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术向现代转型,按常规思路,涉及题材、画法、风格和境界。
题材的转换比较表面。1950年代的美术家为了跟上时代,画面点缀现代标签,比如服饰、旗帜、标语、楼房、汽车、电线杆和冒黑烟的烟囱等,表示与时俱进。如果不允许点缀这些时代道具,很多画家会束手无策。
画法和风格的转换较难。张大千从事泼彩,吴冠中摒弃传统描法与皴法,刘国松“革中锋的命”,都是在画法上做文章,需要专注而持久的努力。风格的一端同同画法联系在一起,另一端同人的性格情操联系在一起。张大千的豪放,李可染的厚重,吴冠中的潇洒,周韶华的大气,都可以在他们的画法和性情上找到依据。
境界最难。它涉及画家作画的动机和目标。涉及到画家的器局、视野和知识。一个把画画当作玩物和消遣对象的人,他的境界逃不出鸳鸯蝴蝶派的情趣,充其量只能在传统的边界小打小闹。贾又福的现代水墨画,在画法和风格上很值得推崇,但他的一些作品境界却不能恭维。比如他经常以山岗上的牧童或耕夫为题材,把黄昏的天空画得风云际会、气势磅礴。这类作品的境界失之于怪异。农耕题材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历代帝王指派宫廷画家画农耕图,旨在鼓励生产劳动。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平平常常,周而复始。把它同张扬的现代笔墨、现代风格捏合在一起,完全不搭调。说它寓意隐逸吧,又何须风云际会、气势磅礴、让人心动神摇的背景?当然,比较而言,贾又福的画还是比全国美展上众多画匠高出许多。当代画匠们的应制之作,摆脱不了空洞、委琐和无聊,艺术境界要么空缺,要么平庸。
传统美术走向现代,有可转换的方面,也有不可转换的方面,应当具体对待。对于矢志于临摹二王书法和四王笔墨的人物,不必强迫他们改弦易辙。不过,如果认可传统美术向现代转换的价值观,那么一打成功的守成型画家,抵不上一个超越传统又指向未来的探索者。
全球化时代中西美术的交流与博弈
博弈对于艺术和艺术交流,不是一个好词。它容易助长狭隘、自恋的情绪,衍生出赌徒的心理。它同平等博爱有着相反的趋向,同唯利是图和无原则地争锋有着裙带关系,同虚荣和攀比是酒肉朋友。博弈中的胜者不会受到人们由衷的欣赏和热爱,因为艺术不是竞技比赛,更不是经商与战争。艺术在于表达,它同博弈竞争过程中的搅局、排挤、浮夸之类的阴谋诡计,风马牛不相及。艺术更接近宗教,接近那种没有排他性质和炫耀功能的宗教。藏传佛教徒在无人区或闹市独自叩长头,比精英们聚集在一起开会、论辩更能打动人心。
全球化时代的中西美术交流,应当像春雨润物,而不能像山洪暴发那样让人害怕。它需要排除大国沙文主义唯我独尊的气焰,也需要排除弱者急于求成的焦虑。中国被列强欺负了161年,丛林法则、城下之盟,曾是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不断吃亏的体验。想翻身没有错,但不能把别人的错误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中国不能重复欧美文化殖民的老路,仰仗经济和军事的强大,向世界各地倾销自己的艺术。如果今天的中国人反感美国的文化殖民战略,明天的中国人变成别国反感的对象,就不可理喻。
单就美术而论,中国各种形态的水墨画、具象油画、具象版画和具象雕塑,在全世界的确无人可敌。这四大经典画种的中国杰出画家,可以充当全球任何美术圈中的导师。但是,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上述四大画种作为学院派艺术、博物馆艺术,已经同社会进步渐行渐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美术形态,比如数字艺术、多媒体艺术,中国至今仍然远远落在美欧和日本的后面。中国当代艺术的父本,主要来自于西方,至今也很难找到反哺西方的艺术家。因而,除了传统的艺术境界还能为多灾多难的当代提供启示,我们能拿出手的东西,实在是少得可怜。
同美术关联的“美学”一词,是西语“感觉学”的误译;中文“美术”一词,也是一百多年前才出现的新词,它与中文“艺术”一词,英文都翻译为art。由于当代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打破了“美”的边界,因而在国际交流的文本中,美术应当通称艺术或视觉艺术,以免产生隔世之感。
作者简介
彭 德(1946年出生) 湖北天门人。美术批评家。197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一级美术师。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曾主编《美术思潮》、《 楚艺术研究》、《楚文艺论集》、《美术文献》等。出版论文集《视觉革命》、专著《美术志》《中华五色》。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画法,画家,境界,美术 美术批评画法 画家 境界 美术 美术批评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