所存。所以有是法不能了者,反为法障之也。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而障自远矣。
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墨受于天,浓淡枯润随之,笔操于人,勾皴烘染随之。古之人未尝不以法为也,无法则于世无限焉。是一画者,非无限而限之也,非有法而限之也。
法无障,障无法。法自画生,障自画退。法障不参,而乾旋坤转之义得矣,画道彰矣,一画了矣。
清 石涛 雨中探访画家戴本孝
变化章第三
本章说明
本章抨击泥古不化而力主借古开今,这是石涛贯穿全篇的重要思想。
本章摘句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变化章第三 译文
古之画者,识之具也。今之化者,识其具而不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
又曰:“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凡事有经必有权,有常必有变,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
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今人不明乎此,动则曰:“某家皴点,可以立脚。非似某家山水,不能传久。某家清澹,可以立品。非似某家工巧,只足娱人。”是我为某家役,非某家为我用也。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于我何有哉!
或有谓余曰:“某家博我也,某家约我也。我将于何门户,于何阶级,于何比拟,于何效验,于何点染,于何鞟皴,于何形势。能使我即古而古即我。”如是者,知有古而不知有我者也。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著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
变化章第三 原文
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
又曰:“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
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今人不明乎此,动则曰:“某家皴点,可以立脚。非似某家山水,不能传久。某家清澹,可以立品。非似某家工巧,只足娱人。”是我为某家役,非某家为我用也。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于我何有哉!
或有谓余曰:“某家博我也,某家约我也。我将于何门户,于何阶级,于何比拟,于何效验,于何点染,于何鞟皴,于何形势。能使我即古而古即我。”如是者,知有古而不知有我者也。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著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
清 石涛 兰竹石图
尊受章第四
本章说明
紧接上章尾“天然授之”句,本章转至主体角度论述“受”赋天然。“授”“受”为对偶概念。
视“一画之法”为天赋使命的重要思想贯穿石涛全篇,相应使用了几个重要概念:“天授”(见《兼字章》)、“受”、“任”(见《资任章》)。
本章提出“小受小识”,意指“一画”不是一般的我法,而是反复论述的“洪规”、“大法”。
“贵乎人能尊得其受”句中“贵乎”二字,说明画者中不乏得天受而自弃的现象,故专辟“尊受”一章。
本章摘句
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
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强而用之,无间于外,无息于内。
尊受章第四 译文
感受与认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古今至明之士,藉其识而阐发其所受,知其受而阐发其所识,不过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识也,未能识一画之权扩而大之也。
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然贵乎人能尊得其受,而不尊自弃也。得其画而不化,自缚也。
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强而用之,无间于外,无息于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
尊受章第四 原文
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古今至明之士,藉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不过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识也,未能识一画之权扩而大之也。
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然贵乎人能尊得其受,而不尊自弃也。得其画而不化自缚也。
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强而用之,无间于外,无息于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
清 石涛 花卉图册
笔墨章第五
本章说明
本章重点论述“蒙养”与“生活”对笔墨的重要作用。
“蒙养”,幼童教养,本文对称于“生活”发论,指天赋学养。
对“有无笔墨”一段,需灵活理解。
本章摘句
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
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
笔墨章第五 原文 (直接读原文,没有编译)
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缈,此生活之大端也。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苟非其然,焉能使笔墨之下,有胎有骨,有开有合,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拱有立,有蹲跳,有潜伏,有冲霄,有崱屴,有磅礴,有嵯峨,有巑岏,有奇峭,有险峻,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
清 石涛 金陵山水图册
运腕章第六
本章说明
本章论述从古法入手似近实远,从“一画”入手似远实近。论述运腕对化解种种弊端的重要性,以及运腕在心性表达上的各种神采。
专辟此章,说明石涛对运腕的高度重视,这在古代画论中是少有的。
本章摘句
一画者,字画下手之浅近功夫也;变画者,用笔用墨之浅近法度也;山海者,一邱一壑之浅近张本也;形势者,鞟皴之浅近纲领也。
运腕章第六 原文 (直接读原文,没有编译)
或曰:绘谱画训,章章发明,用笔用墨,处处精细。自古以来,从未有山海之形势,驾诸空言,托之同好。想大涤子性分太高,世外立法,不屑从浅近处下手耶?异哉斯言也。受之于远,得之最近;识之于近,役之于远。一画者,字画下手之浅近功夫也;变画者,用笔用墨之浅近法度也;山海者,一邱一壑之浅近张本也;形势者,鞟皴之浅近纲领也。苟徒知方隅之识,则有方隅之张本。譬如方隅中有山焉,有峰焉,斯人也,得之一山,始终图之,得之一峰,始终不变。是山也,是峰也,转使脱瓿雕凿于斯人之手,可乎不可乎?
且也,形势不变,徒知鞟皴之皮毛;画法不变,徒知形势之拘泥;蒙养不齐,徒知山川之结列,山林不备,徒知张本之空虚。欲化此四者,必先从运腕入手也。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腕受实则沉著透彻,腕受虚则飞舞悠扬,腕受正则中直藏锋,腕受仄则欹斜尽致,腕受疾则操纵得势,腕受迟则拱揖有情,腕受化则浑合自然,腕受变则陆离谲怪,腕受奇则神工鬼斧,腕受神则川岳荐灵。
关键字: 内容标签:浅近,笔墨,之法,中国书画 画论 石涛 苦瓜和尚画语录浅近 笔墨 之法 中国书画 画论 石涛 苦瓜和尚画语录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