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简称全国美展,是中国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每五年举办一次,设“创作奖”、“理论评论奖”、“终身成就奖”三个子项。其中“创作奖”设金、银、铜、优秀四个奖项,最让人关心的莫过于那些金奖获奖作品。
全国美展现已成功举办了12届,第13届正在紧张筹备中,即将于9月初开始正式面向大众。能够获得金奖的创作者们都是极为优秀的艺术家,他们紧扣时代的洪流,把握时代节奏,为时代留下了一件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作品。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吧,这些历届美展金奖作品,你认识几幅?
《参军》王式廓 素描
第一届全国美展金奖
1949年的第一届全国美展,王石廓以一幅素描作品获得金奖,《参军》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争年代,母送儿、妻送郎、乡亲们敲锣打鼓送参军的热烈场面。这是土地改革后的农村,阳光下,乡亲们把参军的青年送到村口。参军的青年胸配红花,已经坐在车上。乡亲们簇拥着车,有的握手,有的送水,有的叮嘱什么,有的举手告别……锣鼓声、话别声融为一声,气氛热烈而壮阔。画面正中,站在大车上举手演讲的青年,似乎在慷慨陈词,又似乎只是用手势表示着自己的决心。另外三个参军的青年,坐着的那位憨厚沉稳,弯腰的那位多情内秀;举手的那位粗犷豪爽,画家力图刻划出他们的个性。
王式廓很好地描绘了大场面,既热烈、复杂,又很统一、和谐。主要人物突出,生动地再现了土改之后,广大农民踊跃参加人民解放军这一历史性事件。
20世纪30年代初,李苦禅(前排中)与杭州艺专学生王式廓(前排右)、宋步云(后排左)等
王式廓自小热爱绘画,19岁时进入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后分别在私立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国立杭州艺专,上海美专,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进修。当时正值国内动乱,王式廓毅然弃学回国,参加抗日运动,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作品都与中国革命历程紧密联系,可谓是20世纪中国第一代革命画家。1973年,王式廓因过度劳累倒在油画架旁,手里还紧握着画笔。
《红杏枝头春意闹》 于非闇 彩墨画
1955年
第三届全国美展金奖
《红杏枝头春意闹》作于1955年7月,与于非闇另一幅代表作《红杏山鹧》的创作时期仅隔9月。同是画红杏、蜜蜂、小鸟题材,同是绢本立轴,两幅作品作画颜料、色彩感、题材、风格完全一致。
于非闇
春日朝阳之下,满树盛开之红杏花,争芳吐艳。一对黄鹂飞落枝头,相望对语,两只翠鸟飞向黄鹂,顾盼有情,姿态娴雅。蜜蜂成群在花间采摘,蜂种多样,形态各异,自得其乐。整幅作品有树、有花、有蜂、有鸟,画面繁茂,细腻雅致,明快欢悦,喜庆吉祥。表现出春光明媚,生机蓬勃之景象。使人满心欢喜,不忍释观。
《人民和总理》 周思聪 纸本水墨
151×217.5cm 1979年
中国美术馆藏
第五届全国美展金奖
这件作品表现的是邢台地震后,总理第一时间赶去灾区视察慰问受灾群众的情景。周思聪凭借这幅作品获得了1979年第五届全国美展的金奖。
作品中的人物众多,画面中身穿中山装的人民总理一脸凝重地搀扶着一位白发老妇人,仿佛一边在向她询问着受灾的状况,一边安慰着她悲伤的情绪。总理的周边围拢了许多乡亲,男女老少的表情凝重、悲痛,期盼的眼神催人泪下。近处的断壁残垣,虽信笔草草,但足以描绘出地震后灾区环境的恶劣艰苦。画家把主要的笔墨放在总理以及主要人物神情神态的刻画上,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这位女画家独到的艺术功力和细腻的艺术感悟。
周思聪
构图上,左下的防震棚一角,通过三角形的留白,使画面不显得拥挤,更突出了人物群像的中心——周总理的形象。
画面右上方题写着:俺们舍不得总理走,总理说:“重建家园后再来看你们。”如今灾区变成了新村,俺们大伙等啊盼啊,就盼着那一天……这段题款充满了动人的力量。
《太行铁壁》 中国画 杨力舟、王迎春 纸本设色
200cmx200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
在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中,杨力舟夫妇用《太行铁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太行铁壁》描写的是太行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其中的人物,既有领袖人物彭德怀、邓小平,也有普通的军民百姓,他们的眼神表情坚毅从容,而人物的躯干则是通过山水画中斧劈皴大胆运用,令人物与太行山脉融为一体,突现了军民将士的精神铸成了太行铁壁的主题。
王迎春
杨力舟
《太行铁壁》无疑是研究杨力舟夫妇艺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代表性作品。
杨力舟回忆起此画的创作经历时,仍饶有兴致:“画了黄河之后我们就准备画太行,我们去了一个月还没找到突破口,这个时候我们到太行山里面去转,夕阳照在太行的峭壁上,这一照啊,那个山的结构,远远地看,哦,这不是一个一个的人嘛。山的群像就象一个群雕,一个纪念碑!”于是,他们就构思把太行军民画成纪念碑,把人画成山,把人和山有机地结合融合一起,人的脸部依然是用描写人物的手法,但对人的衣服等结构就用山石的画法,是石头的结构,让人基本上都隐到了山的岩石中,把人融化在岩石里面去了,这种手法在当时极为新颖。
《亲爱的妈妈》 汪建伟 油画
1984年
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
你应该想不到,当代艺术家汪建伟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以一幅军人题材的油画获得过全国美展的金奖。
汪建伟所作《亲爱的妈妈》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早些时候的自卫反击战中蹲在战壕中给母亲写信的战士。作品套用了当时表现这场战争著名歌曲的曲名,也因此获得当年全国美展的金奖,一举成名。时至今日,这张画仍然留在一代人的心中。
汪建伟
谈及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时,汪建伟说到:“这是文革真实的故事。我18岁当兵第一次演练,下午挖的战壕,凌晨3点开始演练,这期间你在战壕里根本不能动,我惟一的世界就是看天数星星,回去就跟家人写信,那个时候就是熬!当时的标准是革命现实主义,艺术源于生活,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生活,那幅画里就是一个人坐在那里写信,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尤劲东 《人到中年》 铅笔淡彩连环画
1981年
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
一般提及全国美展,你想到的大部分作品应该都是国画、油画之类,但连环画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种类,这种形式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为我们带来了充满乐趣的阅读体验。尤劲东创作的《人到中年》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脱颖而出,夺得金奖。
这一系列连环画在1981年刊登于《连环画报》11月刊,尤劲东根据谌容的同名小说《人到中年》中的情节而创作。他表示:“20世纪80年代初,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感动了很多人,看过之后我的内心也久久不能平静,一种熟悉的美好的东西在心里立了起来,于是决定将它画成连环画,作为毕业创作。”
小说里描绘的中年知识分子和北京的生活环境,是尤劲东非常熟悉的。在不断地生活体验与素材收集的过程中,尤劲东发现了对环境中重要道具的细致刻画有助于读者们加深对主题的了解,这些是文字很难做到的。于是他在画中特别添加了许多细节,比如吊在屋檐下的几节烟筒。烟筒两头扎着报纸,是为了防止蚀锈,以备来年再用。烟筒以及其他小道具一同构成一种气氛,暗示了陆文婷一家人勤俭的生活作风和品质。
这一幅陆文婷的肖像,背后有若干眼疾患者,它的构思就是出自于尤劲东在医院实地调研时碰见一名女医生为患者看病的情形,女大夫的细致温柔令尤劲东非常感动。
尤劲东
“病患是一位风尘仆仆的老大娘,衣服、手脸都有些脏,眼疾导致她眼角处堆积着许多分泌物。然而,衣着洁净的女大夫对此却毫不介意,带着南方口音的她,轻声细语地问诊,然后亲切地拉着大娘的手,领着她走去暗房检查眼底……这让我很是触动。”
杨冬白 《饮水的熊》 雕塑
230x540x600mm 1982年
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
参与全国美展的作品种类众多,雕塑便是其中一项。杨白冬凭借《饮水的熊》雕塑作品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金奖。
画家叶浅予认为:把实在的熊和熊的倒影组合在一起,成为一座装饰性的圆雕,杨白冬把平面造型的绘画题材,施之以立体造型的雕塑,是变形手法的大胆突破,也是相当高明的艺术加工。
杨白冬
动物题材的雕塑获金奖,这也许反映了求新求变的思潮在当时雕塑界的涟漪。《饮水的熊》也体现出轻松题材独有的审美价值。
《玫瑰色回忆》 邢庆仁 国画
180x166cm 1989年
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
1989年,正是建国40周年,第七届全国美展开幕,在最终获奖的299件作品中,邢庆仁的《玫瑰色回忆》便是其中一件。
《玫瑰色回忆》以写实手法借助6位女八路战士形象表现了那一代人的梦想。有评论说这是“浪漫主义革命情怀”,是邢庆仁反叛性地从“人本”和“人性”的高度,使“人”的非战争情结率先成为了战争题材的“核质”;是邢庆仁个人也是中国画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当时29岁的邢庆仁则选择了沉默。他说:他们说是浪漫的革命主义情怀也好,艺术病毒也好。我当时只是想通过女八路的形象来怀念那个理想主义充满激情的时代。“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很多优秀青年去延安,追求真理。那个年代单纯、有理想,让我一直很向往和羡慕。这就是这幅作品诞生的原因。我对那个时代有情结。”
邢庆仁
《玫瑰色回忆》初创于老美院,目的当时很明确,就是为了参加全国美展。邢庆仁依稀记得那是除夕前,人们都在筹备节日,他闷在画室画素描稿。当时父亲的老同事,西安美院教师车致胜看到亮着的灯光推门而入,看到邢庆仁的素描草稿后沉思道:这画有意思,没准有戏。这是第一个给他鼓励的人。经过五六个月的创作,《玫瑰色回忆》送去参展了。当得知摘下金奖时,邢庆仁甚至不相信,“觉得不可能是自己”。
《世纪魂》 邱汉桥 国画
1994年
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此届美展不设金、银、铜等奖项,优秀奖为最高等级)
《世纪魂》是邱汉桥当年的习作之一,但也是这幅“习作”获得了第八届全国美展的优秀奖。作为一名军旅画家,邱汉桥的艺术之路与在军队中的生活与体验息息相关,他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在军史中汲取营养,高度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艰苦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着战士的能量,也不忘磨炼自己的绘画技法。
《世纪魂》的构图和画法看似很简单:在绵延起伏的群峰前,主体山脉肃然耸立着,山势的造型及山岭的植被用似音符的点、线组成黑白灰三色调子来表现。然而这些正是画家用单纯的笔墨、童真的心态在追寻。这种力量和追求涵贯着人类、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吟咏的是一首世纪之歌。
邱汉桥
成名后,邱汉桥也并没有迷失在这片掌声中,他没有撰写人们期待看见的创作体验文章,谢绝了朋友为他撰写专评的提议,以平常心面对这些许多人渴望却不可得的好机遇。
《热血》 韩硕 中国画
189x211cm 1999年
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
《热血》是韩硕写意性的笔墨创作,寥寥数笔打动了第九届全国美展的评委们,夺得了当年的金奖。
作品表现了“七君子”――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团结御侮”高昂的中华民族气概,韩硕细读“宣言书”之后经过反复酝酿,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情,以他的管锥之笔,再现沸腾的热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也是凭着一股‘热血’啊!”他用最精练的语言抒发了极为丰富的情感。“七君子”在抗日救亡时期表现出的飞扬意气,令他赞佩,其笔墨间传神恣意的渲染,达到司空图所谓“真力弥漫,万象在旁”的境界。
韩硕
有人笑说韩硕:“人家画人物,恨不得画得皮肤毛孔都起来了,你呢就是三十六根线条。”其实这就是韩硕的风格,用最简单的线条画出最深层的东西。
《抗联组画――生存》 袁武 中国画
370x200cm 2004年
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
在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中,袁武创作的八幅组画之一获得了金奖。
《抗联组画》2001年开始创作,当时组画设想画八幅,其中有《家园》、《倭寇》、《生存》、《战斗》、《牺牲》和《胜利》等,组画的第一幅为《生存》,袁武认为对于抗联战士,战斗、宣传都不是最重要的,生存是第一位的,这么多人带着不当亡国奴的坚定信念在生存,这种信念支持着中国抗战走到了最后胜利。
《抗联组画――生存》局部
画面中他塑造出一批处于饥寒交迫,弹尽粮绝,濒临死亡仍旧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的平民战士。整个画面覆盖冰雪,有肃杀之感,人物面部被白雪隐约掩盖,刻画出东北冰天雪地里战士们艰难挺进的坚毅与无畏。
袁武
袁武在《我画抗联》中写到:“《生存》是我要画的抗联组画中的一幅。完成这样一组作品是我多年的想法,我准备画出八幅相应的画面……我想,抗联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写照,这正是我要创作这组画的理由。”
《回信》 孙震生 工笔画
195x150cm 2009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震。孙震生,作为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之一,同时也作为一名美术从业者,深切感受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他表示:一定要创作出一幅抗震题材的作品,来表达自己对抗震精神的弘扬!对大爱无疆的赞颂!也正是这种朴实的情感打动了评委们,孙震生的《回信》获得了2009年第十届全国美展的金奖。
孙震生通过与好友在川藏之行几个月的收集与酝酿,作品构思逐渐清晰,他把创作思路锁定在“感恩”上,《回信》因此诞生。
孙震生
几个震后零落的孤儿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家庭,在刚刚建好的新房子前,给为他们寄来过冬御寒毛毯的解放军叔叔回信。几个孩子表情专注,喜悦、感动、期盼、憧憬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身后的妈妈和奶奶,看到孩子们认真的样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从他们的神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已经从震灾的阴影中走出,已经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振作了起来,勇敢、坚毅、顽强、乐观地去迎接新的挑战,去面对新的生活!
《小夫妻》 李节平 油画
190×160cm 2009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
这幅画是继1949年后,广东地区60年间唯一一幅获得全国美展金奖的作品。
画中的丈夫小冉来自贵州遵义的大山里,婚后带着妻子小侯出来打工,已经六七年了。他们与一帮老乡结伴在广州一个建筑施工队干活,一行有六七对夫妇。
小冉清瘦结实,寡言少语,腼腆中透着沉稳,说话总是轻声慢语,是施工队里技术最好,也最沉默的。妻子小侯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她嫁给小冉是看中他诚实帅气,家境也不坏。小侯身材匀称壮实,一看就是那种吃苦耐劳,能生一堆孩子的农村姑娘,小侯跟别的妻子一样,在队里负责打下手,做些搅水泥、运砖头等小工活,收工后,还帮着做饭。
他们的饭菜很简单,往往是青椒炒肉,一盆青菜豆腐外加几片肉的清汤,干辣椒一定是每餐必备的。他们有严格的伙食标准,能省则省,共同的目标是多攒点钱回家。
某天,小冉正在抹墙,他老婆不停地来回给他挑水泥,李节平跟他打招呼,他本能地回头张望,一脸惯常的表情,沉静而有些茫然的眼神,永远微张着露出上门牙的嘴,如此生动质朴。短头发在阳光下如刺球状,身上蓝白条纹的恤衫与卷得高高的裤腿,鲜活质扑,明朗美好。李节平回忆道:“那一刻,我被他们打动了并在脑海里定格下来,成就了《小夫妻》的创作初衷。”
李节平
在李节平看来,“以前农民工题材的作品,倾向于把农民工往脏、往丑、往变形上画。我的个性有些内敛,比较朴实、不花哨。绘画一样,我觉得越单纯的东西越能感动人。”
《儿女情长》 陈治 武欣 工笔画
172x200cm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
《儿女情长》表现了一个家庭题材的场景,其中有很多故事。
儿女出门在外工作,回来探望。孙女跟坐在轮椅上的爷爷聊天,母亲会在第一时间按照传统的习俗“长接短送”,在擀面条,在忙活,画面中母亲扬起了还沾着面的双手,说明的是儿媳妇尽孝的心情,所以母亲一边干活一边试衣服。
《儿女情长》局部
但是看母亲扬起的双手,无形中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家庭是被母亲双手托起的。坐在轮椅上的父亲,表示的是父亲的身体状况不太好。画面中还没拆行李托运条的行李箱暗示的是儿女长期不在身边。母亲扬起的双手实际上表达的是在父亲生病、儿女不在身边时,她背负着很多生活的压力,双手托起的是家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来讲,陈治、武欣夫妇认为:生活中每个人的角色通过家庭的故事的演变而都有升华,就像本应是一个更为团圆的场面,因为父亲的生病,这个故事就升华了。
陈治(左)、武欣(右)
这幅画也是陈治夫妇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陈治看来:离家奋斗的年轻人,工作繁忙无暇探望父母,留守家园的年迈老人翘首盼望孩子的归来,这是中国目前很大一部分人的家庭现状。
《桥上的风景》 何红舟 油画
235x195cm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
《桥上的风景》是何红舟专门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创作的作品,主要以肖像的形式表现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的欧洲留学生涯。
画题之所以叫“桥上的风景”,最重要的意义是关于桥,画面中三位青年才俊聚首于巴黎亚历山大三世桥,目光坚定,仿佛透过画面正看着我们。巴黎是当时世界艺术汇集的中心,留学巴黎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沟通中西的桥梁意义,而桥作为艺术家心灵外化的手段,它既与现实关联,又连接历史。因此,创作构思以桥为主题,用肖像的方式表现三位艺术家,这对他们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来说,也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何红舟
何红舟表示:“我在《桥上的风景》创作中表现林风眠一代人伫立巴黎桥头的身影,是想以回望的目光表达敬意,并希望以绘画的方式记住历史。”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太行,作品,创作,雕塑 油画 水墨 连环画 素描 全国美展 金奖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太行 作品 创作 雕塑 油画 水墨 连环画 素描 全国美展 金奖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