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是时代的先锋和代表。当代艺术的典型标志是新观念、新形态、新载体。三者有其一二,就值得关注。新观念重在打破现有的艺术边界,扩展艺术的内涵。当代艺术还包含反当下、反当代的观念,这给画家背离时尚而又不重复古人的探索留下了一片空间。反当代不是指回归传统或标榜正统,而是指反对当代文化主潮和时尚的超前思想。
很多生活在当下却埋头传统的美术家,往往出于排他心理,一面贬低或否定当代艺术,一面却又不知道当代艺术究竟是怎么回事,知道的只是某些出格的特例。当代艺术的负面形象尽管混乱,然而它却是时代的象征。当代艺术不一定是传统艺术与学院艺术的天敌,但很多美院教授却把它视为不共戴天的洪水猛兽。
从观念上讲,当代艺术没有国界,如同在学术的前沿地带,没有中国数学、中国生态学、中国心理学一样。从现实需要而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有两个途径:一是寻找中国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因素楔入当代;二是告别旧式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形态,自创游戏与游戏规则。作为本土的当代艺术,应当像庄稼在地里长出来那样合理和自然。需要指出的是,本土概念不是褒义词,本土艺术不等于正确的艺术。
当代中国问题很多:封建主义的遗留问题;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即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揭露的问题,比如马尔库塞揭露的问题;还有冷战时期社会主义的遗留问题,彼此交织在一起,加上复杂的国际关系,比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时期更加严峻。这样的时期是出大家的时期,是出大作的时期。如前所述,艺术家的态度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揭示,这是先锋艺术家的任务;一种是背离,这是学院精英的任务。背离的方式可以细分,比如追求纯艺术,比如追求非现实的境界。它类似古代的隐逸作风,类似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美术发展与社会进步
美术的自觉,或者说美术家不断地为人类的感觉提供新的可能,提供新的视觉语言和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人类文明的直接成果,是它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任务。同时,美术也可以作为社会进步的手段,揭示社会问题,让人警醒。
传统的水墨画、油画、版画和雕塑,在科技图象迅速占领世界的趋势中,将会退出造型艺术的中心位置,进入客厅和公共场所,以填空功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不经意地浏览的对象;也可以进入家庭生活,像古琴和围棋一样,以消遣功能成为退休者怡养天年的项目。如果它想同社会进步径直联系在一起,就需要干预社会,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发表意见。很遗憾,在心态扭曲的当代,在世态恶化的当代,在生态失衡的当代,在经济泡沫面前,在各种重大事故面前,各级画院画家的职业表现常常是无动于衷,很少有人去揭露和抨击。美术如果仅仅只是附庸风雅、粉饰太平的玩物,它同社会进步也就脱离了关系。文化界常常鄙视赵本山小品的俗,排斥周立波海派清口的油,但他们至少在回避违心地吹捧,至少还有针贬时弊的内容;相比之下,国家豢养的一些无所用心的美术家,实在不知道他们为这个社会在干什么?
美术是文艺的先导,文艺是文化的先导。在中国美术界,除了少数有思想的艺术家,这个关系差不多颠倒过来了。美术落在文化的后面原地踏步。美术界经常无视眼前以致身边发生的大事,也无视自我的深层的生存体验,居高临下、走马观花地跑到落后山区或边疆,几十年如一日,以什么“审美”的眼光,描绘摇摇欲坠的破旧老屋,刻画长相反常的智障面孔,编造辍学儿童的笑脸,美其名曰采风。对这种麻木不仁的行为,美术界不以为怪,反以为荣。
认清上述问题不难,难在与既得利益切割。在当下,违反了人们的利益,几何公理也会被推翻。反思,如果一种利益居然能推翻公理,可知这利益到了必须切割的时候了。否则,中国当代美术就只会流于平庸,让后人诟病。
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杰出的美术是社会财富过剩的标志,中国生产总值超过全球总量的十分之一,理应产生相应的美术作品。美术是人的艺术,中国人口约为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约为唐朝鼎盛时期人口的25倍,理应出现杰出的艺术家。中国美术曾有过灿烂的历史,历史的正反启示会对当代产生积极作用。
中国美术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美术家而言是自主和自由。国家有关部门应当采用无为而治的策略,除了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和必要的扶持措施,无须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进行指导。美术如果由外行指导,美术的发展就容易形成品位下行的趋势;如果由内行去指导,指导者很容易将自己偏爱的艺术倾向强加于人,进而形成学阀统治的局面。这个不证自明的道理,如果老是被忽视,就决不会受到今人和后人的尊重。因此,政府有关部门不必制定各种条例限制艺术和艺术家。它同主张文化创新的国策,在本性上也是对立的。它既经不起理论上的追问,也不起实际作用。只要不违反国家大法,美术家怎么弄都行。解衣盘薄,不守规矩,是从庄子以来被历代画坛推崇的画家作风。国家管理艺术的部门如何对待美术家,至少应当比封建社会的认识要高明。
美术发展的驱动力和鉴别力在美术界,有关部门不必一厢情愿地出台什么艺术思想和创作理论。思想和理论是画家和研究者的事,不可能被预设或授予,只能自下而上地形成。这是衡量现代意义的学术是否成立的根本标志,否则只会倒退到封建专制主义的老路。不同的艺术观各自呈现,就会构成中国美术界整体的学术形象。
作者简介
彭 德(1946年出生) 湖北天门人。美术批评家。197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一级美术师。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曾主编《美术思潮》、《 楚艺术研究》、《楚文艺论集》、《美术文献》等。出版论文集《视觉革命》、专著《美术志》《中华五色》。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美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当代艺术 美术家 中国 当代艺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