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史上看,凡是坚持中锋的时代,都留下了伟大的作品,不坚持中锋的时代,都被书法史忘却了。
——刘九洲
潘良桢先生关于笔法,谈过一些重要观点。他的核心理论就是,书法需要“沉着痛快”,先要沉着,然后痛快。从书法史上看,颜真卿就是胜在沉着,王羲之就是胜在痛快。潘先生临写的王铎《赠汤若望诗册》,几乎可与原作争胜,就是因为他用笔沉着、线条更加扎实,也就是“印印泥”。他曾经批评王铎一些笔画,“没有站稳就动了,不好”,这是对于书法笔法非常敏感的人,才会发现的问题。对于书法笔画的运行,潘良桢先生就强调一点:“收紧笔道”,这也就是中锋的理想状态,非长期练习,无法达到。
黄庭坚 砥柱铭
后来,我发现,有一些古代书家的代笔人,譬如说董其昌的某个代笔人,与董其昌真迹比较,即是“笔道不能收紧”。
对于书法的转折,潘先生以为,颜真卿的核心贡献,在于“暗过”,这是一个小技巧,使得笔锋转弯后,立即取正,这一点小技巧,如果不点出来,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此前,其他人都是硬折,才能够转过笔锋,在不少魏碑中,甚至出现硬折两次,才把笔锋转过来的现象。如果你会写中锋,又会很快转过来,那自然是书法高手。
笔法的运用,不是说邓石如篆书,才是笔笔中锋,恰恰相反,一些看起来使用了大量侧锋的书法家,才是理解中锋的高手。潘良桢先生倾心的是何绍基书法,看了何绍基的好作品,他说:“何绍基的书法,各处都被他安排好了,看过何绍基,清代其他人的东西没有意思了”。还有,就是非常好的董其昌作品,会让潘先生愣上一愣,看很久,不太发言。而董其昌、何绍基这两个人的书法,恰恰是采用了大量很随意的侧锋,并非笔笔中锋,更非邓石如篆书那种中锋。仔细分析这两个人的书法中,中锋与侧锋如何灵活变换,是理解书法用笔的最佳途径。
董其昌 舞鹤赋 局部
董其昌书法作品 局部
比他们更加久远的书法作品,传世不多了,我们想获得很大的数据库,已经不太可能了。比他们更近的书法家,把书法写坏的多。
多数大书法家,书写的时候,都是一挥而就的,绝非步步为营的,因此,他们书法,既是随意的、又是合乎法度的,既是快速的、又是千锤百炼的。他们确实拥有一个模糊的、共同的笔法,这就是共性,但是,每一个人也都有特殊之处,这些特殊点,是他们存在的理由。
在学习书法的时候,要充分理解各位书家的特殊点,不要指望他们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的笔法,符合你头脑中的唯一正确道路。现在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正好做反了,以为古今只有一种笔法,不符合他头脑中的“笔法”,就是赝品,这就是认知出问题了。而这个思想的根源,其实就是投机取巧,他们不愿意就每一个书法家,做一个相对完备的数据库,而是想依靠“一以贯之”,如此认识古代艺术品,不出错是很难的。
笔法是各种认识书法的道路中,最为有效的一条道路,但绝对不是唯一道路。每个人都可以发现新角度去理解书法,但是笔法这个道路,如果被完全丢弃,则也是非常奇怪的做法,相当于测量体温,首先放弃体温表。
谈完了笔法的各个方面,现代人会有一个基本疑问:“笔笔中锋”难道是不可移易的吗?从书法史上看,凡是坚持中锋的时代,都留下了伟大的作品,不坚持中锋的时代,都被书法史忘却了。
由于毛笔过于容易“非中锋”,所以,从理论上,必须坚持笔笔中锋,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书法的力量。如果从理论上都不再坚持,那么实践上必然流于油滑,最后不可救药。历史上这样的阶段不是少数。为什么一些随手写的稿本,如《祭侄稿》就成为经典作品,而很多极其认真写的东西,反而毫无价值呢?就在于他们对于中锋的理解与运用是不一样的。
颜真卿 祭侄文稿 局部
对于《祭侄稿》来说,没有经过书法训练的人,不可能认识到其价值,这本来就是书法家才可能看得懂的作品,其展示的,不过就是中锋的妙用有多少的问题。
也有大书法家,是不强调用笔的,譬如,董其昌对《平生壮观》作者顾复的父亲说的那段话:“神采为上,气息次之,用笔,斯为下矣”。如果书法作品能够达到神采的境界,那么用笔确实可以不顾。但是古往今来,只有那么不到10个人,可以做到用笔无所谓,神采灿然。这个名单大约是,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杨凝式、黄庭坚、赵子昂、杨维桢(偶然)、董其昌、王铎(偶然)、何绍基。我不知道其他还有谁。
赵孟頫 书法作品局部
笔法确实是基本功,但是不是书法的全部,书法显然还有很多复杂的内容,难以言说。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那就是潘良桢赞扬何绍基的时候说的:“各处都安排好了”。这个标准,古今没有几个人可以达到了。
大书法家也有笔法不好的时候,譬如,顾复对董其昌书札的评论,“全是笔尖游戏”,也就是批评他没有把笔按下去,这个评论,说明了用笔需要以按下去为前提,否则都是笔尖游戏,类似唐代写经,毫无意趣。
在没有走进这个“历史上10个人”的圈子之前,还是去学习中锋用笔,方是正道。但是这个“正道”古往今来说不清楚,无数人不得门径,走入魔道,成为“术书”,令人叹息。
话又说回来,这个高档圈子,古今就那么几个人,其他不成功的、浪费无数资源的书法爱好者,占绝大多数。这个绝大多数,凭什么要说你们极少数几个人好?利益共同体在哪里?
赵之谦说,何子贞书法有天仙化人之妙,余书不过凡夫吃饭。这算是文人之间,极其少见的倾心之极的话语,但是这个话没有人相信,没有人相信。估计赵之谦也会无奈吧?
刘九洲
艺术史研究者、收藏家。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任职于上海文汇报5年。2001年底赴美,从事艺术史研究与古书画收藏。2005年开始,任《宋画全集》欧美卷副主编,《元画全集》编委、副主编。刘九洲有多项学术成果。2009年出版专著《重现——八集堂藏宋元绘画研究》,获得当年浙江省政府“树人奖”提名奖。2013年,论文《南宋绘画的两大流派——对图绘宝鉴低卷的数量分析》,在《故宫学刊》第11辑发表。2017年12月,出版专著《王维著色山水图研究》,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刘九洲还是一个收藏家,他的多件藏品,先后参加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物馆《红妆丽影》专题展(2013)、密歇根大学建校200周年纪念展(2017),以及上海龙美术馆《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展》的展览(2016),同时,他还担任《敏行与迪哲》展览图录的副主编。刘九洲还是古书画公众号“武英书画”的创始人之一。
直接下载艺术头条,订阅“左书右画”艺术号,可观看更多内容。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用笔,法家,书法作品,用笔 法家 书法作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